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馬哈巴利普蘭遺址群)是7至8世紀期間,帕那瓦國王們沿著科羅曼德爾海岸開闢岩石而建的。展現出的是帕那瓦文化沒落時期的藝術風格,這些歷經歲月,經受風雨和大海洗禮的壯麗廟宇,在前一些時候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默哈伯利布勒姆曾是康切普蘭王國的首都城市,這座離孟加拉海灣馬德拉斯城僅五十八公里之隔的海濱小鎮,沿海岸線布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鵝卵石,形成了奇特的鵝卵石風景線,而參觀者絡繹不絕正是因為這裡數英里的自然沙灘風景和石刻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
  • 地理位置印度東南泰米爾納德邦
  • 著名景點:露天的淺浮雕群
    偌特哈斯
    洞穴群
    寺廟群
    阿諾那苦行僧石雕
  • 又名:七寺城
建築概述,印度教的活動中心,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歷史淵源,景點評價,

建築概述

印度教的活動中心

默哈伯利布勒姆城又稱為“七寺城”,是印度東南泰米爾納德邦的旅遊勝地,瀕臨孟加拉灣,早在七世紀就成為印度教的活動中心。這裡有許多5-8世紀的名勝古蹟,最著名的是馬哈巴利普蘭浮雕。馬哈巴利普蘭浮雕鑿刻在海邊兩塊高達60米的巨岩上,講的是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柯婆羅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動的神靈、魔鬼和動物的圖像100多幅。此外,與巨型浮雕相距不遠的海岸廟也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地方。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以其獨特的海濱廟宇群而聞名於世,位於泰為爾納德邦京格萊布德縣,瀕臨孟加拉灣,該城過去曾是海港,曾發現過中國波斯羅馬的古幣。仍保存五座塔。廟宇修建於公元七世紀拉賈斯坦統治時期,展現出的是帕那瓦文化沒落時期的藝術風格,這些歷經歲月,經受風雨和大海洗禮的壯麗廟宇,在前一些時候被列為世界遺產目錄。默哈伯利布勒姆曾是康切普蘭王國的首都城市,這座離孟加拉海灣馬德拉斯城僅五十八公里之隔的海濱小鎮,沿海岸線布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鵝卵石,形成了奇特的鵝卵石風景線,而參觀者絡繹不絕正是因為這裡數英里的自然沙灘風景和石刻藝術,這裡的石刻獨特的魅力在於:它們反映出了這裡日常生活的種種自然情態;與其他地方顯著不同的是其他地方如泰彌那都的石雕通常描繪的都是神靈的圖案。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塔默哈伯利布勒姆古塔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由四部分組成:露天的淺浮雕群、有條理分布的寺廟群、人工建造的洞穴群、和偌特哈斯:著名的阿諾那苦行僧石雕和克里希那廟宇美化了小鎮及小鎮附近的岩石群,在防洪堤之後那美麗的海濱廟宇塔群似乎坐落於滔滔波浪之上,其中阿諾那苦行僧石雕雕刻在一塊巨大的石頭的正面,它描述的是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恆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石雕的表面清晰的雕有人類最喜歡的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圖案,以及一些神靈及半神靈人物的神話傳說。

歷史淵源

默哈伯利布勒姆城據說建於帕拉瓦王朝拉加辛哈(Rajasimha)二世時(680~720),是以紅色砂岩堆砌而成,原有七座,但是由於靠海,風化非常嚴重,看起來就只剩下一座了,但就是這僅存一座,外表輪廓也已被風化得模糊不清。寺院分前殿與正殿:前殿較矮,供奉毗濕奴神,內有毗濕奴神躺在蛇床上的石雕;正殿較高,聖堂供奉濕婆神的象徵林伽(Linga)。
默哈伯利布勒姆石雕默哈伯利布勒姆石雕
著名的阿爾珠那的苦行(Arjuna‘sPenance)浮雕又稱恆河降下號稱是世界最大的浮雕,高9公尺,寬27公尺的岩石表面分成左右兩半,中央縱向的裂痕被當成河流,刻出象徵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恆河,以及蛇神那嘉(Naga),浮雕右側下段有大小不同的象群,朝著中央河流前進,左側下段雕有南印度特有型式的拉塔寺院,左右側上段有大約40組成對的大小神祇雕像,以飛翔的姿勢朝著中央河流前進,浮雕左側上段靠近河流旁有以單腳站立修行的阿爾珠那。但也有人說這是印度神話故事“恆河降下”里的人物巴基拉達(Bagiratha)的雕像。
神話敘述印度阿尤迪雅國(Ayodhya)的沙加拉王(Shahjala),在馬匹祭祀禮儀式進行到放生馬匹時,才發現馬匹都被因陀羅(Indra雅利安族的風暴神)帶到地界去了,於是國王發動他6萬個兒子找遍了地界,好不容易才找到,當他們想將馬匹帶回時,竟然全被燒成灰。後來沙加拉王的子孫巴基拉達聽說,只要從諸神居住的喜馬拉雅山拉一條聖河下來,並把聖水灑在6萬個遺灰上,就能使他們從地界升上天界。於是巴基拉達就不斷地苦行,終於使恆河的水落下,成功地將河水灑在遺灰上。另一種說法是阿爾珠那是一位國王,在他身旁的濕婆神正要賜給他武器,幫助他打勝仗。”在大浮雕的左邊,就是克里須那石窟寺院(KrishnaMandapam)。出了克里須那石窟寺院(KrishnaMandapam)往右走,到了後山上,一眼就看見那個巨大的奶油球。克里須那的奶油球(Krishna‘sButterBall),大石頭就停在斜坡上,仿佛就要滾下來的樣子。
市內的一座小山頂上,聳立著一尊巨大的花崗石石像,高達18.2米,威嚴雄偉、光彩奪目,為耆那教崇拜的巴胡巴里神像。每隔12年,耆那教徒在此舉行一次巴胡巴里神像灌頂儀式,用牛奶、水、椰子汁、糖水、檀香糊、鬱金粉、甘蔗汁、硃砂及花瓣等給這尊神像清洗打扮。儀式莊嚴肅穆,盛況空前,各地的耆那教徒都趕來參加。
1981年馬胡巴里誕辰1000年時,來這裡參加慶典的耆那教徒有50萬人。另外還有十六個不同時期修建的人工岩洞散布在該地區的不同地方。馬哈巴利普蘭在每年一月十五日至二月十五日期間舉行跳舞節,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舞蹈節目包括部落舞蹈、木偶劇均來參加這一聚會,在節日期間還舉行古典的、傳統的音樂晚會。

景點評價

默哈伯利布勒姆城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古蹟處處都是,在印度太米爾的一個海邊小鎮默哈伯利布勒姆孟加拉灣的波濤拍打著海岸神廟周圍12米寬的石制堤壩。17、18世紀伴隨著佛教的滅亡德拉威遺蹟是印度神靈Vishnu和Shiva的神廟。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在1984年把它命名為世界遺產。
拉塔(Ratha)的原意是“馬車”,所以這裡也被稱五馬車寺廟。據書上說,該寺廟“建於西元650年左右,原有八座,今存五座,各由一塊巨石雕鑿而成,以印度教舉行慶典或祭祀時所使用的馬車為造型,是南印度特有的建築風格。廟塔略呈梯形,逐層往上縮小,頂端收頭為馬車車篷形。這種造型是依照公元前印度原住民~多拉維達人的建築樣式所建造。這支民族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逃到南印度,在南印度留下的寺院原型,對本地寺院建築帶來莫大影響。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衛星圖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蹟群衛星圖
這五座拉塔,都是直接在大石頭上雕刻出來的,無論是外面裡面都充滿精細的雕刻,其中有四座排成一列,由入口處算起,依序是:勝利女神廟~有四面斜坡屋頂,廟內有勝利女神浮雕,廟前石獅象徵勝利,造型簡潔。濕婆神廟~屋頂以多座拉塔組成,成階梯狀上縮,頂端再以拉塔作收。牆上刻有多尊神像浮雕,廟後有公牛難第(Nandi)石雕,是濕婆神的座騎。毗濕奴神廟有三層屋頂,逐層內縮,最上層為兩坡斜頂,皆以拉塔形狀為飾。濕婆神廟~為五座中最高的一座。雨神廟~是單獨的一座拉塔,廟前有實物大小的大象石雕,它象徵力量與季風”。
默哈伯利布勒姆建築是7至8世紀期間,帕那瓦國王們沿著科羅曼德爾海岸開闢岩石而建的。其中特別著名的有戰車形式的廟宇——曼荼羅,曼陀羅或稱曼荼羅、滿達、曼扎、曼達,梵文:mandala。意譯為壇場,以輪圓具足或“聚集”為本意。指一切聖賢、一切功德的聚集之處。供曼扎是積聚福德與智慧最圓滿而巧妙的方法,以曼達的形式來供養整個宇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簡單,最圓滿的。曼陀羅是僧人和藏民日常修習秘法時的"心中宇宙圖",共有四種,即所謂的"四曼為相",一般是以圓形或正方形為主,相當對稱,有中心點。名為“恆河的起源”的巨大露天浮雕和里瓦治寺院。建築物上數以千計的雕刻表現信徒們對濕婆神的崇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