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浮鷗

黑浮鷗

黑浮鷗(拉丁學名:Chlidonias niger)棲息於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沼澤地帶,尤其喜歡生長在有水生植物的內陸淺水湖泊,也出現於海岸和沿岸沼澤地帶。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常在水面低空飛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浮鷗
  • 拉丁學名:Chlidonias nige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鴴形目
  • :鷗科
  • :浮鷗屬
  • :黑浮鷗
  • 分布區域:繁殖遍及北美、歐洲及西伯利亞中部,冬季最南可達南美洲西北部
  • 命名人及時間:Linnaeus, 1758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總體介紹
為小型水禽,體長2427cm。嘴較長而尖,黑色。腳紅褐色。夏羽頭、頸和下體黑色,背和尾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尾呈叉狀。翅下覆羽亦為白色。冬羽前額和下體白色,後頭和枕黑色,耳區有一黑色斑,與頭頂黑色相連,並向下延伸至眼下。胸兩側有粗著的黑色斑。上體和翅灰色,翅下覆羽白色。叫聲為短促帶鼻音的尖叫kyeh,聯絡聲為klit。
階段介紹
成鳥夏羽:頭黑色,背和肩石板灰色,腰和尾灰褐色。翅上面石板灰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向端部漸呈灰黑色,外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下體黑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成鳥冬羽:頭頂和枕黑色,與耳羽到眼先的黑色相連。上體淡灰褐色,翅較成鳥夏羽更淡,尾灰色。額、頦、喉和後頸的窄環以及下體均為白色,胸兩側有灰黑色斑點。幼鳥:與成鳥冬羽相似,背和肩的灰褐色羽有黑色和皮黃色的邊緣;腰深灰色。下體白色,胸兩側有灰褐色斑點。 虹膜黑色,嘴灰黑色,腳紅褐色;幼鳥腳灰黑色,有時為肉色。
體態大小
體重:公57-66克,母53-68.66g;體長:公244-270厘米,母243-270厘米;
嘴峰25-29厘米;翅舍:公205-227毫米,母200-222厘米;尾80-90厘米;跗踱15-18mm。

分布範圍

繁殖於北美洲歐洲裏海俄羅斯中部的淡水水體。冬季南遷至
黑浮鷗分布範圍黑浮鷗分布範圍
中美洲、南非及西非,漂鳥遠至智利日本澳大利亞
中國極為罕見。繁殖於新疆西部的天山,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池地區可能也有分布。天津北京河北(北戴河)及江蘇鹽城等地有迷鳥記錄。

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學名
1
C.n.nigra
2
黑浮鷗北美亞種
C.n,surnamensis
亞種分化參考資料

生活環境

棲息於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澤地帶,尤其喜歡生長在有水生植物的內陸淺水湖泊,有時也出現於海岸和沿岸沼澤地帶。

生活習性

飛行輕快而敏捷,兩翅輕微煽動,有時從水面上耐一掠而過,用朝下的嘴在水面啄食。有時翱翔在水面上空,發現食物則兩翅上疊,突然扎入水中捕食。在陸地行走的能力較差,而且行走不遠。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和岸邊的昆蟲為食,也捕食小魚。覓食的方法多種多樣,既可以在水面上啄食,也可以潛入水下進行短距離捕獵,或者僅將頭部和頸部伸入水中捕食,此外也能在飛翔中捕食和在地面上捕食。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5-7月。常成群營巢,或與其他鷗類混在一起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生長有蘆葦和水生植物的開闊湖泊與河流岸邊,有時也在沼澤地上營巢。巢屬浮巢,通常營巢於飄浮於水面的蘆葦堆或其它植物團上。巢主要由蘆葦葉和草莖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枚。有時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顏色為赭色或暗褐色,被有黑色斑點。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朗為14-17天。

保護級別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