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式香爐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誌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故稱之為香爐鼎。

鼎式香爐也叫做香爐鼎,是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禮器,燃以檀香和松枝,能辟邪,又求吉祥,象徵帝王權利。有蓋為鼎,無蓋為爐。一般為三足。
鼎式香爐
香爐,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作成種種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種﹐或熏衣﹑或陳設﹑或敬神供佛。鼎式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