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翔鳳

黎翔鳳,字文卿,高要新溪中崗村(今高要蓮塘鎮石咀村)人。清代道光(1847年)丁未科及第進士,曾在清代肇慶府中任職。他一直以清廉方正而深得人們的傳頌。早年興建萬福橋。

基本介紹

  • 本名:黎翔鳳
  • 字號:字文卿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高要新溪中崗村
  • 主要成就:興建萬福橋
黎翔鳳介紹,萬福橋得名,始建新興糧倉濟民,晚年主建十八坊書院,

黎翔鳳介紹

黎翔鳳,字文卿,高要新溪中崗村(今高要蓮塘鎮石咀村)人

萬福橋得名

新興江的一條支流,把蓮塘上察鄉的幾個自然村分隔成兩片,給人們的日常出田耕作、生活購物帶來諸多不便,出入都要靠小艇渡河,鄉民很希望在河上建一座橋。黎翔鳳考上舉人後,就在河上興建了一座橋,名之為“萬福橋”。萬福橋的東西兩岸為花崗石砌引橋,橋中間鋪上可移動的大木板,人畜可從橋上過河,一般的小船可在橋下自由穿梭,有高桅桿的大船,可移動橋中間的活動木板後從橋下通過。萬福橋建成後,人們出行不再受河水阻隔之苦。在萬福橋的西岸,形成了一個小集市,鄉民們把這個小集市叫做“萬福橋墟”。上察村察步村等幾個自然村的人們在這裡買賣農產品和購買日常生活用品,還有人在這裡開茶館和醫館。這個小集市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時期。民國時在這裡興建的萬福堤圍、萬福竇及至解放後設立的萬福國小等,都沿用黎翔鳳始建的萬福橋而得名。

始建新興糧倉濟民

黎翔鳳看到新興江沿岸民眾在洪水災害後的困苦生活,就在高要縣與新興縣交界的地方始建了“新興糧倉”。新興糧倉是當時新興江沿岸的一個官府的慈善性機構,糧倉每逢天災缺糧時就會向災民發放穀米。由於新興糧倉當時是以黎翔鳳的名義始建和發放救濟糧的,有一些外地的災民打聽到黎翔鳳的家鄉是新溪中崗村,就冒稱是中崗村的村民來領糧,使得當時只有二百多人的中崗村卻有上千人來領糧。黎翔鳳知道此事後,遂與鄉親父老商量後,把中崗村改名為石咀村,並把村中各戶主的姓名造冊登記,存放在新興糧倉里,以便派糧時核對。
新興糧倉使當時的災民受益不少,受救濟的人都對黎翔鳳的清廉品格感激不淺,當時人們都頌揚著“大官開倉派糧”的美德。

晚年主建十八坊書院

十八坊,是指當時的廣塘、山口、鎮塘、上龍灣、下龍灣泥塘炭場、蝦苟坪、蟠龍州、大山、坎頭、黃安塘、水藤根、坳邊、崗頭、上察、察步、烏榕等地處新興江下游一帶的自然村,一共是十八條自然村,所以稱之為十八坊。
黎翔鳳很重視培養人才,他自己就培育了兩名舉人,並編著了兩本書。他晚年在自身的經歷中,看到當時的私塾學校各種條件都較差,難以培養具有高學識的人才,就倡導十八坊鄉政府建一所公立性質的書院。在召集十八坊主事人商議十八坊書院的建院地址時,各鄉的主事人都想把書院建在自己的鄉里,以方便自己鄉里的學子進書院求學,特別是廣塘鄉和察步鄉爭持得最激烈。因此黎翔鳳親自主持召開各鄉主事人及諸父老協商會,“鹹議興社學之舉”,但仍爭持不下,大家都以為黎翔鳳一定會把書院建在自己的鄉下,因為,他既有聲望又有權力。但黎翔鳳卻認為:把十八坊書院建在山口村較合適。黎翔鳳發言後,在場者都感到驚詫,山口村的人更不敢相信此事是真的。他力陳建十八坊書院是為十八坊培養讀書人,要有利於十八坊的學子入學及與其他地方的學子交流學問,有利於讀書與生活。由於當時陸路交通不便,人們出行主要靠水路,各鄉學子要從水路來書院求學,而山口村位處十八坊的水路中軸線上的中點,緊靠新興江邊;當時西江南岸的商貿重點在新興江口岸邊,這裡地勢較高,夏季發生洪水時一般不會受浸,又有利於西江和新興江的運輸大船停泊,還有地方武裝駐守,是當年肇慶到南岸的咽喉之地。且從江口北渡可直達肇慶文廟。肇慶文廟是當時肇慶的最高學府和試子會試之所,學術名氣很大。所以,十八坊書院選址山口村最合適。
十八坊書院選址後,黎翔鳳率先捐款籌建,不但身體力行親自主建,還發動黎氏親屬黎師進、黎鳴鳳、黎志仁、黎勉人、黎起鳳、黎蓮峰等人帶頭捐款。並令他的學生、廣塘村的舉人何鳳飛負責募捐,光緒六年(1880年)動工興建,到十年(1884年)書院主體工程完成,何鳳飛再募捐續建了書院左右襯祠、圍牆、台階等。由何梧罔、黎文卿(翔鳳)、陳小蓬、何簽門等人任書院的紳董東,並制定了書院規條。十八坊書院從建成直至今一直是山口國小校址。1983年,因山口國小擴建,將十八坊書院左襯祠的一部分拆掉了,右襯祠由於年久失修而倒塌。只有書院正門上的“十八坊書院”幾個大字還清晰地顯露出當年的風采。書院左外牆上的幾塊碑刻,銘記著主建人和捐款者的功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