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湖

黃陂湖

黃陂湖,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城東南6~15公里處,屬長江流域巢湖水系,縣河常年夾帶大量泥沙流入湖內,日久天長,湖底平淺,水位不高,湖水常泛一層微黃漣漪,故得名 “黃陂湖”。

湖區縱徑10公里、寬3.5公里。水位10米時,相應水面積37.9平方公里。該湖納瓦洋河、失槽河、黃泥河、縣河諸水,過缺口大橋後分流:東流入西河,北流經塘串河過白湖、兆河入巢湖。黃陂湖周岸曲折,堤埂沙沖積土,黃泥河、瓦洋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陂湖
  • 外文名:Huangpi Lake
  • 位於:安徽省廬江縣
  • 湖區縱徑:10公里
  • :3.5公里
地理環境,主要支流,上游水系,下游水系,水利概況,湖區治理,支流治理,航道航運,湖區物產,漁業生產,水生作物,

地理環境

黃陂湖,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縣城東南6~15公里,長江支流裕溪河支流西河上游。縱徑10公里、寬3.5公里。水位10米時,相應水面積37.9平方公里。最大湖面(相應設計洪水位12.0米)42.5平方公里、容積1.38億立方米。但由於沿湖盲目圍湖造田以及入湖泥沙的淤積,占原水面10餘平方公里,使湖面積減少約三分之一,湖容大為縮小,到20世紀末,正常水位10.5米時,湖面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38.8平方公里縮小為26.6平方公里,相應容積0.45億立方米。
黃陂湖
黃陂湖位於廬江由於多年來圍湖造田建圩沙湖位於治東南,徑7里,與黃陂湖相連。康熙《廬江縣誌》記載:“治東南15里,面徑8里連沙湖,其北隔一隴達後湖、黃陂。”沙湖在歷史上位置分明,現統稱黃陂湖。後湖位於黃陂、白湖之間,湖面0.8平方公里,1955年圍墾,1972年併入裴崗聯圩。
黃陂湖

主要支流

該湖納瓦洋河、失槽河、黃泥河、縣河諸水,控制流域面積563平方公里,過缺口大橋後分流:東流入西河,北流經塘串河過白湖兆河巢湖

上游水系

縣河,源出廬江縣境西郎家山、鴨池山,經西門劉橋、柏家井、通過南門大橋,集青龍、福泉(一部分)、鳳台和冶父山、東顧山之水東流至八字口入黃陂湖,長10.1公里,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上游北側文昌河源出冶父山,經廬城東側南流入縣河。窯埠河源出郎家山,東流至劉橋上入縣河(1970年改道已不經繡溪河)。
黃泥河,位於廬江縣境南,發源於張院水庫,匯黃家大山北麓諸澗之水北流,經泥河鎮,在張圩附近入黃陂湖,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194.6平方公里。黃泥河最大的支流——沙溪河源出石牛山、平頂山,經沙溪鄉抵濠峰山下至三叉河匯黃泥河入黃陂湖。
瓦洋河,位於廬江縣境東南,上源分三支:東支源出石橋水庫的為石橋河,中支源出董沖水庫的為糍店河,西支源出關廟水庫的為巴灘河,三支流相匯於磚橋鎮南,再西流經天橋、雙鳳、洋河鄉,轉北流至天井鄉的齊心圩北拐入黃陂湖,幹流長23.1公里,流域面積163平方公里。河流中上部有一些無名溪流。
失槽河,源出礬山、鐘鼎山,北流經礬山、缺口鎮,在缺口鎮的夏家嘴附近入黃陂湖,長9公里,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

下游水系

西河,位於廬江縣東,黃陂湖水經缺口後分支東流(另一支塘串河北流入白湖新河),至榆樹拐流向無為由鳳凰頸入江,跨廬江、無為二縣,全長46.3公里。上段北岸缺口至榆樹拐為廬江段(舊稱青簾河,又名浣川),長10公里;南岸迎水庵上為廬江、下屬無為。其支流黃屯河,源出境東南天光山東麓、寨基山北,有十里長沖、汪家沖、黃演沖等溪流入黃屯河,自南向北經三溪橋、黃屯鎮至迎水庵匯入西河,黃屯河幹流長15.2公里,流域面積51.2平方公里。
塘串兆河,位於廬江縣東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溝通黃陂湖、白湖、巢湖的樞紐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橋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線河、荒草溝、塘缺河)約5公里;塘串河至姥山頸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墾殖後新開河),縱穿白湖農場,長15公里;自姥山頸至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長12公里,是廬江與巢縣的分界線。支流長河(又名盛橋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東經盛橋鎮入兆河,長21.5公里,集流面積85平方公里。順港河源出東顧山東麓,過蜃山經董灣入新河,長11公里。白湖的東環圩河環繞東大圩,南北兩端分別與新河相匯,長21.3公里;西環圩河環繞西大圩,南北兩端分別與新河相匯,長23公里。東西環圩河,既是泄洪道、航運線,又是白湖農場與周圍縣的界河。

水利概況

湖區治理

黃陂湖水域歷來起蓄洪、灌溉、航運作用。據清雍正縣誌記載:白湖與諸湖相連,周廣百餘里,為一邑巨浸,東出史家口匯西河入江。當時,黃陂湖水域泄洪道有2條:一是直接經西河入江;一是經白湖、黃姑河、西河入江。白湖蓄洪,西河是黃陂湖、白湖水域的總泄洪道。民國年間,廬江、無為兩縣曾為西河流域泄洪事爭訟。1953年在西河入江處建成鳳凰頸閘,可泄可灌(灌水極少)。據1958年淮委《巢滁皖流域規劃報告》記載:黃陂湖水位10米時,相應水面37.9平方公里,湖容水量5900萬立方米。因圍湖造田10餘平方公里,漁場、良種繁殖場、躍進圩、裴建圩等約占原水面的三分之一。且湖底逐年淤高,失槽河和瓦洋河口尤甚,減少容積約三分之一,致使水旱失調,發洪時農田和城鎮易受威脅,乾旱時灌溉和城鎮供水亦易發生困難。1958年和1972年曾組織3萬餘勞力,對該湖中心水道挖深拓寬。1985年對缺口河段使用挖泥船清淤,1986年冬組織10萬勞力,對縣河包括黃陂湖河道全面清淤挖深,改善了交通、泄洪和引蓄水。

支流治理

1953年冬,廬江縣政府組織民工治理塘串河河道,河床拓寬為10米。1958年冬至1959年春,航運部門組織民工再次疏浚河道,裁彎取直2.4公里,河床拓寬為30米。
縣河為廬江縣城通往巢湖、長江唯一水道,原長10公里,淤塞嚴重。1971年冬至1975年春,廬江縣政府組織治理縣河(包括黃陂湖航道),對縣城南門大橋至缺口大橋17.15公里河床裁彎、拓寬、挖深,竣工後,縣河底寬30米,底高程5.5米。其中1972年冬至1976年6月底,對縣城西門崗上切嶺(包括南門大橋至柏家井河道拓寬、挖深)建橋,完成土方172萬立方米,河道底寬20米,底高程5.5至6米,通水量52.2立方米/秒,改善了縣河兩岸農田防洪、排灌條件,減少了縣城洪水災害,且使水運暢通,增加運載能力。縣河上游建有學堂壩、文昌壩、宋小壩、廟崗壩、謝村堰、螺絲堰、祠堂堰和移湖水庫等蓄水工程,以利灌溉和洪期蓄水。
瓦洋河上游寬、淺、坡陡、多沙石;下游彎、窄、坡緩、泥沙淤塞。光緒《廬江縣誌》記述:“瓦洋左右皆圩田,河身原來寬闊,旁有長灘,居民往往增作垸堤,占蓋房屋,栽種樹木,以致河身狹窄,湍溜刷堤。”1975年12月15日,泥河、缺口兩區組織30000勞力經兩個冬春,將該河下游改道,即自河口竹林寺至黃圩拐5.86公里長開挖新河。新的河道底寬55——60米,底高程6米。對上游自黃圩拐至秀山口5.9公里長的河道裁彎取直,其底寬35——55米。此項工程共完成土方224.5萬立方米,建成配套建築物16處,完成漿砌塊石6777立方米,乾塊1110立方米,砼1401立方米,投資25.6萬元。1979年6月25日大暴雨,致新建的瓦洋河堤岸沖斷5個缺口(長743米),沖塌半邊埂1452米,水毀人行橋、跌水各2道,沖毀放水涵1道和5段護坡(長75米),並沖壞洋河公路橋和洪莊跌水。瓦洋河部分工程被水毀後,對下游圩區的防洪仍有效益,但不利於上游防旱,水毀工程亦未修復。
黃泥河上游坡陡,流經黃土區,水土流失嚴重。1972年冬至次年春,泥河區組織15000名勞力對主河(自泥河大橋下至黃陂湖河口)15.1公里進行疏浚築堤,共完成土石方124.5萬立方米,使河底寬20——25米,改善了兩岸9.5萬畝農田排灌、防洪條件,水運可通泥河鎮。該河上游築大龍壩,支流沙溪河上築有洪安橋壩和牧堰。

航道航運

由廬城南門至河口名縣河,連線以黃陂湖中心航道,東經塘串河與白湖新河相通,經兆河入巢湖,東南流入西河、鳳凰頸、無為匯黃雒河入長江,是廬江廬南水域溝通江、湖的主要航道。
舊時黃陂湖由於泥沙沉積,河道淤塞嚴重,豐水期,可通航30噸位船隻,枯水期只能通航5噸以下小船。1956年至1959年,組織民工疏浚黃陂湖中心航道,1971年冬至1972年春,又組織3萬民工整治廬城南門大橋至缺口大橋20公里縣河航道,河底由10米拓寬到30米,河底高程由6.4米降低到5.5米,疏浚後常年通航100噸級輪駁船。
塘串河、白湖、兆河3條河(湖)流原不相連線,建國後多次人工疏浚,串通黃陂湖、白湖,流經塘串河、白湖新河、姥山、馬頭嘴、沐集至馬尾河口入巢湖,成為水上運輸的主要航道。
1952年1月,廬江、巢縣組織民工挖通兆河連線3湖(黃陂湖、白湖、巢湖)水系。1953年至1960年,對塘串河多次拓寬、挖深、築堤,1978年又疏浚航道,上游在缺口與西河相接,下游通白湖新河接通兆河。兩河航道全長33公里,可常年通航100噸級船舶。該航道沿途有白湖的東西環圩河、盛橋河(長河)等支流,部分航道可常年通航。

湖區物產

漁業生產

縣境鄧嘴盪在疏通黃陂湖河道後,自然形成小湖泊約5000畝,除魚種塘、飼料地外,已有4500畝水面成為養魚基地。水產養殖場位於黃陂湖上游西側鄧嘴盪。1966年利用黃陂湖西部遺泊建成。初時場部先後設在農場和種畜場處,1968年遷至鄧嘴盪,1971年面積擴大到5000畝,其中水面4800畝,田地200畝。該場是全縣主要魚苗生產基地,唯一的專業水產養殖場,下設5個隊(人繁、魚苗、魚種、成魚、農業)和後勤組,職工68人,擁有固定資產23萬元,年產魚苗1億尾,魚種400萬尾,成魚7萬斤,自產飼料10萬斤,每年可創產值25萬元。

水生作物

每值夏季,湖水由於日照蒸發,黃沙凝沉,水面澄清,斯時又是一片碧波。,微風過後,競相爭艷,清香四溢,呈現出“浪翻葉色千層碧,波映花光一片紅”的蓮花水國佳境。
黃陂湖素以“未入蓮花國,先聞水面香”而著稱的,湖中每到夏季,湖水雖受烈日蒸騰,但黃沙沉積湖底,多密密生長著原生態蓮藕。清人呂符惠經此曾駐足吟詩而贊:“十里芙蕖冉冉香,平湖清淺漾波光。移舟更向花深處,人坐蓮六月涼。”“黃陂夏蓮”為“廬江八景”之一。《康熙·廬江縣誌》也收錄了潘謐所撰的《廬江八詠·黃陂湖》詩句:“湖水清且閒,臨流發佳趣。曉岸疊春山,夏荷落秋露。險浪驚食魚,崩沙警飛鷺。少女歌採蓮,雙雙蕩舟去。”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大自然的造化,茂密的蘆葦已漸次取代了“接天蓮葉”與“映日荷花”,1991年一場空前大水,再致使湖邊蘆葦遭災而嚴重萎縮。為了充分開發水面資源,周邊的白湖、城關、沙溪、缺口、泥河等鄉鎮,都相繼開展了圍湖養殖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