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名仕

齊魯名仕

名稱:齊魯名仕

全稱:中華發展報導網齊魯名仕專題報導

類型:新聞專題活動

主辦方:中華發展報導網

發起日期:2012年8月1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魯名仕
  • 全稱:中華發展報導網齊魯名仕專題報導
  • 類型:新聞專題活動
  • 主辦方:中華發展報導網
  • 發起日期:2012年8月1日
齊魯名仕,代表性文章,胸懷凌雲志 華冠絕春秋,鋒杪洗凡塵 禪機悟人生,30年,他多了200位父母,《齊魯名仕》系列叢書,齊魯名仕交流酒會,

齊魯名仕

“齊魯名仕”是中華發展報導網於2012年8月發起並主辦的一次公益性質的專題報導活動。主要針對身在山東發展的優秀企業家、書畫家、教授、行家大師、政府官員、世家等進行採訪,並刊登於“齊魯名仕”專欄,讓他們的故事能在社會中流傳開來。這樣既是對名仕們自身成就的一種總結和傳承,也能讓世人進一步了解到這些優秀人物的成長軌跡、事業成就和人生感言,不論對於個人還是社會公眾都是大有裨益的。
孔孟之鄉的齊魯大地,千百年來匯聚了不少巨商大賈、書畫名家、行家大師、政界名流、豪門望族。這片齊魯大地時刻都在吸引全國人民關注的目光,千百年來都是如此。只因山東發生的事情,就是濟南的名仕們身上所產生的故事。偌大的山東,不知包蘊了多少韞玉藏珠的奇士高人,他們胸藏風雲卻無意於為世人知曉,他們的一舉一動,往往會牽涉到山東甚至是全國的發展動向。正因如此,他們的人生故事才值得被發掘出來,供世人觀閱和效仿。
“齊魯名士系列採訪”由中華發展報導網發起,是主要針對山東省內的知名企業家以及成功人士進行的一次人物系列專訪活動。在山東省內尋找符合此次活動條件的企業家以及成功人士,對其進行詳細採訪並編輯成稿,或其個人擁有成熟稿件,經過編委會審核無政治問題後,按時間順序依次於中華發展報導網“齊魯名士”專欄刊登。

代表性文章

胸懷凌雲志 華冠絕春秋

記中國著名書法家、紅色經典詩人王炳坤
王炳坤,筆名王東明華,山東泰安人,中國國學紅色文化藝術大師,著名毛體書法家,紅色經典詩人,第七屆感動中國十大傑出藝術家,泰安市興建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泰山鋼材大市場黨委副書記、泰山鋼材商會會長、泰安市三和貸款有限公司董事長,其作品《沁園春·泰山》榮獲“中國驕傲·第10屆全國優秀書法作品金獎”。2010年5月其詩詞作品被上海世博會城市特色文化展示館——聞道園正式收藏。個人曾獲得全國好人即全國道德模範標兵榮譽稱號。連續六年被山東省工商局、泰安市工商局評為“文明誠信企業”模範標兵;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2008年被泰安市工商局評為“光彩之星”,同時獲得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並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接見;2010年4月被授予“中國驕傲·第10屆中國時代十大誠信企業家”榮譽稱號。
王炳坤先生對書法和詩歌創作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感悟,他的書法作品采千古之遺韻,熔百家於一爐。龍蛇飛舞,俏俊飄逸,大氣磅礴,豪放酣暢,獨到耐味,觀之心曠神怡。以書法為載體表達思想和靈魂,給欣賞者帶來共鳴和震撼。
談起藝術經歷,王先生告訴記者,他自幼酷愛學習書畫,但是因需要維持生計而放下了自己的愛好。改革開放之後,毛主席的侄孫毛寧科帶著“毛體書法萬里行”來到了泰安,與王先生相識。毛主席的書法和詩詞喚醒了他內心深藏已久的對書法詩詞的喜愛。從這之後,他開始在書法創作與詩歌創作的海洋里暢遊。並起筆名“王東明華”,筆名中的“東”是為紀念毛主席而命名,“明華”意指傳播文明中華的文化。如今他已躍然成為中國當代的書法巨匠。
1951年,王炳坤先生出生在山東泰安市泰山區邱家店鎮前舊縣村一貧困農家,十幾歲便離開學校,到了市場賣笤帚補貼家用。他親歷了祖國由貧困落後到繁榮富強的發展歷程,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歷幾十年商海的摸爬滾打,自己也從一個賣笤帚的農孩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王炳坤先生說,從一個貧困農家的小孩成為一名著名的企業家,除了自己的努力,自己最感謝的還是共產黨。感謝毛澤東讓人民翻身做主人,感謝黨的領導保留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但我在商海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實現了創業致富夢想。然而人不能只顧自己。要具有泰山品格,奉獻為本,以奉獻為最大幸福。像泰山頂上的青松一樣高潔。”
王炳坤一路走來,以書法和詩歌為載體,勤心耕耘,潛心修持,用藝術的形式表達著他對祖國,對黨和政府的感恩和熱愛。
心懷感恩 以文抒懷
根據《道德經》所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王炳坤先生創作了三組書法作品,每組三首詩詞,共九幅作品,稱為“九鼎”書法。
九首詩詞既有傳統的,又有紅色經典的,還有現代的,分為“三春”、“三紅”、“三水”。 每一組作品都收錄了前人的經典之作。
“三春”分別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還有王炳坤本人創作的《沁園春·泰山》。《沁園春·泰山》中提到“展宏圖,須解放思想”,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王先生始終堅持的信念;
“三紅”包含岳飛的《滿江紅》、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還有王先生的《滿江紅·紀念建國六十周年》。2011年恰逢《滿江紅》出世一千年,他表示這首詞正是與前人作品相呼應。“朝天闕”、“開新篇”是“因”,中國人民有了共產黨,開啟了新的生活篇章,若掃除一切害人蟲便會“全無敵”,這是“果”;
“三水”則包括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還有自創作品《水調歌頭·紀念建黨九十周年》。《水調歌頭·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創作於黨的90華誕之際,王先生通過這首詞表達了一位普通黨員對黨由衷的敬仰、虔誠和感恩。並以此作品作為獻給黨的生日禮物,發出了自己對祖國的偉大祝福:“科學發展,幸福到永遠。”
“我出生在1951年,見證了祖國從貧窮走向繁榮。我與共產黨一同成長著,這是一個全民族的共產黨。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翻天覆地,如果沒有黨的高明領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小康社會。做這首詞,也是用來激勵我自己和後人勿忘感恩。”王炳坤先生說這番話的時候,眼睛裡閃爍著感恩的光芒。
憑藉作品“九鼎”,王炳坤本人被授予“中國著名紅色經典詩人”稱號。其中《沁園春·泰山》和《滿江紅·紀念建國六十周年》兩幅作品更是榮獲了“時代功勳·第七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優秀書法作品金獎”,為其成為中國當代書法巨匠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被問及為何如此鐘情於紅色文化時,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可以增加智慧、增加鬥志的文化,它幫助人們破除了迷信,並幫助我們最後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幫助了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充滿自信,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弘揚紅色文化,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它。
齊魯名仕主編王寧正在採訪王炳坤先生齊魯名仕主編王寧正在採訪王炳坤先生
古雅曠達 厚德勸世
今年恰逢黨的十八大召開,在幸福感指數的調查中,很多人表示缺少幸福感。針對這種現象,王先生特地創作了一首《人生觀》獻給黨,獻給身邊的每一個人。這首詩歌是我國首則以人生觀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此首作品講述了王炳坤先生的人生觀,也是值得現代青年學習的人生觀。
人生觀
王炳坤
茫茫人海中, 千年去匆匆。
都在天地間, 行行出狀元。
當家才知柴米貴, 做官方知當官難。
只要辛勤把事乾, 不少吃住不缺穿。
英豪千古被傳頌, 亂臣逆黨留罵名。
仁人善德智勇全, 後裔可能會當官。
不論職位有多大, 都有坎坷和困難。
千里去做官, 為民吃住穿。
家有千間房, 只睡一張床。
高官富豪不相慕, 行善積德添家戶。
孝悌忠信是本分, 禮儀廉恥是仁君。
英雄過後留美名, 大雁過後必留聲。
敬人讓人莫欺人, 造福子孫天下穩。
愛國厚德永向前, 百歲過後盡開顏。
“國家富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卻還是有很多人感覺不到幸福,這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沒有正確對待現在這個社會。”王炳坤先生說,他一直堅信著《國際歌》中的一句歌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也是《人生觀》創作的主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工資提高,購買能力也有所增強,伴之而來的是物價的上漲和不斷的抱怨聲。太多年輕人不懂知足,大多數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苦日子,也找不到幸福的平衡點。王先生說:“工資提高、物價上漲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的正常體現,當今人們的價值觀仍有待提升,這是一個思想觀念層面的問題,我所創的《人生觀》正是為了幫助人們改變這種狀況。”
“茫茫人海中,千年去匆匆”、“都在天地間,行行出狀元”,王先生解釋說:“現在的人們在就業的時候都存在著心理期望過高,眼高手低的情況,其實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做事也就匆匆幾十年,每一行都會有出色的人物,這需要人在就業時候有一個平衡的心理,才能好好地工作。”
“當家才知柴米貴,做官方知當官難”、“只要辛勤把事乾,不少吃住不缺穿”,只有在當了老闆之後才體會到經營的不容易。員工工資要提高,運營成本要降低,遠不如平時人們所說的那么簡單和舒心,但是王先生又說,“只要辛勤的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就不用愁吃穿”。
“不論職位有多大,都有坎坷和艱難”,王先生告訴記者,“上至國家,下至個人,在不同的職位上都有各自的困難,行善積德,世上沒有救世主,成功都是靠自己。”面對生活,我們若知足常樂,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它,也許就能生活得很快樂。就像詩歌最後所說的一樣,“愛國厚德永向前,百歲過後盡開顏。”這也是王炳坤先生對大家的衷心祝願。
在中共十八大即將來臨之際,王炳坤先生也創作了一篇名為《論實事求是與經濟發展》的論文,回響黨的號召,實事求是,支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
在《論實事求是與經濟發展》一文中,王先生闡述了他對經濟發展的獨到見解。現今人們都嫌物價上漲過快,通貨產生膨脹,王炳坤先生認為我國的財政收入從建國初期1950年的62億元到2011年突破了10萬億大關,這是偉大的共產黨與各族人民、各民族黨派和社會團體及全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通貨一直在流動,只是人們沒有從實際出發,看不到所謂的物價上漲的同時自己的購買能力也在上升。王炳坤先生倡導:“人類社會講話必須要符合事實,講實話、辦實事,憑良心、講禮儀、積口德,這就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體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不爭而善勝也。”
“做事情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對自己充滿信心。只有足夠自信,才能夠成功。”“自信是成功之母”這是王炳坤先生在人生道路上總結出的制勝法寶。回顧自己這些年的奮鬥歷程,王先生跟我們分享:“我一直牢牢記著一句話,是中國共產黨《黨章》第六章第三十四條的第三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解放思想,就是要我們自己給自己創造幸福,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解放思想,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才能讓自己的路走得更長遠。”
激揚文字 傳承文化
王先生一直熱衷研究中華文化,並且研究的比較透徹,跟他交談的時候就像在閱讀一本有趣的歷史書,聽著他所陳述當年的故事,毫無乏味之感。他曾將個人的一些經歷、感悟總結成了90字的《道德觀》,並以毛體書法的形式寫就,在自創的《沁園春·泰山》中,有一句話是“道德理念,人民不變,祖國強盛到永遠”,這其中的“道德理念”就是王先生的“道德觀”。
“世間沒有永遠不犯錯的人,關鍵在於我們應當如何對待錯誤。一人一性一脾氣,一定要懂得包容別人的錯誤。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包容莫過於堯舜禪讓,我們要包容別人的錯誤,領教別人的先進。”王炳坤先生相信,世間能恪守中庸之道,包容別人,接納別人的意見,容忍別人的錯誤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談到黨性,王先生說,他認為性就是人性、人的本性與品德。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堅持人性化治國,黨性無疆。黨將人民的權利還給了人民,陽光的政策下,人民必定會生活的很幸福。
在該詩中,王炳坤先生認為“公正”二字最重要。“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正,公正是道德觀的最主要的內容,是基礎。遇到事情,解決事情,首先要主持正義,分對錯,辨是非。”
積善成德 怡然自適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出現了大面積的債務危機和信貸危機。在王先生自己擁有的企業集團內,有著上千名員工,隨著員工工資的提高,企業運營的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在競爭逐漸強烈的鋼材市場上,王炳坤還是保證了企業職工的保險和工資。他告訴筆者:“即使現在企業的發展不容易,我們的企業還是堅持以紅色文化作為企業文化,誠信經營,為我們的職工提供一個誠信的就業單位。”
創業十幾年來,王先生始終堅持“誠信守法、文明服務”的經營理念,不斷開拓進取,通過創辦企業,安排了諸多下崗職工就業,向國家繳納了大量稅金。他連續數年被評為全國省市“文明誠信企業”模範標兵、優秀社會主義建設者、“光彩之星”等榮譽稱號,他的為人與業績有口皆碑,被譽為一言九鼎頂天立地奉獻社會的先鋒企業家書法家詩人。積善成德,他告訴我們,他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快樂。積善成德,這就是一個紅色經典詩人和書法家的人生境界。這種豁達的人生境界,為企業社會創造了實實在在的恩澤福祉,而給他本人帶來的則是怡然自適的淡泊寧靜。
池墨潑飛雲,紫毫揮廣宇。
風流與我逢,行草競龍舞。
一舞醉三回,恣盪極千古。
凌雲才情,“九鼎”頌九州;三春江水,華冠絕春秋。
他的書法,宛如騰空而翔的巨,恣意揮舞;他的詩詞,猶如春雨滋潤的大地,飽含深情;他的胸襟,仿如瀚海汪洋,廣遠博大。
在我們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事業中,他是一隻海鷗,謳歌著對天與地的讚美與深情。
在我們滾滾前進的歷史中,他是一匹駿,拉著紅色文化的韁繩,奮力前行。
在我們重塑道德的征途中,他是一個指路人,用一隻手撐起了半邊天。(王寧周 欣 張 恆)

鋒杪洗凡塵 禪機悟人生

——記山東省書刻藝術家協會主席張躍進
張躍進,男,東阿人。1958年5月1日出生。字魯刻、魯石、愚人、石夫,號博雅軒居士。現任山東省書刻藝術家協會主席(法人代表);山東篆刻研究會會長;書刻藝術報主編;山東省魯寶齋畫廊總策展人;世界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華民族藝術家協會副會長;中國蘭亭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傳統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環球小姐”選美大賽中國評審;“美在花城”明星大賽專家組評審;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世界書刻同盟成員;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山東省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中國書協、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等等。多次發表文學作品,其中短片小說《消失的迷色風衣》、《秋天的絮語》、《心靈的碰撞》及散文、雜文、隨筆、美術評論等作品見諸報刊。很多藝術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畫廊和名家所收藏。
張躍進先生的藝術成就應邀被編入《東方之子》、《中華英才》、《傑出藝術家》、《中國書畫百傑》、《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名人辭典》、《中國民間名人辭典》、《奧運書畫風雲人物》等大型名人典籍20多種。他曾榮獲“中國青少年書法篆刻大賽一等獎”、“昆明世博園書畫大賽金獎”、“首屆中國名家世博藝術傑出成就獎”、“中華文藝經典貢獻人物”等稱號;他還擔任山東省第一屆至第十八屆書、畫、刻字藝術大賽及展覽總策劃和評審會主任等職務。並被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韓國電視台、山東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大眾日報等媒體做了專訪報導。他至今率領山東書刻藝術家協會這個藝術團體活躍在中華大地,每年一次的大的藝術活動,在華夏大地上引起極大地反響,他是當今著名的書法家篆刻家、刻字藝術家、高級師、作家和時尚、觀念藝術家,他激情飽滿,卓爾不群,脫俗通靈,極具才情……
張躍進先生自幼受家庭薰陶,酷愛藝術,追求藝理。在個人看來,能在一門學問上有所建樹,已實為不易。而張躍進先生竟能藝兼多門,而且在書法、雕刻與散文上都取得不俗的成就,在整箇中國藝術界可謂鳳毛麟角。
圓潤飽滿 渾然天成
張躍進先生早年習字之時,兼習二王及黃庭堅等書帖川白碑摹本,打下了良好的書法基礎。後又融合自己對書法的感悟,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漸漸具備了自己的書法特點,躍然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他擅長行草,運筆圓潤飽滿,自成一股磅礴的氣勢,讓人看了有虎嘯山林之感。古人有云:“一畫之間,變化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書衄挫於毫芒。”張先生的字猶善變化,抑揚頓挫,提按起伏,滿紙雲煙,雖寂然無聲,卻有音樂的韻律。雖然運筆變化萬端,可仔細看其整體布局,又渾然天成,足見其筆下之功力,絕非一朝一夕可以練就。
“無為而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張先生說,“自己內心秉承的是一種傳統和美的價值觀,追求藝術上和精神上的田園……尋求逆境中的歸宿感和順境中的心靈慰藉。”在他看來,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在那片桃花源中,人們遠離世俗的喧囂,遠離紅塵紛擾,心靈在那裡不再受到任何拘束,重歸田園樂土。
劉熙載的《藝概》有言:“書,如也。如其學,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張躍進尊崇孔子的“中庸之道”,這一人生感悟,也充分的融入了其書法之中。他的書法並不追求極端,而是以沉穩厚重見長,但在沉穩之餘,給人一種安逸而雍容之感。
張躍進說,自己早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紀,功名利祿對於自己來說,如天邊飄蕩的閒雲,無足輕重。他如今之所以仍舊勤耕不輟,每天都要練習書法,只是純粹追求對藝術的享受。
刀工精湛 精益求精
張躍進先生八歲學習書法,十歲畫畫,十四歲學習書刻,早年間曾篆刻了一組十二屬相肖形印章,榮獲當年“中國青少年書法、篆刻大獎賽”一等獎。爾後,張先生與山東的一些文友,書畫刻字藝術家和專家學者們創立了中國第一家書刻藝術法人團體——山東省書刻藝術家協會。該協會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個春秋,張先生以自己卓絕的藝術成就與威望,為書刻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藝術的創作,並沒有那么玄乎,完全是有感而發,自然而然的事情。”張躍進先生如是說。
在他看來,“藝術”二字,可以分開來解讀。其中,“藝”是指對人生的理解與領悟;“術”則代表著一種創作技巧,二者合在一起,即是運用一種技巧,將一個人對於人生的感悟表現出來。
在篆刻方面,張躍進先生曾研習丁敬、文彭、趙之謙等大師的印品,從古今書刻大家們的刀法筆跡之中,領悟到了篆刻的精髓。“師古而不泥古”,自成一格,將我國傳統的篆刻藝術發揚光大。
張先生精通各種類型的雕刻,尤其擅長葫蘆雕刻。他說,當初自己為了從民間工藝中汲取營養,博採眾長,曾在濰坊、聊城、蘭州等一些葫蘆雕刻藝人聚集和生產葫蘆的地方走訪,遍訪葫蘆雕刻藝人,探尋他們作品中的精華。
翻閱張躍進先生的著作《葫蘆雕刻》,發現他對每件藝術作品都是精益求精,力求盡善盡美。這種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讓人不禁心生敬仰之情。
能在一個微小的葫蘆上面,雕刻出一片精彩紛呈的世界,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更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淡泊寧靜,耐得寂寞;超然物外,求索不己,張先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性格,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
佛心禪性 清淨淡雅
“有些人安靜隱世,超然物外,在遠離世事塵囂的地方安心創作,追求藝術的極致;而有些人則將過多的時間,用在各種應酬上,反而與藝術的本質越離越遠。”張躍進先生這樣說道。
張先生在茶道上有著獨特的見解,認為茶有六道,從苦澀到甘甜,再到品味其中的韻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生如茶”,經歷的事情多了,對人生自然而然的就會有所感悟,當這些感悟融入於創作時,作品就會擁有文化底蘊與內涵,惟其如此,方能稱之為大作。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一心攀登高峰,反而忽略了路邊的風景。”張躍進先生輕嘆道。
在他眼中,一花一草一世界,哪怕最細微的東西,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而所謂的長江大川,都太過虛幻,何必為了追求這些縹緲的東西,而忽略了真正的美景?
張躍進先生用他特有的筆觸,記錄著自己的感悟與心境,匯聚成一篇篇雋秀而富有詩意的散文。
“生命有時脆弱的像蛋糕一樣,當生命的蛋白質分解以後,人的生命也隨之灰飛煙滅,自然消亡。”細細品讀張躍進先生的這句話,或許你會感覺其中飽含著對生命的敬畏與感傷。不過,張先生卻不是那般多愁善感,他說:“我們更應該把握當下,抓住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讓生命更富有價值。”
張躍進先生對於“禪”之一字,領悟深刻。在他的認知世界中,禪即人心。佛曰:“人有四苦,一曰看不透,二曰捨不得,三曰輸不起,四曰放不下。”所謂知足常樂,唯有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才能讓自己內心愉悅,明見本心。
結語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
——《莊子·列禦寇》
張躍進先生如今雖然工作繁忙,但也時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友人談風論景,做一些公益活動,為這個社會發揮自己的熱量。而他對藝術的追求,則已達到了另一個層次,剝離了世俗的浮華,回歸本真與自我。
筆隨龍鳳舞,刀在葫上行。
起伏顯鋒杪,圓潤自有恆。
茗茶論道義,禪機悟人生。
悠悠何所適,意結桃源情。
與他交談,仿佛在聽一位有道高士吐露機鋒,話語看似平淡,但細細品味之下,總能發人深省。
他是一個真正的智者,目中精光閃爍,剎那間便看透了滾滾紅塵,芸芸眾生。
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字中蘊藏大道,葫蘆裝載乾坤,舉手投足俱是長者之風。
他是一位真正的隱士,雖身居繽紛嘈雜的街市,卻能感悟到那一片桃源的清幽。(石興雨 周 欣)
遊俠風骨松雲立 劍膽琴心世俗情
——記濟南市青少年宮擊劍館總經理陳言彪
陳言彪,濟南市青少年宮擊劍館總經理,曾任山東大學和平擊劍館館長,首個將擊劍運動和3D列印技術研髮帶入濟南市的人。2007年開始創業,3年前接觸擊劍,從擊劍愛好者到與國家專業級選手同場對戰的擊劍選手,並成功的將擊劍運動帶入濟南發展開來,年紀輕輕的他是怎樣做到的呢?這一路他又擁有了什麼與眾不同的經歷?
█創業:“做喜歡的事,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提起劍俠,人們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也可能是阿蘭·德龍扮演的遊俠“佐羅”,雖然他們分屬於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中,但卻都有著共同的特點:有一手高超的劍技,姿態瀟灑,鋤強扶弱。這些故事中的俠客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對“俠客”二字的客觀印象,並對其充滿了天真爛漫的遐想。談起“俠客”情緣,濟南市青少年宮擊劍館總經理陳言彪坦言,他正是與眾多擊劍愛好者一樣,懷著對“俠客”精神的崇拜而愛上擊劍這項運動。
“畢業後工作了一年半,慢慢發現自己不適合工作,還是想做喜歡的事,於是萌生了創業的念頭。”初識陳言彪,便被他的滿腔熱情所感染。身著乾淨清爽的運動裝,透出一股活力與朝氣。“2009年,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上升,我獨自出來創業,想要構建一個橋樑,讓大學生通過它走向社會。通過不斷甄別,在三十多個備選項目中,我認定了擊劍這條路。”人一旦有了目標,往往便會感覺全身充滿能量。於是,懷揣著激情與夢想,陳言彪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合夥搞起了擊劍這個項目。
擊劍在當時的濟南,尚處於一片空白。陳言彪先生要用自己的雙手,在荊棘叢生的荒山中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談何容易?可骨子裡的那股“俠客”精神,卻讓他無所畏懼。
陳言彪先生有著這樣一種性格: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定要做得最好。他每當空暇,都要仔細推敲劍術的一招一式,有時候甚至對一些特別難的招式反覆揣度。而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訣。學劍不到兩年,他就從一個對劍術一竅不通的普通人躍然成為一大高手,甚至擊敗過不少專業人士。
“第一次接觸擊劍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去看比賽,覺得這個運動很瀟灑,非常紳士,又能夠發泄情緒,對我而言是個新事物,於是我開始嘗試擊劍。”陳言彪先生竟這般形容他學劍的動機。
從對擊劍的好奇到熱愛並將之發展為一門事業,陳言彪坦言,此間歷經種種艱辛與磨難。但為了能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他卻義無反顧。
█成功:“機會是有準備的人自己創造的。”
除了擊劍館的項目,陳言彪先生目前還經營了一間3D列印技術二次研發公司和一個職業安全防護的項目,系濟南市首家對3D列印技術進行二次研發和對核電站鈾礦進行安防的公司。當談及自己所在做的事業時,他神采奕奕,臉上寫滿自信。
陳言彪說:“我選擇這些項目的原因,並非全部出於興趣,還有回報社會的拳拳之心在裡面。我想在創業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學期間的陳言彪就凸顯了自己的創業能力,他在宿舍樓內開辦小賣部、承包學校的食堂視窗,慢慢的不再跟家裡拿生活費。創業之初也曾遇到過困難,2007年他來到濟南,口袋裡只剩下50元錢,捨不得買一瓶礦泉水,第一份工作工資500塊錢一個月,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正是靠著堅忍不拔、屢挫不餒的精神,才支撐著他一步步走到了現在。
從一開始的融資創業到如今的自主創業,陳言彪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機會是有準備的人自己創造的。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陳言彪先生就是一個善於總結的人。他習慣於總結自己的經歷,總結每天的工作,並在總結中尋找不足,日益增進。“走在馬路上,我也會想周圍的事物是通過怎樣的產業鏈生產出來的,慢慢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錘鍊自己的能力。”良好的習慣與心態,或許正是他成功的最堅實基礎。
“言必行,行必果,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自己去創造的”。陳先生也將這句話送給他每一個員工共勉。
他不無感嘆的說:“人要是為了錢去創業,是很難成功的。若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去創業,那么成功是早晚的事情。一個人最開心的事情並不在於賺了多少錢,而是能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陳言彪先生把握著每個自己創造出來的機會,享受著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他覺得自己很幸福。每一天都完成一件事,完成一個目標,讓自己充滿成就感。
█擊劍:“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擊劍起源於歐洲的貴族,是從古代劍術決鬥中發展起來的一項體育項目。
它結合優雅的動作和靈活的戰術,特點是短、頻、快,要求運動員精神的高度集中和身體的良好協調性,體現出運動員良好的動作和敏捷的反應。擊劍運動給人的反應時間只有0.25秒並且在這0.25秒的時間裡還要想好下一步的動作,這就進一步鍛鍊了人的思維及反應能力。
身為擊劍愛好者,濟南擊劍的創始人,靈活的思想和堅定的信念讓陳言彪對擊劍充滿了無限的熱情。“擊劍不是單憑練就能練好的,要動用腦筋,它是所有格鬥類運動中最複雜的一項,但是也有其獨到之處。”陳言彪如是說。在他看來,擊劍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運動,更可讓孩子修還能加強孩子們的靈活性、協調性和獨立性,提高他們的預判能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陳言彪先生說,很多練過擊劍的孩子與沒接觸過擊劍的同年齡段的孩子相比,眼神更自信,人更成熟懂事,這是你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孩子在學習擊劍的過程中能快速鍛鍊自己的策略性,學會自信與獨立,慢慢造就一顆強大的自信心。擊劍是一門紳士運動,它會教會孩子們注重禮儀,學會更好的待人處事。
陳先生告訴筆者,擊劍是歐洲貴族的一種高尚運動,它“短、頻、快”的運動準則能有效對腿部、腰部等部位進行鍛鍊,達到塑形美體的效果又不會讓孩子長滿肌肉。擊劍的道理很簡單,就是不斷研究對方的運動過程、如何出劍,並動腦想出取勝的方法。同時,這是一項壽命很長的運動,不會出現嚴重的身體對抗性損傷,反而智力能得到開發。因此,在國外尤其是法國,擊劍運動就如同我國的桌球一樣家喻戶曉,即使在我國的推廣仍有欠缺,但擊劍已經逐步得到人們的認可。在陳言彪先生創辦過的山東大學和平擊劍館、山東財經大學擊劍館、濟南市少年宮擊劍館的學員中,最小的只有5歲,最年長的則有78歲。
他們之所以一直信賴於陳先生的擊劍館是因為與全國大多數擊劍館授課方式相比,陳先生的擊劍館採取了小班授課的方式,即一個班只有八個孩子。一個教練只對八個孩子訓練,在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孩子們的學習質量,使其學有所成。他說:“如果做不到使孩子們學有所得,那么擊劍館培訓班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而從事擊劍培訓的這三年,他一直堅持這樣的理念,要讓在這裡學習擊劍的孩子都能學到東西。
陳言彪持劍的樣子很帥氣,但更感染筆者的是,他談著讓孩子們學到東西的想法時,那滿是愛心的眼睛。
█幸福:“感謝身邊每個人,吃虧是福。”
丁尼生曾說過,“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辦好擊劍館,就是陳言彪先生一直堅持著的夢想。無論事業還是生活,即便荊棘遍布,困難重重,他都不曾輕言放棄。他說:“我感謝身邊每個人,不管他們是支持我還是反對我,都能帶給我啟發和感觸,讓我前進。”
在陳言彪先生成長及創業的道路上,他的父母親給他的意見和建議一直激勵著他不斷前進。他告訴筆者,父母親一直要他懂得感恩,別怕吃虧。而他也認為,感恩能讓自己的心靈平靜下來,在做事的時候就不至於不至於太急功近利,也不至於太鑽牛角尖。
他覺得,最幸福的時刻是幸福將要來臨的時候,若真正長時間擁有著幸福,反而會失去了動力。所謂“久在蘭室,而不聞其香”,就是這個道理。
陳先生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俠客。殊不知,此刻的他,早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俠客。因為他有一個超然豁達之心,福澤蒼生之志。(周 欣 石興雨 於婷婷)

30年,他多了200位父母

——記淄博市張店區金喬社區黨委書記張承倫
在淄博,有一條孝婦河,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訴說孝婦顏文姜的故事,哺育著一代代淄博人,更將“孝”流入了他們的血液中。土生土長的張承倫就有著深深的“孝”情結,在他連任張店金喬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的30年裡,他不僅是全體村民致富的帶頭人,更是全村老人的親兒子。
險情中他背著一個個老人逃離險境,儘管自己已是50多歲的人;他給全村200多位老人發生活費、醫療費,讓老人的孩子們安心立業成家;他帶著蛋糕陪伴所有80歲以上老人過生日,雖然他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30年,張承倫滿懷著愛心、孝心、恆心來不斷改善全村老人的生活環境,提高老人幸福指數,用行動書寫了一曲孝感天地的敬老樂章。
“勝過九個兒子的張承倫”
8月10日中午11:00,淄博金喬社區老年公寓,門外嘩啦啦的大雨下得正急,而公寓裡卻不時傳來老人的歡聲笑語,走進一看,這邊三五成群打撲克,那邊守著電視聽京劇,幸福和諧的氣息迎面撲來。
76歲的趙奶奶正準備午餐,一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小公寓,乾淨利落,煤氣灶上熱飯的香氣瀰漫房間,老人說一下大雨就特別想說說張承倫的好,為啥?“因為原來住毛胚平房,做飯燒柴火,一到下雨就點不著火,急死人,現在呢,下雨都不用出去,想做飯自己做,不想做飯去食堂打飯!”趙奶奶說話爽快,說住進老年公寓後的生活原來做夢都沒想到過。
在金喬,幾乎所有的老人都住在老年公寓,和趙奶奶一樣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張承倫每月都給老人發養老金,按年齡段每人每月480元、490元、550元,每年每人還發放300元的醫療補助費,趙奶奶高興地說,張承倫這孩子管吃管住還發錢,平時根本用不了,更用不著兒女的錢,“勝過九個兒子”。
採訪中,很多人把公寓稱為“張承倫的孝老工程”,此言不假。金喬老年公寓凝結了張承倫近30年的心血。
上世紀八十年代,二十歲出頭的張承倫當選為村支部書記,給老人建一座高檔的養老公寓一直是他的夢想。“說實話,在農村,各家孩子多,為養老問題發生的糾紛也多,老人不幸福,孩子也不舒坦,如果把老人集中供養起來,問題不就都解決了?”說乾就乾,張承倫明白,要想蓋老年公寓,村里必須先發展經濟,他帶領村民開始沒白沒黑地發展村企。
張承倫是個實幹家,他一邊卯足勁發展企業,一邊悄無聲息地醞釀著“孝悌”金喬的偉大計畫,因為他深知自己孝順是不夠的,作為“一把手”培養所有村民孝老愛親才是他的職責所在。
“村裡有大事小事,老人們都喜歡來找我,只要找到我不管誰的對錯,都先順著老人,如果因為不孝順老人找來了,我就立刻把他孩子的工資停了,先把孝順老人這堂課學會,才能幹好工作,持好家!”張承倫的這一招令人拍案叫絕,金喬很多年輕人在乎的不僅是錢還有在工友面前的顏面,更重要的是張承倫的敬老精神感動了他們,金喬的孝老愛親氛圍逐漸濃厚起來。
時間來到2004年,村裡的風氣好了,也有了“第一桶金”。“但這些錢根本不夠蓋老年公寓的,我就想辦法去區里、市里爭取,金喬老年化程度達到了16%,老人越來越多,公寓非蓋不行了!”睿智的張承倫帶領團結的班子,利用3年的時間,白天黑夜地連軸轉,每一個細節都為便利老人而設計,2006年投資1700萬元,占地7197平方米的金喬老年公寓拔地而起,是一所集養老、康復、醫療、保健、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成為張店區乃至淄博市的樣板工程。
金喬公寓是張承倫孝老愛親的一面鏡子,一個村企掙到錢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他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上一輩的努力拚搏,他們老了沒勞動能力了,如果我們不管他,那就是歷史的罪人!”張承倫的一舉一動感動著金喬的每一個人,老人集中供養後,村里每年拿出幾百萬給老人發養老金、醫療補助還有節日物資,子女們可以安心地愛崗敬業,一個個曾經因養老糾紛破碎的家庭開始變得和睦而幸福。
在金喬,養老環境的變化翻天覆地、有目共睹,這裡變化的不僅是養老硬體的提高,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全村都形成了濃厚的敬老愛親的文化情愫。
“30年堅持做小事就不是小事”
“張書記,醫療服務中心的職工宿舍電源插排失火,那裡距離老年公寓……”2009年3月的一個晚上8:00,張承倫剛剛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接到電話後,他把筷子一扔,飛一般跑向老年公寓,這個他每天都會來四五趟的地方,外面已經開始瀰漫輕煙。
“快,先疏散老人,再把不能活動的老人背出來……”張承倫安排完疏散計畫,立刻衝進老年公寓,和職工一起把不能自理的老人一個個往外背,所有老人都是張承倫的父母,一個都不能少,短短15分鐘,老人都已安全撤離。
“其實職工宿舍距離老年公寓還有一段距離,而且火勢不大,但張書記說老人年齡大行動不便,萬一火勢蔓延過去,後果不堪構想,他堅持要背老人疏散到安全地帶……”望著已經五十多歲的張承倫不斷衝進屋裡將老人背出的身影,村民眼裡都噙滿了淚水,感動、佩服,而後就是一個個自告奮勇衝進房間,把已熟睡的老人叫醒,背出來安置在安全地帶。
事實證明張承倫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措施及時老年公寓沒有著火,但氣味和煙霧已經飄到房間,熟睡的老人如果不出來很可能會窒息而死。
張承倫一次次用行動感化著村裡的老人和孩子。老年公寓的張爺爺說:我是看著張承倫長大、當上領導的,他對村里老人的好說起來都是小事,但30年堅持做就不是小事了……老人的話很實在,但一針見血。
當書記30年,張承倫沒有任何架子,因為輩分小,他見到村里人都是遠遠地就打招呼,爺爺奶奶,叔叔嬸子地熱乎叫著,所以老人都喜歡來找他說道說道,張承倫也養成了多年的習慣,老人來找他離開的時候他一定把老人攙扶到馬路對面,確保全全再看著老人離開。
為了老人的健康幸福,張承倫可謂殫精竭慮,給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每年查體兩次,還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邀請專家來表演喜劇,組織京劇、功夫扇、舞劍、舞蹈等愛好團體,讓老人真正實現了老有所樂,不再寂寞。
……
這就是張承倫,把青春奉獻給了金喬,不但帶領村民致富過上好日子,還成為全村乃至全市的孝老愛親典範,從他對親友長輩牽腸掛肚的情懷中,從他對家庭、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中,人們看到了張承倫源源不斷的孝子之愛。這份愛展示了人間的真情,彰顯了人性的光輝,不僅感動了鄉鄰,更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更加絢爛多彩。

《齊魯名仕》系列叢書

《齊魯名仕》系列叢書由中華發展報導網創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通過、山東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由多位省內領導及知名人士擔任顧問的一本訪談類書刊。叢書所有內容將由中華發展報導網“齊魯名仕”編委會負責錄入,出版後將通過書店出售、郵購、機關贈閱等方式發行。
《齊魯名仕》系列叢書所有內容都將以採訪、寫實為主,採訪對象為山東省內的各黨政機關、企業、商會、組織、協會、村鎮、醫院、學校等單位優秀領導人及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優秀人才。編委會將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編輯整理文章內容,擇優收錄,讓他們的事跡能在社會中傳承下來。這樣既是對名仕們自身成就的一種總結和繼承,也能讓社會進一步了解到這些優秀人物的成長軌跡、事業成就和人生感悟,對於個人、社會、公眾都起到領袖作用。
《齊魯名仕》系列叢書封面《齊魯名仕》系列叢書封面

齊魯名仕交流酒會

“齊魯名仕交流酒會”由齊魯名仕組委會定期舉辦,是集“資金、項目、技術、信息、人才、公益、文化”為一體的交流平台。
相關資訊:“齊魯名仕”交流酒會在8月24日成功舉行,會上到場嘉賓總計64人,其中投資機構代表12人,名仕代表及項目方50餘人,會上進行了多個環節,其中由泰安鋼材商會主席、中國著名毛體書法家王炳坤先生作為名仕代表進行了精彩的發言,由民生集團的劉鑫先生作為投資機構代表進行了“合作共贏”的主題發言。由濰坊凱瑟莊園的陳彬經理進行了詳細的紅酒文化講解。在活動上,“齊魯名仕”組委會共拿出20多個優質項目作為當日的項目展示,其中市政項目12個,包括房地產、城市建設、新能源、生物科技、汽車工業等領域,極大的引起了各個投資機構的關注和好評。本次活動勵志為廣大的大中小型企業打造一個“資金、項目、技術、信息、文化”為一體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