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作品05:藝術家的命運

黑塞作品05:藝術家的命運

在本書中,黑塞藉著善感畫家約翰·費拉谷思的故事,道出了他自己婚姻生活的內幕。在文明極度發達的歐美現代家庭制度中,黑塞描寫一位苦悶的藝術家如何專心致力於藝術天地的創造中,來挽救家庭崩潰的命運。孤獨的抒情私人黑塞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悲劇畫家內心的掙扎與苦悶。是詩人黑塞繼《生命之歌》後又一部成名的傑作。

基本介紹

  • 書名:黑塞作品05:藝術家的命運
  • 作者: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219頁
  • 開本:32
  • 定價:24.80
  • 外文名:Rosshalde
  • 譯者:吳憶帆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26389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歌德獎等諸多獎項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第四部長篇小說
《藝術家的命運》不是黑塞的體驗,而是黑塞打算去體驗的事情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國文學家、詩人、評論家。出生於南德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復學後又在高中讀書一年便退學,結束他在學校的正規教育。日後以《彷徨少年時》《鄉愁》《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玻璃珠遊戲》等作品飲譽文壇。1946年獲歌德獎,同年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使他的世界聲譽達於高峰。1962年病逝,享年85歲。黑塞的作品以真誠剖析探索內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諦而廣受讀者喜愛。
一生追求和平與真理的黑塞,在納粹獨裁暴政時代,也是德國知識分子道德良心的象徵。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對我來說,黑塞植根於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於我們時代最高、最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表現出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
——托馬斯·曼
赫爾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這種需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黑塞的這種先知先覺也必然啟發未來時代的人們。
——保羅·科埃略
諷刺有更加辛辣的種類,如憤怒與怒火的宣洩,但另外一種更有魅力,這就是黑塞擁有的諷刺。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能力的見證,能拋開自己,能覺察其本質而不內視,能認識自我而不沾沾自喜。這種諷刺是一種謙和形式,謙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賦與內涵伴隨,越是覺得可愛。
——安德烈·紀德
他那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會
黑塞說的都是青年人的語言。在他那裡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帶著枷鎖。同時又向過去邁進一步並把父輩的權威送進墳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與感情之間被拋來拋去——炸掉了它們的界限並長大成人。
——《生活》

名人推薦

對我來說,黑塞植根於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於我們時代最高、最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表現出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
——托馬斯·曼
赫爾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這種需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黑塞的這種先知先覺也必然啟發未來時代的人們。
——保羅·科埃略
諷刺有更加辛辣的種類,如憤怒與怒火的宣洩,但另外一種更有魅力,這就是黑塞擁有的諷刺。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能力的見證,能拋開自己,能覺察其本質而不內視,能認識自我而不沾沾自喜。這種諷刺是一種謙和形式,謙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賦與內涵伴隨,越是覺得可愛。
——安德烈·紀德
他那富於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範例。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會
黑塞說的都是青年人的語言。在他那裡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帶著枷鎖。同時又向過去邁進一步並把父輩的權威送進墳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與感情之間被拋來拋去——炸掉了它們的界限並長大成人。
——《生活》

圖書目錄

1黑塞的生平與《藝術家的命運》/代譯序
9主要人物表
10黑塞主要作品表
14黑塞年譜
藝術家的命運
23第一章破碎的家
41第二章好友來訪
60第三章熱帶森林
69第四章阿爾伯特
79第五章剖心泣訴
93第六章共商對策
99第七章父子之間
111第八章畫中世界
121第九章下定決心
127第十章寂寞心靈
142第十一章夢中幻影
149第十二章再度病倒
160第十三章一個構思
174第十四章母子之間
185第十五章驚聞噩耗
196第十六章長夜漫漫
203第十七章愛子夭逝
213第十八章各奔東西

序言

黑塞的生平與《藝術家的命運》/代譯序
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於德國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鎮卡爾夫,父母都信仰虔誠,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產生過偉大的劇作家席拉,以童話聞名的赫夫,與以詩人揚名天下的赫爾達林和梅里克。這個文人輩出的地方,自古以來政治較為落後,但在文學、哲學以及神學的精神領域中卻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
父親約翰涅斯·黑塞是巴魯特地區的俄裔德人,和母親的祖父赫爾曼。肯德爾特一樣,青年時代參加瑞士的傳道團前往印度傳道,後因健康欠佳而回國,擔任肯德爾特的助手,從事宗教書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爾特的女兒,當時是未亡人的瑪麗結婚。母親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樂才華,感受力敏銳。父親聰明而善良,給人求道者的孤獨感覺。繼承父母血統的黑塞,幼小時即對音樂感興趣,後來也追求宗教思想,不僅對希臘、拉丁的思想,甚至對印度、中國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禪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說其來有自。
4歲時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遷居到瑞士的巴塞爾市。在巴塞爾,家的後面就是廣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動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時,也幫助他培養豐富的想像力。未來的詩人——黑塞早在這樣的環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國的卡爾夫。黑塞9歲時進入拉丁語學校就讀。
想要繼承父親的聖職,成為優秀的牧師,就必須參加每年夏天在威爾丁堡州舉行的“州試”。為突破這個難關,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賓根拉丁語學校。通過州試的人允許到有傳統的墨爾布隆神學預備學校求學,而且能以公費資格進入大學,並保證日後可以終身擔任牧師這項聖職。
1891年7月,黑塞14歲,果然通過了州試,9月進入墨爾布隆神學預備學校,開始過寄宿生的生活。這在《在車下》(心靈的歸宿)中有詳細的敘述。入學後不久,他受到自己“內部颳起的暴風”的襲擊,逃出宿舍,結果當然是告別了神學校。這是因為他產生了“除了做詩人之外,別的什麼也不做”的強烈欲望。
黑塞對青春的困惑與流浪於焉開始。在神學預備學校之後,轉讀高級中學,然後又遭禁閉和退學,於是又到商店當學徒,在機械工廠見習,有4年多的時間輾轉更換工作,但不論做任何事都不順利。雖然如此,他也沒有放棄學習。現在且讓黑塞本人來說吧。
“自從學校生活不順利的15歲開始,我就積極自我進修和修養。在父親家裡有祖父的大量藏書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悅。那是放置很多古書的房間,其中有18世紀的德國文學與哲學。從16歲到20歲之間,在大量的稿紙上我寫了很多初期的習作,在這幾年的時間內,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學,也耐心學習藝術史、語言、哲學等。藉此彌補正常的研究,就收穫而言,與一般常人相較,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的小傳》
1895年秋天,黑塞辭去機械工的工作,到大學城杜賓根的赫肯豪書店當見習生。在這裡一面承受孤獨與失意,一面努力讀書和寫詩,這樣過了3年的歲月。22歲時,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當然沒有得到任何迴響。接著出版散文集(《午夜後的一小時》,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內只賣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詩人的還是詩人,利魯克立刻注意到這本散文集的年輕作者,並寫書評推薦。
那年秋天,他轉到巴塞爾的萊席書店任職,兩年後就在這家書店出版詩文集《赫爾曼。洛雪爾——青春時代》。然後到義大利旅行,接觸古老的藝術和文化,開始對現代社會採取批評的態度。1902年,他能在“新進德國抒情詩人”的系列中出版《詩集》,全得歸功於詩人卡爾‘布塞的美意。在這本《詩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霧中之歌》。他準備將這本值得紀念的(《詩集》獻給母親,然而在出版之前母親卻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說的“文學上的第一個成功”終於來臨。他的第一部長篇《鄉愁》由柏林費舍書店出版,使他一舉成名。這本小說以新鮮的文體和生活感情,生動地描寫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響。黑塞和前年在義大利旅行時認識的巴塞爾著名數學家的女兒,擅長鋼琴的瑪莉亞·佩諾利結婚,遷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漁村凱恩赫芬。
這樣在“安穩和愉快中度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湖畔生活,創作出為教育的壓力而痛苦的悲劇長篇《在輪下》和《美麗的青春》,以及追求人類幸福真諦的長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寫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與生俱來的流浪性格與婚姻生活產生的困擾,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從1911年夏天開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當初計畫的嚮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馬來半島、蘇門答臘、錫蘭等亞洲殖民地。在這些地方當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餘在年底回來後,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開始撰寫長篇((藝術家的命運》,描寫和比自己大9歲,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瑪莉亞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國籍,同時和瑪莉亞夫人正式宣告仳離,翌年1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兒露蒂·布恩卡結婚,這次的婚姻也沒有維持多久,3年後宣告結束。然後在1931年和奧地利美術史研究家妮儂·杜魯賓結婚,同時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達紐拉郊外的住宅,遷居到該地。這個新居被稱為黑塞之家,妮儂夫人在以後三十多年裡和丈夫共同生活,徹底扮演著“支撐者”的角色。
1932年,德國國內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權,開始所謂納粹的暴力政治。這個暴力也影響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視為“不受歡迎的作家”受到德國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漸陷入艱苦之境。這段時間內,給予他幫助的就是繼承柏林費舍書店的貝塔·茲爾堪普。
這個時期,在魯加諾湖畔的蒙達紐拉山莊的庭園和果園裡,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著草帽整理庭園的草木,或清掃落葉枯枝。黑塞將這些工作視為對神的奉獻,是以司祭的心從事這項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卻戲稱他是“燒炭的人”。在這棟山莊裡,除了黑塞夫婦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隻聰穎的貓,主人稱它為“豪傑”,疼愛有加。貓的孤獨可能對黑塞的心產生莫大的影響。
不過,他並不是獨善其身地在野蠻和破壞、殺害等滿布血腥的納粹政治下的黑暗時代過著隱居生活。實際上,他就像“人類的園丁”,在這孤獨的山莊生活中,把對混沌現世的強烈批判,以及對精神樂園的嚮往都表達在巨著((玻璃珠遊戲))中。這部小說費時十餘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後二卷。他的摯友托馬斯·曼,看過這本書以後,對和他正在執筆的《浮士德博士》在內容上有共同點感到十分驚訝。
他很早就熱愛歌德的《威廉的修學時代》,對德國浪漫派諾巴里斯的《藍花》、霍夫曼的《黃金壺》,以及艾新道夫的詩與小說等特別親近。非常注重傳統的黑塞,有段時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義派不是沒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來是從擁護一個人格和個人出發,從各個角度去探討人性與批判的時代,更應該把他看成是寫實主義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黑塞獲得歌德獎及諾貝爾文學獎(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榮膺拉蓓獎,他傑出的文學業績獲得無上的光榮,又接到世界各國讀者的來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過歌德的85歲高齡“如睡眠般”地辭世。死因是腦溢血。
誠心誠意扶持這位詩人,死後將其著作與遺物收集整理,捐給西德納卡國立西勒博物館的妮儂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年71歲。
藝術家的命運
畫家小說《藝術家的命運——湖畔的畫室》,原名《洛斯哈爾台》(Rosshalde),是黑塞繼音樂家小說((生命之歌》後,所完成的第四部長篇,於1912年到1913年,在瑞士首都伯爾尼郊外寫成。與<生命之歌》相同,先在雜誌上連載後,再於1914年交由費舍書店出版單行本。
在完成這部作品前後,黑塞自身遭受到許多內在和外在的衝擊。同瑪莉亞夫人結,搬至波登河畔凱恩赫芬的田園生活並不幸福。為擺脫內心的苦惱,他於1911年盛夏,前往新加坡、蘇門答臘、錫蘭、印度等地旅行。然而經由(《厄帕尼沙多》以及《貝塔》等經典和佛教所憧憬嚮往的印度精神,卻無法從當時的殖民地印度獲得,心靈上的空虛未曾填補,滿懷失望,年底即束裝回國。第二年,即1912年,黑塞的至親好友、畫家培爾第(Albertwelti,1862~1912)過世他租下亡友的別墅,舉家遷至伯爾尼郊外。就在這裡,他度過一生中最艱苦的7年時光。妻子的精神病癒來愈嚴重,不得不入院,3個孩子分別寄在友人處,黑塞一個人在這連電燈也沒有的地方,過著物質匱乏的孤獨戰時生活。但並不是一切都是那么悲慘,羅曼·羅蘭也曾來此拜訪過他,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
瑪莉亞夫人大他9歲,黑塞從她身上也許可以彌補對母親的渴望,但在現實的夫婦生活中,他們卻是不搭配的。這段婚姻本來就不切實際,最後會破裂也並沒有什麼可驚訝的。從《藝術家的命運》中所描寫的已經崩潰的夫婦生活,以及在現實生活中一籌莫展,追求幸福卻一再失敗的藝術家看來,我們可以說《藝術家的命運》依然是黑塞自傳式的作品。當然細節部分和真實情況大有不同,但是藝術家的家庭生活中的苦惱這個主題,毫無疑問正是黑塞內在的表露。值得注意的是,黑塞自身在面對婚姻生活破裂、分居、離婚前幾年,就已經把這個命運寫在作品裡,讓藝術家用為藝術而活的意志去克服崩潰的家庭。可見在當時,黑塞早有覺悟要解除這段婚姻,立意以藝術去克服危機。在黑塞的一生中,這部作品不是他的體驗,而是他打算去體驗的事情,是頗耐人尋味的。
作品中的畫家和黑塞有許多共通之處,特別是外露的孤獨、多愁善感,熱情中略帶冰冷的藝術家氣質。在這些方面,黑塞把這個畫家描寫得最為細膩。
在《生命之歌》里的藝術家是被動的,對一切感到絕望;《藝術家的命運》里的藝術家生活雖然破滅,卻不消極也不絕望,積極地為藝術而活,兩者成為鮮明的對比。黑塞外表看來宛如孤獨、感傷的抒情詩人,其實內在蘊含著藝術家的強烈意欲。這一切就反映在這部長篇里。
新潮文庫編輯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