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大型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黑眉錦蛇別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雖王錦蛇也稱菜花蛇,但四川、貴州一帶稱黑眉錦蛇為菜花蛇)﹑黃頜蛇﹑枸皮蛇﹑黃喉蛇﹑慈鰻﹑黃長蟲﹑廣蛇等。

頭和體背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後有一條明顯的黑紋,體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狀斑紋,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體背中段往後斑紋漸趨隱失,但有4條清晰的黑色縱帶直達尾端,中央數行背鱗具弱棱。由於該蛇具有較大藥用價值,常被人類捕殺,數量不斷銳減。另外黑眉錦蛇現發現共有9個亞種分化。黑眉錦蛇性情較為粗暴。適應力極強,活動因產地不同不分白晝。從深達300米的地下洞穴,到喧囂的城市郊區;從高濕的熱帶雨林到半乾旱的沙質荒野,分布之廣讓人驚嘆。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棲息環境,繁殖狀況,分布範圍,保護狀況,經濟價值,亞種分化,飼養技術,

外形特徵

黑眉錦蛇標本 2013-11-10西湖博物館黑眉錦蛇標本 2013-11-10西湖博物館
黑眉錦蛇(Elaphetaeniura)的主要特徵是頭體背面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後具一條黑色眉狀紋,這是其最主要的鑑別特徵;體前部背面具有如秤星般的黑色梯狀橫斑,體後部有四條黑色縱紋直達尾端,背鱗中央數行起棱;無毒。在我國不同的地區,人們根據其顏色、斑紋等特徵,稱它為黃頜蛇、黃喉蛇、黃長蟲、菜花蛇、三索蛇或者秤星蛇等。
黑眉錦蛇的主要明顯特徵是眼後有2條明顯的黑色斑紋延伸至頸部,狀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錦蛇”之稱。背面呈棕灰色或土黃色(地域不同顏色也不同),體中段開始兩側有明顯的黑色縱帶直至末端為止,體後具有4條黑色紋延至尾梢。腹部灰白色,體長約1.7米以上,個別個體可以突破2.5米。

生活習性

此蛇異常喜食鼠類,常因追逐老鼠出現在農戶的居室內、屋檐及屋頂上,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稱,被人們譽為“捕鼠大王”,年捕鼠量多達150~200隻。此蛇雖是無毒蛇,但性情較為粗暴,當其受到驚擾時,即能豎起頭頸,離地20~30厘米,身體呈“S”狀,作隨時攻擊之勢。它喜食鼠類、鳥類,對蛙類反而沒有食慾。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般以投餵淘汰的鵪鶉、雛雞為主。
攝食行為是動物本身的生存和種群繁衍所必需的基礎行為。黑眉錦蛇攝食多以遊蕩方式覓食,經常在小動物出沒的地方遊動,捕食率特別高,只要小動物從其附近經過就有命喪蛇腹的危險。當外界氣溫升至24~31℃時,其捕食旺盛,活動較頻繁,也變得兇猛許多。若遇陌生人接近時便猛烈出擊;若投入小白鼠時,便見它迅速做出反應,頭轉向小白鼠的所在方向,同時體前部昂起做進攻撲咬架勢;隨後快速出擊,其速度之快有如離弦之箭,一般能準確撲住獵物;如小白鼠逃竄,蛇便再次伺機撲咬,直至捕住獵物。咬傷後便不再鬆口,並以身體進行纏繞、擠壓。有時可見小白鼠的眼、鼻、口角等部位流血,直至獵物窒息死亡後它才鬆口,然後找尋到獵物的頭部再行吞食。偶見飢餓者有時從鼠的後部開始吞食,其吞食速度視獵物的大小而定。大多情況下,吞食50克左右的小白鼠只需3~5分鐘;若吞食的獵物較大,需要的時間便會延長。吞食量大於250克時,便見其將喉伸出口角外,以保證正常呼吸,約需25~40分鐘才能將食物順利吞進腹內。
〔註:黑眉錦蛇圖冊一來源於〕

棲息環境

黑眉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園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邊及草叢中,有時活動與農舍附近。
〔註:黑眉錦蛇圖冊二來源於〕

繁殖狀況

黑眉錦蛇每年5月左右交配,6~7月產卵,每次產卵6~12枚。孵化期約為35~50天,但卵的孵化受溫度影響很大,個別最長者可達2個月之久。但基本上8月~9月幼蛇均出殼,寵物市場上會出現大量的黑眉苗。
黑眉錦蛇產卵時期黑眉錦蛇產卵時期

分布範圍

黑眉錦蛇分布在我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西藏、四川以東的廣大地區以及海南、台灣等島嶼。在東北地區,較早的科學文獻中曾記載遼寧有分布,但數十年來一直未採到標本,因而《遼寧動物志》一書沒有將它列入其中,後來的《中國動物志》有關卷冊也沒記錄遼寧省有其分布,而在山東也有很少量分布。
黑眉錦蛇分布圖黑眉錦蛇分布圖
其它國家分布:朝鮮、越南、馬來半島北半部,寮國、緬甸、印度(大吉嶺,阿薩姆)、日本。

保護狀況

經濟價值

肉供食用,皮供工業用。蛇製備蛇酒,供藥用;蛇蛻也供藥用;善於捕食鼠類,對滅鼠害有利。

亞種分化

〔黑眉錦蛇已確立有9個亞種,其中中國4個〕
中國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者命名年代
黑眉錦蛇指名亞種
Elaphe taeniura taeniura
cope
1861年
黑眉錦蛇華南亞種
Elaphe taeniura mocquardi
Moquard
1905年
黑眉錦蛇雲南亞種
Elaphe taeniura yunnanensis
anderson
1879年
黑眉錦蛇台灣亞種
Elaphe taeniura friesi
werner
1926年
(註:Orthriophis taeniura mocquardi(Schulz, 1996),“華南亞種”之稱,標準名為黑眉錦蛇越北亞種,因為這個亞種的模式產地是越南北部東京(北圻)高平,中國見於粵,瓊,桂。)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命名者命名年代
黑眉錦蛇先島亞種
Elaphe taeniura schmackeri
Boettger
1895年
黑眉錦蛇印尼亞種
Elaphe taeniura grabowskyi
Fischer
1885年
黑眉錦蛇馬來西亞洞穴亞種
Elaphe taeniuea ridleyi
butler
1899年
黑眉錦蛇越南亞種
Elaphe taeniura vaillanti
黑眉錦蛇泰國北部亞種
Elaphe taeniuraThailand
〔註:其它未確立亞種的產地種有:緬甸等。〕

飼養技術

黑眉錦蛇的最適生長發育期是5~10月,其中6~9月是生長盛期。其中由於幼蛇代謝旺盛,又喜活動,因此幼蛇的耗損量最高。
溫濕度的變化與黑眉錦蛇的生長發育有密切關係.溫度低於18℃時,攝食減少,甚至停止取食,蛇體的生長几乎處於停滯狀態;溫度高於32℃時,活動減弱,捕食力降低,生長減慢,其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4-28℃,在22-30℃的適溫範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生長加速.在休眠期間,蛇體體重的耗損也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大,這與溫度升高、蛇體代謝加速有關.濕度過高過低,均影響黑眉錦蛇的捕食活動,其生長最適的濕度是65%78%.。
黑眉錦蛇晝夜均有捕食活動,且食量大,因此在人工飼養時要保證充足的活物,方能加速其生長,尤其是生長盛期.如需要用家鼠或田鼠餵養時,應將鼠處死,或去掉四肢方可投喂,以防未死的鼠打洞。
黑眉錦蛇卵的孵化期較長,有效發育溫度亦高,在進行人工孵化時,要注意保持20℃以上的溫度,其最適溫度是28-32℃,如有條件可保持在這個溫區內進行孵卵,其孵期可大大縮短,所孵幼蛇的越冬存活率亦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