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是為貫徹執行《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印發的通知,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於2012年10月10日印發。

檔案發布,檔案內容,

檔案發布

各市(地)、縣(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現將《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2012年10月10日

檔案內容

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規劃
(2011—201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關於“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以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大合作為主要特徵,以水利化、科技化、機械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為重要標誌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依據《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和《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現實基礎和發展形勢
“十一五”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四大”、“八化”的工作部署,深入實施“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勢頭強勁、成效顯著。“十二五”時期,仍需繼續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破解難題、加快發展,不斷提高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水平。
(一)發展基礎堅實。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0年,全省實現農業增加值1302.9億元,比2005年增長90.3%。糧食總產量達到1002.6億斤,比2005年增加282.6億斤,商品率達到80%。畜牧、水產、蔬菜等產業穩步發展,“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以綠色食品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比2005年增加950億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開工建設了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幹一期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12.8萬畝,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996萬畝。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736.3萬千瓦,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8.6%,比2005年提高9.6個百分點。水稻育秧大棚發展到79萬棟,大棚育秧比例達到75%以上。科技水平不斷提升。選育推廣糧食作物新品種396個,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五大糧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積達到1.5億畝;奶牛、蛋雞良種率接近100%,生豬、肉牛良種率分別達到70%和65%以上,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比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民收入保持連續快速增長勢頭。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10.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91.7元,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
(二)發展優勢明顯。土地資源優勢。全省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廣袤的黑土地是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耕地平坦,耕層深厚,適於優質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水資源優勢。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水資源總量達到810億立方米,居東北、華北和西北各省之首,是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最富集的省份。此外,還有界江界湖過境水量2710億立方米。農機裝備優勢。農機保有量、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位居全國之首。特別是近年來,新型農機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具備了研發生產大型農機裝備的能力。技術人才優勢。擁有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教學單位41所,農業科技和推廣人員4.7萬名,農業科技力量雄厚,近年已研發出一批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規模生產優勢。土地集中連片,適合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2010年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573萬畝,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263萬畝,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8%。產品質量優勢。地處高寒高緯度地區,開發時間較晚,森林、草場、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具備開發有機和綠色食品得天獨厚的條件,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面積、實物生產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產業基礎優勢。形成了以糧食、畜牧產品、山特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體系,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對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農墾示範優勢。黑龍江墾區耕地占全省的1燉5,是國內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水平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有農場群,農業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發展潛力巨大。資源利用潛力。全省通過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中低產田、後備耕地和宜漁水面,實施草場和林地改造,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結構調整潛力。通過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生產力和區域布局,將進一步放大我省優質糧食、畜產品、蔬菜、特色種植養殖和農村新型服務等產業的比較優勢,能夠促進農村各業協調發展,實現最佳化結構增產增效。單產提高潛力。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步伐,全面實施大農機作業,推行現代農業耕作制度,推廣標準化和規模化種養技術,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能夠進一步提高糧食、蔬菜、畜禽單產水平。場縣共建潛力。通過深入開展合作共建,發揮墾區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能夠逐步縮小農村與墾區農業生產的差距,實現全省農業生產均衡發展和糧食平衡增產。產業升級潛力。通過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能夠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加工總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市場開發潛力。通過加強綠色食品市場開發,特別是加大農超對接、品牌建設推進力度,能夠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
(四)發展機遇凸顯。戰略導向機遇。中央明確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在這一大背景、大趨勢下,推進城鄉統籌和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力度必將不斷加大。政策強化機遇。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將不斷完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省將在糧食主產區生態和利益補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外部條件更加有利。深化改革機遇。我省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將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通過開展先行先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能夠有效破解制約快發展、大發展的諸多體制性障礙,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反哺助推機遇。“十一五”期間,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供了強有力保障,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環境最佳化機遇。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到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一整套體現科學發展、符合龍江實際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廣大農村幹部民眾盼富裕、求發展的願望十分迫切,加快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基礎更加牢固。
(五)發展任務艱巨。基礎設施弱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特別是缺少大型水利工程和大型農機裝備,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糧食持續穩定增產的基礎不穩固。服務能力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檢測、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信息、農資供應、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條件和能力建設滯後,制約了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產業鏈條短的問題依然突出。農產品原字號出售和粗加工比重大,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率、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偏低,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經營規模小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較低,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難以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糧食生產與流通能力不匹配的問題依然突出。糧食倉儲、烘乾、加工、物流等基礎設施落後,糧食保管和運輸成本高;市場體系建設滯後,糧食順暢流通壓力較大。新型職業農民少的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老齡化、婦女化、低齡化趨勢明顯,培育一大批符合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任重道遠。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機遇期,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性機遇,選準主攻方向和突破重點,真抓實幹,奮力攻堅,就能夠走出一條具有龍江特色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三化同步”的戰略機遇,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發展規模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四大”建設,不斷提高“八化”水平,加快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強化科技人才、設施裝備、生態環境支撐,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牽動能力、抗禦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力爭率先在全國建成現代化大農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主攻重點。繼續強化政策扶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基層抓糧積極性,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集中生產要素投入,最佳化生產布局與品種結構,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和改善品質,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打造國家優質、安全、可靠的“大糧倉”。
——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核心任務。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通過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市場化行銷、產業化經營、職業化從業,拓寬農民工資性和財產性收入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
——堅持把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內生動力。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大力發展股份制農業,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營形式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規模經營轉變,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堅持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快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培養,促進農業勞動者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套用水平,促進農業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堅持把統籌協調發展作為根本要求。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結構調整與環境承載、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之間的關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統籌農業與農村、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以“四大”、“八化”為主要標誌,墾區及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內所有縣(市、區)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化大農業,其他縣(市、區)基本建成現代化大農業,總體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最佳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新格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專欄1 “十二五”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主要指標
三、重點任務
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質量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十個方面建設。
(一)做強優勢主導產業。
1.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堅持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總體思路,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2億畝,建立起玉米、水稻、大豆“954”的種植結構。深入實施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加快整鄉整縣整市創建步伐,加強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建設,鞏固全國糧食總產和商品糧第一大省地位。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打造馬鈴薯生產和加工大省。到201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500億斤以上,年增加100億斤;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600萬畝,總產量達到36億斤。
專欄2 “十二五”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規劃表
2.大力發展養殖業。推進無規定動物疫病省建設,加快實施“五千萬頭生豬”和“千萬噸奶”戰略工程規劃。進一步最佳化畜牧產業和產品結構,重點發展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加快畜牧業集約化、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推進苜蓿草和青貯飼料基地建設,到2015年,種植苜蓿1000萬畝、青貯玉米500萬畝。擴大水產養殖面積,加快名特新優水產品開發步伐,發展高效養殖,增加水產品生產總量。到2015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16.8萬噸、114.6萬噸和1036.1萬噸,年均增長10.1%、1.7%和13.1%;水產品總量達到65萬噸,比2010年增長10.2%。
專欄3“十二五”養殖業生產規劃表
3.加快發展蔬菜產業。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擴大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生產規模。加快發展設施蔬菜,推進蔬菜標準園創建,帶動蔬菜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到2015年,全省蔬菜(含食用菌)面積發展到700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00萬畝。地產蔬菜人均占有量達到894斤,常年地產蔬菜自給率提高到85%,淡季自給率達到65%,均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點。
4.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甜菜、亞麻、菸葉、藍莓、北藥、花卉等特色產業,擴大蠶、蜂、鹿、珍禽等養殖規模,建設一批生產規模大、市場相對穩定的標準化生產基地。調整品種結構,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新格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帶。同時,積極拓展農業的旅遊觀光、文化傳承、休閒娛樂等新型功能,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5.拓展外向型農業。抓住沿邊開發開放帶建設即將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難得機遇,深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和“出口創匯企業振興工程”,進一步擴大對俄農業開發合作,扶持發展果菜、雜糧雜豆、水稻、山特產品、畜產品五大優勢出口基地,提高農產品貿易水平。到2015年,全省對俄境外農業開發面積達到950萬畝,比2010年增長48.4%;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達到260萬畝,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40億美元。
(二)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1.實施重大農業科技攻關。積極開展農業套用基礎和前沿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重點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展覽館和農機裝備研發中心,構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技術高地。套用常規技術、轉基因技術、分子定向育種等生物技術,挖掘動植物高產、優質、抗逆等重要遺傳潛力。大力開展農業節水、耕地保護與節約利用、農業機械化與設施農業、農產品保鮮與精深加工、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技術攻關。加快研究開發不同生態區域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體系,研究設施連作障礙治理技術,以及區域農業生產物質要素、技術最佳化組合及科學配置模式。
2.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整合科技資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重點培育第一積溫帶畝產1700斤,第二積溫帶畝產1500斤,第三積溫帶畝產1300斤,第四、五積溫帶畝產1100斤以上的玉米新品種;第三、四積溫帶優質高產穩產水稻新品種。到2015年,全省主要農作物主推品種更新一次,優質專用品種覆蓋率達到93%以上;奶牛、生豬、肉牛、肉羊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70%和60%。
3.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新創業行動,深入開展以院縣共建、校市聯建、院村共建、專家大院為主要模式的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農民對科技的套用能力。組織下派科技副縣(市、區)長,實現農業縣(市、區)全覆蓋。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承擔農技推廣項目,積極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到2015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0%以上。種植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5%,畜牧和水產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80%。
4.全面推行現代農業生產制度。推行深松整地制度,擴大大機械深松整地作業規模,活化土層,加深耕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全面提高耕地蓄水、供水、抗旱澇能力。推行農作物輪作制度,加快建立起北部麥豆產區以“玉玉豆”、“麥豆玉”、“豆玉薯”為主導的科學合理輪作體系。推行現代栽培制度,完善和推廣五大糧食作物十大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努力提高技術到位率,不斷提高主要糧食作物單產水平。推行水稻規範化生產制度,加快水稻育秧大棚和智慧型化催芽車間建設,到2015年全面積實現水稻育苗大棚化和催芽智慧型化,提高水稻生產水平。
(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加固,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江河水源控制、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加快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和牧區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著力建設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到2015年,全省農田灌溉面積達到1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面積達到6000萬畝。
2.加強農機化建設。突出發展現代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加快裝備先進配套的大型農機具,最佳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強區域農機服務和調度中心建設,提高現代化大農機維護、保養和作業水平。加快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大慶、七台河、農墾等六大農機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企業間關聯密切、配套能力較強的國家級新型農機裝備產業集中區,進入農機裝備製造大省行列。到2015年,全省千萬元以上現代農機合作社達到1500個以上,農機總動力達到5000萬千瓦,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2.5%;新型農機裝備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億元以上。
3.加強土壤肥力建設。深入實施“沃土工程”,加強測土配肥站建設,鼓勵大型龍頭企業參與測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設,到2015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發展到1億畝。積極調整化肥使用結構,開展耕地地力培肥試點,探索建立施用有機肥和秸稈還田的激勵機制,鼓勵農民採用先進手段多積、多造、多施有機肥。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擴大秸稈還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鼓勵農民施用生物肥、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強耕地質量和土壤污染狀況監測,有效防治化肥、農藥、農膜、廢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4.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進新一輪植保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及防控、農藥監管、植保科技支撐等能力,重點在園藝作物標準園區、大中城市蔬菜基地示範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建立和完善動植物疫情監控網路體系,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和重大疫情風險分析制度,提高疫病防控和撲滅能力,有效降低種養業生產風險。探索航化作業新路子,不斷擴大航化作業範圍和服務領域。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系統,加快黑河國家人工影響天氣綜合基地和重點地區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設,構建布局合理、運行穩定、保障有力的綜合服務氣象觀測系統,完善和最佳化氣象觀測能力。
(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1.實施項目牽動戰略。充分發揮我省農業資源優勢,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類和果蔬產業,廣泛招商引資。全力新上農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的大項目、好項目,增強產業化經營發展後勁。打好項目建設三年攻堅戰,每年集中資源扶持推進一批省政府重點項目,確保每年都有新進展。到2015年,全省新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大項目、好項目100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占5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0億元以上。
2.打造優勢領軍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進行資產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加快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規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實施“龍頭企業提升工程”,加強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扶強扶壯100家農產品加工行業領軍企業。到2015年,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500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達到規模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0%以上。
3.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進科企嫁接、校企合作,搭建聯合攻關研發平台。鼓勵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集成創新,推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到2015年,全省龍頭企業開發上市新產品1500種以上,糧食、鮮奶、肉類等主要農產品加工率分別達到70%、95%、25%以上。
4.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最佳化產業發展布局,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和產業帶,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聚化。加快建設肇東、富錦兩個省級重點園區,積極發展肇州、賓西、雙城、建三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寶泉嶺、九三、集賢、海林、嫩江等10個專業園區。到2015年,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園區發展到4個,專業園區發展到14個,產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20億元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