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頂吸蜜鸚鵡

黑頂吸蜜鸚鵡

黑頂吸蜜鸚鵡(學名:Lorius lory)羽色鮮艷,頂部具黑色帽,具紅色的頭和身體,綠色翅膀。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喜愛棲息在森林及其邊緣帶,沼澤林地、開闊的林地及低丘陵地區。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在國內黑頂吸蜜鸚鵡是常見的吸蜜鸚鵡,約有7種左右的亞種,手養鳥很乖順,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種類,有些相似的種類如黃兜吸蜜鸚鵡(Yellow-bibbed Lory)、紫頸吸蜜鸚鵡(Purple-naped Lory)、紫腹吸蜜鸚鵡(Purple-bellied Lory)以及白頸吸蜜鸚鵡(White-naped Lory)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黑頂吸蜜鸚鵡共有七個亞種,依亞種不同體長約30-33厘米,體重200-260克。頂部具黑色帽,具紅色的頭和身體,綠色翅膀,翼下覆羽黃色,藍色腿,翕與腹部有寬紋,亞種顏色差別很大,但都有紅頭和身體及綠色翅膀。鳥喙粉紅色,虹膜黑色。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對或聚集10隻左右的小群活動,所有吸蜜鸚鵡舌尖也呈刷狀, 方便它們吸食花粉。籠養的情況下, 可從鳥店購買專門為吸蜜鸚鵡設計的鳥食, 這些鳥食多以粉狀出售, 部份需要與水混合。也需提供蔬果。
它們叫聲不及紅色吸蜜鸚鵡彩虹吸蜜鸚鵡吵。說話能力在吸蜜鸚鵡中算是較好的品種。剛購買時需要確保周邊氣溫不低於攝氏25度, 在冬天需要確保周邊氣溫不低於攝氏15度。天然食物有花蜜、花粉、水果及昆蟲等。

棲息環境

喜愛棲息在森林及其邊緣帶,沼澤林地、雨林、開闊的林地、低丘陵地區,其普遍度依地方不同由普遍到一般普遍各異。在野外, 黑頂吸蜜鸚鵡棲息于海拔1550米以下的森林。對低氣溫很敏感,最好不要低於23度,對其他種類有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間時。

分布範圍

黑頂吸蜜鸚鵡分布廣闊,包含了印尼紐幾內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全島的濱海地區及一些小島上,內陸較少,從印尼紐幾內亞的艾利安爪哇開始,包括威吉歐島、巴坦塔島、沙拉瓦第島、密蘇島等西巴布亞群島,還有吉文克灣的拜克群島、亞本島、密歐斯努島等一直往東分布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東部。
黑頂吸蜜鸚鵡分布圖黑頂吸蜜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約在5-10月間,築巢於枯樹洞內,雄鳥求偶時將身體往母鳥身體靠,雙翅上下擺動;籠養鳥十分活潑愛玩,且好奇心強,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主人。
人工繁殖鳥要保持環境安靜,使用規格30×30×45厘米的厚實木板巢箱較佳, 入口約7厘米,平均一窩產2枚卵,孵化期約26天,約3個月後羽毛長成,幼鳥約在11個星期後離巢;最好成對分開繁殖,因為侵略性很強,由於糞便水分多,所以巢箱中的木削或稻草等墊充物需時常更換,以保持環境衛生,對飼主的巢箱檢查不會太敏感,但是非常容易發生繁殖期雌雄鳥打架不合的狀況,應多加注意以免傷亡。

種群現狀

全世界的總數量應該超過10萬隻。

亞種分化

黑頂吸蜜鸚鵡比亞克亞種Lorius lory cyanauchen
黑頂吸蜜鸚鵡薩爾瓦多亞種Lorius lory erythrothorax
黑頂吸蜜鸚鵡星盤灣亞種Lorius lory salvadorii
黑頂吸蜜鸚鵡洪堡灣亞種Lorius lory viridicrissali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黑頂吸蜜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