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河村

黃連河村

黃連河行政村隸屬龍陵縣平達鄉,地處平達鄉西邊,距平達鄉政府所在地21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85公里。東鄰河尾村,南鄰安樂村,西鄰小米地村,北鄰迤沙寨。轄石洞河、河頭寨、一把傘、曹家寨、李家寨、黃連河、梁子、段家壩、周家寨、岔河、胡二、胡三共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97戶,有鄉村人口2170人,其中農業人口2160人,勞動力158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30人。 全村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年降水量2072毫米,適合種植包穀、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670畝,人均耕地2.2畝,林地35108.2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22.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5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連河村
  • 外文名稱:Rhizoma coptidis river village
  • 地理位置:龍陵縣平達鄉
  • 占地面積:57.51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村務公開,特色產業,人文地理,發展重點,新農村建設,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70畝(其中:田1970畝,地2700畝),人均耕地2.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5108.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5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73畝,其中養殖面積78畝;草地25593.8畝;無荒山荒地,其他面積20727.2畝。有森林、草地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175戶通自來水,有38戶飲用井水,有28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7.34%)。有475戶通電,無通有線電視的農戶,擁有電視機農戶3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5.57%、 0%和66.4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3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7戶(分別占總數的67.81%和67.81%)。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4輛拖拉機27輛,機車9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70畝,有效灌溉率為2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88.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2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無小水窖;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無居住磚混結構住房的農戶;無居住磚木結構住房的農戶;有41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8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22.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7.8萬元,占總收入的42.69%;畜牧業收入101.19萬元,占總收入的31.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00頭,肉牛60頭,肉羊550隻,雞2400隻);漁業收入2.07萬元,占總收入的0.64%;林業收入27.43萬元,占總收入的8.50%;第二、三產業收入37.63萬元,占總收入的11.66%;工資性收入16.7萬元,占總收入的5.17%。農民人均純收入945元,農民收入以茶葉、草果、山葵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2人(占勞動力的3.91%),在省內務工4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97戶,共鄉村人口2170人,其中男性1159人,女性1011人。其中農業人口2160人,勞動力1586人。該村以漢族、僳僳族為主(是漢族、僳僳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174人,僳僳族996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36人,參合率80.37%;享受低保10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1公里。該村無公廁、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36戶,占農戶總數的87.73%。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29人,距離平達鄉中學2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4人,其中小學生129人,中學生 75人。
全村無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4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其中男黨員69人、女黨員15人。該村黨支部 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石洞河……12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01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債權債務、村內收入、支出。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1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670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無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年末集體無收入,有固定資產3.5萬元,年末集體無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3年山葵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9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9.4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山葵、草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山葵、石觸、黃山羊產業。擁有專業合作組織3個,其中,已登記註冊3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308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居住磚混結構住房的農戶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的農戶31戶;有3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文地理

黃連河村被稱為民族村,傈僳族風情古樸、濃郁。傈僳族人豪爽耿直、熱情率真,生性喜好喝酒,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喝自己釀製的蕎酒、米酒和玉米酒,羊肉、牛肉、苦蕎麵團、洋芋粑粑等是他們最愛吃的食物。傈僳族人還喜歡嚼檳榔。在用石磨磨麵、舂臼舂米時,嚼上一口檳榔,不僅可以提神醒瞌睡,還能保護牙齒。此外,傈僳族人婚嫁喜事也非常有趣:裡屋是老人們的“明格調”,屋外是老少皆喜的“打跳”,新娘出門要過“百關”等。這裡的傈僳族從服飾到各種習俗均保持著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古老文明和文化,堪稱傈僳族文化的“博物館”,是學術研究和旅遊觀光的處女地。這裡一直沿用著傈僳文(由拉丁字母組成),傈僳語也是族人的通用語言。傈僳族服飾、筒帕、草鞋是族人經過織布、刺繡到成品的手工製作而成,色彩絢麗,風格獨特。傈僳族人不光勤勞樸實,而且能歌善舞。在村子裡,晚晚有歌會,年節有展演。每到晚上,粗壯彪悍的傈僳男子彈起自製的三弦,拉起二胡,吹起笛子,“唩,唩”吆約幾聲,男女老少就圍著火塘邊,唱起打歌調、明格調,時而對跳,時而集體跳,或快或慢,或走或轉,又是一個歌舞酒香的不眠之夜。唱“耶穌歌”也是傈僳族文化的一大亮點。他們不僅克服了用四個聲部演唱的難度,還賦予歌曲一些動作手勢,把基督教的聖潔、神秘表現到了極致。節日裡,傈僳族常常舉行“陀螺”、“射弩”、“嘟噠噠”等體育活動。其中,“嘟噠噠”表演多次在省、市、縣體育比賽中捧杯摘桂,2004年“嘟噠噠”榮獲國家專利。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莊道路晴通雨阻,晴天灰塵滿天,雨天泥滑路爛,農用物資和生產生活用品採購,農副產品外運大都得靠人背馬馱,給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人畜飲水至今尚未解決,人畜飲水主要靠竹卷槽來解決,甚至挑水,人畜飲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且項目區有部分零星分散戶,項目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仍需用一部分PE管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3、村民居住條件很差,人畜混居、廚房和畜廄共房的現象隨處可見,民眾身心健康問題得不到解決,村容村貌得不到改善。
4、公共設施欠缺,村民無固定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發展山葵特色產業,種植面積500畝;2、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5500頭、牛頭、羊21000隻;3、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00人;4、核桃種植在5000畝左右;5、紅花油茶2500畝;6、草果1200畝;7、石斛200畝。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4061元增加到6000元以上。

新農村建設

2005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了整村推進項目,工程總投資31.6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6.6萬元,民眾自籌及以勞折資15.06萬元)。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居住磚混結構住房的農戶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的農戶31戶;有3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2007年,在黃連河村胡家寨實施邊境地區專項轉移支付村容村貌及環境整治項目,總投資49.68萬元(其中中央補助34.65萬元,民眾自籌及以勞折資15.03萬元)。通過項目實施,解決了道路常年不通暢的問題,方便了民眾的生產生活,解決90戶399人400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使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得到健康保障。

地圖信息

地址:保山市龍陵縣橫溝--黃連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