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民間彩詞

黃陂民間彩詞

黃陂民間彩詞 是在各種節日文娛和慶典活動中喊彩和唱彩歌較為流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不論是過春節、元宵佳節,還是平時婚喪嫁娶、建房上樑、生日祝壽都有喊彩和唱彩歌的習俗。起源於唐朝貞觀年間。2013年,黃陂彩詞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陂民間彩詞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黃陂區
  • 申報日期:2013年
  • 類別: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單位:武漢市黃陂區
  • 遺產級別:省
基本信息,簡介,來源,發展,舉例,傳承,

基本信息

黃陂民間彩詞 是在各種節日文娛和慶典活動中喊彩和唱彩歌較為流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不論是過春節、元宵佳節,還是平時婚喪嫁娶、建房上樑、生日祝壽都有喊彩和唱彩歌的習俗。2013年,黃陂彩詞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彩詞起源於民間歌謠中的“徒歌”,後發展成為“喊彩”,人們將各種情景和事件編成順口溜並演唱出來,可一韻到底,也可半途改轍,古代多為藝人賣唱、乞丐行乞時即興編創的各種吉利語和諷刺小品。如今,彩詞頻現於百姓的婚喪嫁娶、建房上樑、生日祝壽、節日賞燈等各種民俗活動之中。
40多年來,明德運走遍全國各地,花費上百萬元,尋訪近萬人,蒐集整理彩詞資料800餘萬字。2004年,他整理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彩詞集—《中國民間彩詞》

簡介

武漢地區人民從古至今十分重視傳統民族節日,在各種節日文娛和慶典活動中喊彩和唱彩歌較為流行,且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不論是過春節、元宵佳節,還是平時婚喪嫁娶、建房上樑、生日祝壽都有喊彩和唱彩歌的習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漢地區的民間彩歌以它節奏鮮明有力、韻律自由、好唱好記的和彩形式、音樂色彩和語言藝術的特色,和它的古老性、豐富性而引起了民眾的喜愛和省內外從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的專家們的重視。
自古以來,武漢便是我國南北交通要衝,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尤其是古代的漢口一帶還是一遍澤國,南來北往的商旅、官吏、軍隊,多在漢口經過或歇腳。因此,武漢就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重地。筆者在蒐集民間彩歌過程中,追根溯源,把武漢地區長江以南與長江以北的民間彩歌作了比較,發現這裡面的彩歌除了在音樂和演唱形式上有小小差異外,在歌詞內容上卻有驚人的相似,形成了武漢地區一個獨有的彩歌支系。
民間彩詞,又稱彩歌,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民間說唱形式。流傳於不同地域的“蓮花落”、“順口溜”、“數來寶”、“金錢板”、“小快板”、“練子嘴”、“打油詩”等,都是彩詞的表現形式。
在古代,彩詞是沿街賣唱藝人和乞丐行乞時即興編創的吉利語和諷刺小品。它在荊楚地區格外盛行。

來源

唐朝貞觀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為慶盛世,全民同樂,唐太宗李世民頒旨,在元宵佳節以百獸之王獅子為主要形象,舉行盛大花燈會。從這時起,玩獅喊彩就出現了。此說尚無史籍可考,但唐代詩人元稹記載:當時民間說書藝術已相當發達,藝人說《一枝花話》(即《李娃傳》故事)可連說五六個小時,受到百姓喜愛。還有聞名於世的唐人張打油,就是一個喊彩的能手。可見,彩歌在唐代就已流行了。
清代嘉慶後還出現了專業的“彩扮蓮花落”,彩歌得到進一步發展,增添了打擊樂器,能扮演人物故事。這說明彩歌自古有之,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喊彩的出現,我認為它最早應起源於民間歌謠的“徒歌”。徒歌是只說不唱的謠,它節奏鮮明有力,韻律自由,說起來琅琅上口,好記好說。喊彩正是繼承了徒歌的特點,能及時對各種情景和事件入手,鋪陳其事,直抒胸臆,有迷人的藝術吸引力。例如在舊社會,叫花子到勤行(食品店)喊彩:
“蓮花落,來得忙。恭喜老闆開勤行。做的餅子像月亮。炸的油條噴噴香。”
喊過彩詞,老闆不給打發,叫花子立刻又接著喊起來:“時候在明天。牛死馬生瘟。恭喜你的兒子死。媳婦早嫁人。”

發展

黃陂彩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其境內的盤龍城是武漢城市之根,是整個長江流域的文化搖籃。《詩經·商頌》中說:“繼汝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不敢不來王。”意思是說,商王成湯,四面開拓,周圍的臣民,都來向商王進貢,臣服商王。而荊楚(包括武漢市黃陂地區)屬商代南鄉。殷商武丁出兵徵發荊楚時,南鄉人曾唱著雄壯的彩詞進行阻擊:楚人是好漢,一步一聲喊,頭斷血可流,趕走武丁蠻……
到了唐代,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為慶盛世,唐王許願造紅燈。黃陂人民在玩獅燈中唱:金獅玩得喜洋洋,三山五嶽慶大唐,國泰民安家昌盛,百兆大眾樂無疆……
解放後,黃陂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的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敢叫山河換新裝,黃陂人民又唱起彩詞來:往日長山光禿禿,常年水缺貴如油。十年受災九不收,上天入地無門路,農民終年愁破頭。今朝長山披錦繡,渠水緩緩繞山流,年年旱澇保豐收,衣食時新住高樓。
“文革”期間,黃陂一度禁止玩燈和多種儀式活動,不準喊彩詞,但結果適得其反,越禁越凶,愈演愈烈,正如一位專業歌手在玩龍燈時所唱:文化革命革文化,矛頭射眾罪惡大,彩詞不喊喉發癢,喜慶活動轉地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狀態都隨著歷史的進程邁向了新的台階。黃陂地區城鎮、鄉村,都有能唱彩詞喊彩詞的人。一般民眾基本都能喊上幾段,即使沒讀過書的少數農民,也多少能背上幾句:改革開放鄧小平,聯產承包順民心,產業經濟大發展,田產黃金地產銀……
實踐證明彩詞正隨著時代變化和社會的進步而發展。

舉例


武漢自古就有節日歡慶的傳統。每當節日來到以前,人們自覺組織各種文娛活動:玩獅子、舞龍燈、劃采船、耍蚌蛤精、踩高蹺……最突出的黃陂區、漢陽區、武昌區、新洲區等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家家戶戶製作各式花燈,遊街比賽、展覽。像“金獅彩”、“龍燈彩”、“採蓮船彩”等。每種形式均要喊彩,如在玩龍燈開場時唱:鑼鼓打得鬧騰騰,弟子特來慶龍神。洗手焚香燃彩燭,手開神光點墨金,慶賀世界得太平……
在農村社會生活中,一些男婚女嫁、祭祖弔喪、生兒育女、拜師學藝、做生祝壽、造屋上樑等活動中,許多人選擇以喊彩唱歌表示祝賀,如在結婚賀喜堂時唱:來到喜堂前,舉日歡根源,今日公子如狀元,龍鳳結良緣……
各種行業、店鋪開張營業時要大唱彩歌,以示慶賀,以求開張吉利。如黃陂區黃花澇的老百姓在賀魚行開業慶典時唱:採蓮船,劃得忙,特來慶賀老魚行。鯉魚將軍掛帥印,官運亨通是你行。鯽魚老針壓糧草,鏈子在前探軍情,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不虧本。黑魚頭上有七星,照得行家盈萬本。黃魚走路扯篷跑,順風順水日日新……
在採蓮船、玩蝦燈、舞龍燈、踩高蹺等傳統文藝表演中,有一定情節的愛情彩歌,往往將喜慶活動推向一個個小高潮。如:妹妹生得像枝花,牡丹花開不如她。人又俊來手又巧,織出綾羅美如畫……
人們在生產勞動中也有歌謠。他們在山地上唱鋤草歌,在水田唱插秧歌,在築堤建壩時唱打硪歌,在拉縴、榨油時唱號子歌,甚至連婦女操持家務也自吟小調等。如黃陂區在修築灄水大堤打硪時唱:兩手抓緊腳站穩,前弓後傾力出勻。猛提猛打齊用力,腳基不緊枉費心。石硪高舉重重落,爭強比勝有精神。今年苦幹根基好,確保明年好收成。越打越唱越起勁,不怕天寒地結冰。齊心合力加油乾,修好水渠當明春。

傳承

台灣輔仁大學退休的陳先生專程跨越海峽,趕到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拜訪老家的民間文學作家明德運,與他討論中國民間彩詞。

陳先生祖籍武漢市黃陂區,他在今年3月得知,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了家鄉“怪才”明德運整理創作、長達32萬字的《中國民間彩詞》一書的。其實,這是明德運繼出版《民間彩詞拾萃》、《中國民間彩詞集》之後的第三部民間彩詞專著。專家們說,他的彩詞系列填補了中國民間文學的一項空白。

陳先生在台灣也一直從事中國民間彩詞研究,常常帶著錄像機和照相機週遊神州大地,尤其是蒐集了大量的台灣民間彩詞。他說:“海峽兩岸同文同種,盛行於民間的彩詞,吉祥色彩濃厚,很受民眾喜愛。每逢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一些台灣民間藝人就踩著採蓮船走村串戶,唱起這種道喜歌。明先生的彩詞在台灣很受歡迎。”

明德運1956年出生於武漢市黃陂區土廟農家,自幼受曾在武漢圖書館工作父親的薰陶,與彩詞結下不解之緣。1973年高中畢業應徵入伍,他利用休息時間奔走河南、河北、四川、江西等地,收集民間彩詞、故事、諺語等380多萬字。他1980年11月復員回鄉,繼續從事民間彩詞的蒐集、整理與創作。這年底,他收集整理的13萬字的《民間彩詞拾萃》作為內部資料出版,武漢市老作家李爾重同志親自為其題寫了書名。當時一位專家說:“生在土廟寫土調,小魚也能鼓大泡。”

《民間彩詞拾萃》的出版更加激發了他的熱情,繼續迷戀於彩詞。可是,1983年5月他蒐集的一大摞資料卻被不識字的家人當廢紙賣了。幸虧發現及時,他根據廢品資源回收筒提供的線索連夜趕到武漢,幾經周折才找到他的書稿資料。這就是1992年長江文藝出版社為他出版的《中國民間彩詞集》的藍本。經過近30年的修改、補充和完善,他終於整理完成32萬字的《中國民間彩詞》。為籌資出版這全國第一部民間彩詞,明德運曾四處借錢,並典當老屋,於今年春天才面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