齒牙毛蕨

齒牙毛蕨

齒牙毛蕨(Cyclosorus dentatus (Forssk.) Ching)是金星蕨科、毛蕨屬蕨類植物。植株高40-6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披針形鱗片及銹棕色短毛。葉簇生;葉柄長10-35厘米,基部粗1.5-2毫米;葉片長25-30厘米,中部寬12-14厘米,二回羽裂;羽片11-13對。孢子囊群小,生於側脈中部以上,每裂片2-5對;囊群蓋中等大,厚膜質,深棕色,有短毛,宿存。孢子褐色,單裂縫,極面觀為長橢圓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具有周壁,周壁兩層,外層向外隆起形成孢子紋飾,呈翅狀。

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阿拉伯、熱帶非洲、大西洋沿岸島嶼及熱帶美洲。生長於海拔1250-2850米的山谷疏林下或路旁水池邊。

齒牙毛蕨根莖可以入藥,性味微苦,平。舒筋活絡,散寒。用於風濕筋骨痛、手指麻木、跌打損傷、頸淋巴結核、塊等症。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齒牙毛蕨
  • 拉丁學名:Cyclosorus dentatus (Forssk.) Ching 
  • 別名:狹腳毛蕨、狹羽毛蕨、屏山毛蕨、沙坪壩毛蕨、國楣毛蕨、黃志毛蕨、越北毛蕨、曲軸毛蕨、冕寧毛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木賊綱
  • :水龍骨目
  • 金星蕨科
  • 毛蕨屬
  • :齒牙毛蕨
  • 命名者及年代:(Forssk.) Ching,1938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 標準
  • 英文名:Downy Shieldfern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植株高40-6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披針形鱗片及銹棕色短毛。葉簇生;葉柄長10-35厘米,基部粗1.5-2毫米,褐色,向上禾稈色,有短毛密生;葉片長25-30厘米,中部寬12-14厘米,披針形,先端具一深羽裂的披針形長尾頭,基部略變狹,二回羽裂;羽片11-13對,近開展,下部2-3對略縮短,近互生,相距2-4厘米,基部一對長約5厘米,中部羽片長6-8厘米,基部寬1.2-1.5厘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圓截形,羽裂達1/2;裂片13-15對,斜展,長約4毫米,基部上側一片略較長,基部寬3-4毫米,長方形,圓鈍頭,全緣。葉脈兩面可見,側脈斜上,每裂片5-6對(基部上側一片有7對),下部1 1/2 對結合,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其先端交結成鈍三角形網眼,並自交結點向缺刻伸出一條外行小脈和第二對的上側一脈連線成斜長方形網眼,第二對的下側一脈伸達缺刻底部。葉乾後草質或紙質,淡褐綠色,上面密生短剛毛,沿葉脈有一二針狀毛,下面密被短柔毛。孢子囊群小,生於側脈中部以上,每裂片2-5對;囊群蓋中等大,厚膜質,深棕色,有短毛,宿存。孢子褐色,大小為24微米×35微米(取10個孢子大小的平均值),左右對稱,單裂縫,極面觀為長橢圓形,赤道面觀為半圓形。具有周壁,周壁兩層,外層向外隆起形成孢子紋飾,呈翅狀。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阿拉伯、熱帶非洲、大西洋沿岸島嶼及熱帶美洲。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廈門、漳州)、台灣(台北、台中、高雄、屏東)、廣東、海南(瓊山)、雲南東部,江西(贛縣)、廣西(百色、梧州、大瑤山)。生長於海拔1250-2850米的山谷疏林下或路旁水池邊。
齒牙毛蕨
齒牙毛蕨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播種4天左右,從孢子單裂縫處伸出一條無色透明的初生假根,標誌著孢子的萌發。此後在與假根相對的位置,出現一個綠色細胞,即原葉體母細胞。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
絲狀體:孢子內原葉體母細胞出現後,進行不斷的橫分裂,成為單列絲狀體,長為3-10個細胞。細胞呈長圓筒形,壁薄。
片狀體:孢子播種2周左右,絲狀體的第2-10個細胞開始縱分裂,由一維生長轉為二維生長,此後細胞連續分裂形成片狀體。
原葉體:幼原葉體時期,生長點偏向一側。成熟原葉體墨綠色,呈片狀心型,兩側對稱,體薄柔軟,細胞壁薄。隨著原葉體的生長,其兩翼變得近乎重疊。原葉體上某些邊緣細胞外側向內凹陷,少數邊緣細胞較長,有2個以上凹陷。
毛狀體:毛狀體僅分布於某些原葉體的邊緣,且數量極少,為單細胞,由營養細胞外突形成,呈乳頭狀短棒形,有分泌物。毛狀體單獨生長於基細胞之上。
假根:初生假根從孢子壁內伸出,無色透明。幼原葉體的假根發生在基部,由營養細胞外突分裂形成,大部分發生彎曲,直徑30微米左右。
性器官:頸卵器著生在生長點腹面下方中脈處,於孢子播種50天左右成熟,頂面觀為銅錢狀,側面觀呈煙囪狀,頸部4層細胞,中間近方形的孔為精子游入的孔道。受精後的頸卵器腹部內逐漸變為褐色。精子器著生在配子體下部,近水珠狀,內含大量精細胞。精子器大小不一,側面觀截圓形,頂面觀為透明圓形,高約120微米,直徑約100微米,精子器成熟後,蓋細胞打開,釋放精子後逐漸老化。精子自精子器中逸出後,一部分精子藉助原葉體表面的自由水游進頸卵器,完成受精作用;另一部分精子未游進頸卵器,幾分鐘後死亡。

主要價值

齒牙毛蕨根莖可以入藥,性味微苦,平。舒筋活絡,散寒。用於風濕筋骨痛、手指麻木、跌打損傷、頸淋巴結核、塊等症。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