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

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簡稱黔西南喀斯特研究院,位於貴州省興義市木賈街道,成立於2014年,根據貴州省編委辦批覆,同意設立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

根據貴州省編委辦批覆,同意撤銷黔西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黔西南林業科學研究所、黔西南州興農種業公司,組建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加掛黔西南州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牌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
  • 外文名:Qianxinan Institute of Karst regional development
  • 成立時間:2014年
  • 類別:研究院
  • 機構屬性:正縣級事業單位
研究院概況,相關背景,社會意義,機構設定,

研究院概況

相關背景

黔西南州編委辦收到省編委辦批覆,同意黔西南州組建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
長期以來,黔西南州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向外對接的科技平台和信息渠道有限,為突破發展瓶頸,根據黔西南州州委研究意見,州編委辦積極與省編委辦進行對接協調,經過多次匯報,最終獲得省編委辦批覆,同意撤銷黔西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黔西南林業科學研究所、黔西南州興農種業公司,組建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國際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加掛黔西南州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牌子,為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管理的正縣級事業單位。
建立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冠以貴州名稱,旨在提升科研機構的知名度,落實陳敏爾省長在黔西南視察時提出的“建設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的重要指示,充分發揮“星火計畫,科技扶貧”試驗區的平台作,為我州在創新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發展機遇。

社會意義

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的成立,旨在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黔西南“星火計畫·科技扶貧”試驗區平台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我州加快轉型發展。州政協主席湯向前指出,要以創新驅動戰略為核心,以擴大開放為根本,以科技轉化為發力重點,大力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平台搭建為成果轉化服務,在發展中要進一步探索完善政、產、學、研、資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為黔西南“商貿、教育、醫療、旅遊、電商、戶外運動、通用航空、會議會展”等“8+N”產業平台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服務,推動全州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
安守海說,組建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對喀斯特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張飛舟說,黔西南有著萬峰林、馬嶺河峽谷等豐富的喀斯特資源,這裡發現了震驚世界的三疊紀古生物化石,命名了不少物種,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古生物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的成立,將進一步發揮黔西南作為中生代海生脊椎動物研究交流平台的作用。

機構設定

該研究院下設以下研究所:
特色經濟植物研究所

承擔芭蕉芋等特色經濟作物種質資源收集,開展遺傳育種、栽培技術研究,做好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示範推廣,並充分發掘和保護地方傳統品種資源,推動特色經濟作物的產業化開發;開展蘭科植物等區域特色植物資源保護、利用及產業化開發。
林業科學及工程研究所

開展特色林木種苗及產業化研究,承擔林業、園林綠化、造林、營林技術研究工作;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復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做好技術支撐和服務。負責專利和林木新品種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為林業生物種質資源、林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森林認證等做好服務。
動物科學研究所

負責草地畜牧業、畜禽疫病防治、畜禽營養與飼料、動物繁殖與生物工程技術、獸醫獸藥以及淡水養殖等方面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優良畜禽品種以及優質牧草引進與推廣。
喀斯特區域經濟研究所
負責喀斯特區域經濟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研究喀斯特區域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研究喀斯特區域城市功能布局和城鎮體系發展規劃和政策;研究喀斯特區域農村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負責西江上游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調查、梳理州內優勢特色資源;對接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發機構,提出研發需求,培育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玉米研究所
承擔玉米新品種選育,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及良種繁育推廣等工作;承擔國家、省玉米區域試驗、預備試驗,為我州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各級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及決策提供科技支撐。
旱作研究所
承擔小麥新品種選育、引進、試驗、示範及相關耕作栽培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承擔國家、省級旱地作物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及鑑定試驗,對我州及我省的地方旱地作物資源進行調查、收集及相關研究,為我州旱地作物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各級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及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水稻研究所
承擔高產優質雜交水稻、粳稻、糯稻新品種的選育、引進、試驗、示範、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的研究及推廣,承擔國家、省區域試驗,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為我州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為各級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及決策等提供理論依據。
現代中藥研究所

負責從事中草藥標準化種植、中草藥GAP認證輔導、中草藥種植標準制訂、中藥材行業標準制訂、中藥材作用機理研究、喀斯特區域地方病篩查與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園藝開發研究所

承擔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觀賞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鑑定評價與利用,國內外蔬菜的引進與示範、栽培、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栽培設施的園區規劃,園藝植物種苗組織培養快繁及栽培技術研究與利用,以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為目標,制定園藝作物技術規範,開展與企業、地方政府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等工作。
信息數據中心

負責研究院網站、微信公共平台等宣傳媒介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工作;負責網路辦公系統建設工作;負責計算機安全、網路信息安全工作;負責多渠道調查、收集、整合信息資源,建立公共信息資源庫,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增加社會和經濟效益;做好大數據、呼叫中心建設和對接工作;負責科技信息的採集、加工、存貯、整理和提供;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對外交流中心

負責科技、金融等合作項目的前期調研和論證工作;負責赴境外科技考察、培訓、科技展覽團組的組織、對外聯絡、境外公務活動等;負責外國專家和考察團組來研究院的接待工作;負責國內各類會議和展覽的接待、組織工作;負責國內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活動的接待、組織工作;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新材料及新工藝研究套用中心
緊密跟蹤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對接州內工業企業引進新材料、新工藝;面向喀斯特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引進新材料、新工藝。
社會治理與文化傳播中心

從事喀斯特區域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戰略規劃和發展思路研究,提出教育、文化、醫藥、衛生、體育、旅遊等社會事業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研究深化社會事業改革、完善社會治理模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的思路與政策;研究提出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及社區建設規劃思路和政策建議;負責院舉辦的各類大型活動、交流考察活動的宣傳報導工作,收集院內舉辦活動的宣傳報導資料,做好各類宣傳資料的分類和保管工作,定期發布或出版信息通報;圍繞喀斯特地貌和少數民族文化,提升和傳播區域特色文化產業。
試孵化中心

承擔農業良種、農業新技術引進、示範與研究,農村能源、農業工程技術的科研中試與成果轉化服務;負責自主智慧財產權科研成果的管理和轉化開發;負責現代農業科研基地平台的建設與管理工作;負責產業沙龍和科技孵化器建設等工作。
金融創新中心

研究以金融創新體系推進喀斯特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思路發展、實現路徑及政策舉措;研究提出促進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創新和加強金融監管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研究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投資結構的思路與政策建議;研究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戰略思路,提出地方政府收支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品牌戰略中心

研究基於傳統行銷和網際網路思維的品牌戰略模式;整合州內現有農產品質量檢測資源,提升農產品質量檢測資質等級,為州內企業知名品牌打造、名優農特產品與地理標誌產品申報、“三品”認證等提供諮詢服務。
薏苡研究中心

承擔薏苡(薏仁米)的區域試驗、薏苡育種、栽培、深加工和產業化開發等工作,為薏苡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開展薏苡產業融合研究,引領全州薏苡產業縱深融合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