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飛禽名稱)

黃雀(飛禽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雀(學名:Spinus spinus):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重9.5-16克;體長106-122毫米。雄鳥頭頂與頦黑色,上體黃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兩側鮮黃色;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上體赤綠色具暗色縱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

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於平原地區或山腳林帶避風處。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成幾十隻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群的現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隱蔽。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分布於南歐至埃及、東至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春羽):額、頭頂和枕部黑色,枕羽略帶灰黃;眼先灰色;眉紋鮮黃;貫眼紋短,呈黑色;耳羽暗綠色;頰黃色;後頸和翕綠色,羽緣黃色;腰亮黃色,羽尖色較深,近背部有褐色羽乾紋;尾上覆羽褐色,具亮黃色寬緣;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色,帶亮黃狹邊;最外側一對尾羽的外翈基段及內翈亮黃色,外翈末段及內翈羽端褐色;其餘尾羽基段亮黃,末段黑褐,並帶黃色邊緣;小覆羽、中覆羽均褐色,帶亮黃綠寬緣;大覆羽黑褐色,羽端亮綠;小覆羽黑色,羽緣黃而尖端白;初級覆羽暗黑,羽緣綠黃;飛羽基段亮黃,末段黑褐,外緣黃綠;所有飛羽羽端均灰褐色;頦和喉中央黑色,羽尖沾黃;胸亮黃色;腹灰白色,微沾黃;兩脅及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褐色羽乾紋,翼下覆羽和腋羽淡黃,前者羽基發黑。
雄性成鳥(秋羽):體羽有黃、綠和黑等色澤不如春羽那樣鮮明,但羽乾紋反較明顯。
雌性成鳥:額、頭頂、頭側和翕概褐色沾綠,而帶黑褐色羽乾紋;腰部綠黃,亦具條紋;下體淡綠黃或黃白色,並具些較粗的褐色羽乾紋,脅部尤甚;餘部同雄鳥。
幼鳥:與雌鳥相似,但色較褐而少黃色,因此腰、眉紋和頰側淡皮黃色;上體條紋粗著,下體多呈白色,具有黑色點斑;翼斑帶皮黃色。
虹膜近黑;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5克,♀9.5-16-克;體長♂108-120毫米,♀106-122毫米;嘴峰♂9-11.5毫米,♀9-11.5毫米;翅長♂68-78毫米,♀66-73毫米;尾♂37-50毫米,♀41-50毫米;跗蹠♂12-15毫米,♀12-1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黃雀的棲息環境比較廣泛,無論山區或平原都可見到;在山區多在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平原多在雜木林和河漫灘的叢林中,有時也到公園和苗圃中。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成幾十隻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群的現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隱蔽。平常遊蕩時喜落於茂密的樹頂上,常一鳥先飛,而後群體跟著前往。飛行快速,直線前進。
歌聲是更多的金屬聲、顫音相混雜的旋律,同時綴以喘息音調。雄鳥在其領地內,總是站在高的有利之點或緩慢鼓翼像蝙蝠樣炫耀飛翔時進行鳴唱的;在冬末到回遷之前,它經常以短促的爆破音或亞歌形式進行鳴唱。黃雀最典型的叫聲是一種“toolee”和“tsuu-ee”聲,還有一種純的 “tet"或“tet-tet”聲;飛翔時發出一種“twillit”的顫音。
黃雀的食物一般隨季節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春季在中國東北吃嫩芽、野生植物種子、裸子植物種子和鞘翅目小昆蟲;夏季以多種昆蟲餵雛,尤以蚜蟲為主;而秋季則食漿果、草子、稗、粟等。在中國河北則食大量種子、漿果和昆蟲。春、秋季旅經中國河南時,以各種植物種子為主,兼食少量蚜蟲。在越冬區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中國貴州12月剖檢5隻鳥胃,其中樹果占55.6%,草子22.2 %,稻穀22.2%。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冰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澳門、馬其頓共和國、馬爾他、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
遊蕩:阿富汗、巴林、香港、蒙古、尼泊爾、阿曼、菲律賓、卡達、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沙烏地阿拉伯、塔吉克斯坦、美國。

中國

中國東北(北部、南部)、內蒙古(東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四川(南充、萬縣)、貴州(惠水)、甘肅、山東。
黃雀分布圖黃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黃雀的繁殖區較為廣泛,從歐洲至西伯利亞東部和日本,在中國大興安嶺根河和阿龍山以北地帶進行繁殖。初到繁殖區的黃雀,雄鳥立即發出悅耳的歌聲,而且十分活躍,常在枝間或樹間來回飛舞。不久,雄鳥即展開尾羽,急劇地扇動兩翼並追逐雌鳥。
多在松樹平枝上營巢,或在林下小樹上。巢十分隱蔽,由蛛網、苔鮮、野蠶繭、細根和纖維等纏繞而成,頗為精巧,呈深杯形;內墊以細纖維、獸毛、羽毛和花絮等。雌雄均參與營巢,但以雌鳥為主。每窩產卵4-6枚;於5月末或6月初產出。每巢約產14枚,卵呈鮮藍到藍白色,綴以紅褐色線條和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16.3(14.3-18.2)毫米× 12.2(11-13.3)毫米。由雌鳥孵卵。兩性共同育雛,但以雌鳥為主。黃雀在大興安嶺每年可產兩窩,9月初有集群現象。在長白山於9月間見到成群漂泊的情況。冬季它在中國南方各地越冬。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