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夫拉

齊夫拉

Gyorgy Cziffra 齊夫拉(1921-1994)法籍匈牙利鋼琴家,5歲就登台即興演奏民歌,1930年進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嚴格訓練。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歐等地舉行獨奏會,好評如潮。1941年入伍參戰,1947年被俘釋放後,在費倫希(Ferenczi)班上繼續學習,1955年獲李斯特比賽獎,1957年移居巴黎,後入法國籍。齊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勝,技巧的表達令人眼花繚亂,但對作品的內涵往往很難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練習曲及高難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華,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超技練習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夫拉
  • 外文名:Gyorgy Cziffra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21
  • 逝世日期:1994
  • 職業:鋼琴演奏家
簡介,生平,

簡介

Gyorgy Cziffra 喬治·齊夫拉(1921-1994)
波蘭電影大師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電影《鋼琴師》,把一位鋼琴藝術家放在一個充滿仇恨和恐怖的世界裡,在經歷了無數磨難之後又讓他最終回到理性和文明社會當中。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也有這樣一位經歷與其相似的鋼琴家,比起片中那位猶太鋼琴家來,也許他的命運還要坎坷。他就是偉大著名的鋼琴大師喬治·齊夫拉。
法籍匈牙利鋼琴家,5歲就登台即興演奏民歌,1930年進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嚴格訓練.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歐等地舉行獨奏會,好評如潮。1941年入伍參戰,1947年被俘釋放後,在費倫希(Ferenczi)班上繼續學習,1955年獲李斯特比賽獎,1957年移居巴黎,後入法國籍。齊夫拉的演奏技巧超越凡人,令人眼花繚亂。他演奏的練習曲及高難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華,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與《超技練習曲》。
齊夫拉
齊夫拉

生平

齊夫拉1994年逝於法國桑利(Senlis)。由父親啟蒙學琴,最初公開演奏是在馬戲團的表演上,當時齊夫拉只有五歲。九歲在家鄉跟隨杜南伊學琴,1933年開始在匈牙利、荷蘭、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其它國家演出。齊夫拉在二次世界大戰名入伍而被迫中斷鋼琴學業,1941年被俘。戰爭結束後,齊夫拉從1947年繼續他的鋼琴學業,在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師從費倫希(Gyorgy Fernczy),課餘在酒吧里演奏維生。1953年才獲釋,1955年成為匈牙利「李斯特大獎」首位非作曲家得主。1956年投奔到維也納後,齊夫拉於次年在當地成功登台演出。他以過去的演出資歷及傑出唱片錄音成為世界各大重要音樂都市的常客。齊夫拉後來雖歸化法國,但他的音樂卻無疑仍忠實保留匈牙利的浪漫氣質。
一生交錯著喜悅與悲劇的匈牙利鋼琴家齊夫拉一定會被視為本世紀鋼琴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份。齊夫拉的聲譽竄起於五○和六○年代間,當時痛苦的世界大戰剛結束,藝術環境百廢待興,齊夫拉以自己的能力得到聲名與「李斯特偶像終結者」(李斯特轉世)的形象。從少年時期開始,這位出身吉普賽家庭的早熟男孩就成為音樂美學攻擊的目標。但他對這種與生俱來的種族岐視與鋼琴詮釋風格偏見從不退縮。
也許齊夫拉自由主觀的詮釋的方法,確實違反戰後以德國文化圈為中心的音樂美學主流標準。當時新一代評論家和作曲家的共通想法是重視音樂的正統性、嚴整性,排斥浪漫名家式的演奏和曲目,包括後期浪漫巨匠拉赫曼尼諾夫等。李斯特代表的民族主義、拉赫曼尼諾夫代表的享樂主義、浪漫主義,注重音樂華麗與美,都不是本世紀後半最初二十年的樂壇主流。諸如名作改編、變奏和即興演奏,也不受音樂廳和錄音室所觀迎,齊夫拉無可避免成為當時鋼琴社會的邊緣人。我們可從中看到這位鋼琴大師的優缺點,其中齊夫拉於1963年3月為PHILIPS錄製的李斯特鋼琴作品集以及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不管是錄音室或現場錄音都成為李斯特音樂的重要成就。對齊夫拉而言,錄音室和音樂廳的條件不同,但是這對他想表達追求的音樂效果完全不構成問題。他的演奏技巧己然無瑕,但是個人旺盛的活力、音樂氣質尤勝技巧,因此錄音室那種冷冰凍的環境對他的音樂性絲毫無損。
齊夫拉無比富創意的《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幻想曲》、《死之舞》及李斯特鋼琴協奏曲,把他的才華逐音、逐小節地展現出來。對他來說,錄音室不過是個空間,讓他用來捕捉藝術靈感。他可以透過冒險、試驗、練習,來達到徹底的說服力。他在錄音室內燃亮作曲家所託付的音樂概念,再發揮所有的技巧魔力,讓作品閃耀生輝。在他那疾風掃落葉般卻又精準控制的演奏中,《塔朗泰拉》及《B.A.C.H.幻想曲與賦格》中的宏偉敲擊和弦經過句,都表現得神乎其技而耀眼非凡。每個細節聽來都是清新而富創意,使聽眾覺得似乎聆聽一部從末聽過的新曲子。
作品中的戲劇性誘發齊夫拉的創意,發揮了驚天動地的超技。但聽眾並不會覺得齊夫拉只是工於塑造表面效果,而是把內省能量轉而向外,把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火。聽眾也會發現,齊夫拉音樂的結構性也是高度嚴謹,功力之高不亞於外放不羈的激情。在第二號《波勒的聖方濟在水面上行走》中,齊夫拉的演奏表現出前所未見的多彩、自然的情緒轉換、深情似水的戲劇性。您無法在別處聽到如同這位鍵盤煙火放射者在此所發散的光與熱。齊夫拉兼具幻想和沈思性格的《佩脫拉克的短詩第123號》,蘊含無比詩意和形上學的哲思,人們無法指稱這部作品只是華而不實的鋼琴馬戲表演。然而,詼諧、自我表現傾向的個性也確實架構出齊夫拉表演藝術的基本訊息。這種氣質與他的同業霍洛維茲有些相當,所以因此在大眾目光前,齊夫拉常常被遮蔽在霍洛維茲的陰影之後。
齊夫拉大量的超技曲目,如李斯特《歌劇〈波爾蒂契的啞女〉中塔朗泰拉主題》和《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不只是為表現這些作品的浪漫和「魔鬼氣質」,而是在這些抒情且內省的樂句中,把完全的人性和神性轉換成藝術的聲音傳達出來。齊夫拉施展出令人讚嘆的名技,並把它發揮到想像力的極限。但他並不顯得急躁,例如《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中段,人們可以聽到齊夫拉從容若定地讓重複音符款款地歌唱起來,而二流鋼琴家往往在此處急躁的往前趕,後面段落又被迫慢下來,讓樂曲聽來缺少神秘感和魔力,而且顯得淺薄。在這些段落里,齊夫拉處理宛如進入冥想境界,超出現今的時空境界,讓人忽略樂曲的技巧面,著重反映樂曲的情調、特異古怪的氣氛,以及發掘作品的潛在深度。
齊夫拉演奏的蕭邦的練習曲,如同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一般,難道是想把他們也塑造出李斯特魔鬼戲劇性般的意義?也許有人認為他的詮釋可議而且賣弄技巧,甚至僅為填充錄音曲目。但從另外一個較開放的角度來看,也許我們可以解釋成:齊夫拉對這部作品的激情、不敏銳深入的詮釋,也是對音樂的一種探索,他想追求任何可能的作品燃燒的方式。
齊夫拉的演奏藝術,追求音樂的純真態度,溫暖而不因循,並在某些極端例子裡把樂曲帶到白熱境界。他的唱片和影片所留下來的紀錄雖不夠豐富,卻己足夠保存他活生生的形像,讓後人記得這位偉大鋼琴家的憂鬱,浪漫但又強大的音樂馴服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