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經黃石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21年11月2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 實施時間:2021年11月29日
  • 類型:政府規章
工業作為黃石國民經濟的支柱,是立市之本、興市之器、強市之基,是支撐黃石經濟發展的脊樑,在穩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時期是開啟黃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關鍵五年,為全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推動黃石“工業再造”,根據《湖北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對黃石市工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十三五”工業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是黃石工業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來,面對工業增速跌入谷底,環保壓力不斷增大,轉型陣痛逐步顯現的嚴峻形勢,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黃石舉全市之力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理清發展思路,保持轉型定力,久久為功砥礪前行,全市工業經濟實現了“止跌企穩,奮力趕超,逆勢上揚”三大跨越,工業轉型成績斐然,製造業升級亮點紛呈。
1.規模效益躍上新台階。五年來,黃石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等諸多考驗,工業經濟總體規模不斷壯大,指標增速保持平穩持續增長態勢。2016-2019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分別增長7.7%、19.2%、12.4%、9.8%,實現年均增長12.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8.2%、9%、9.8%,實現年均增長8.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分別達到76.6億元、112億元、115億元、126.4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6%。受疫情、汛情雙重影響,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同比下降4.9%、5%,下降幅度逐季收窄,工業經濟復甦勢頭持續鞏固,成效好於預期。
2.產業集聚邁出新步伐。五年來,我市加快優勢產業向規模化、基地化方向發展,已建成涵蓋36個工業門類的工業體系。
重點產業實現多足鼎立,黃石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大冶市飲料食品產業集群、陽新化工醫藥產業集群、黃石市模具產業集群等十大產業集群入選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其中,PCB(印刷線路板)產業集聚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三。黃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兩大示範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大冶湖高新區20平方公里核心區基本建成,現代港口城市建設、新港“億噸大港”初具規模和長江中游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鐵路進港水鐵無縫銜接的多式聯運示範港口為再塑城市綜合功能優勢、加快新港園區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臨空經濟區的謀篇布局將成為黃石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3.技術改造激發新活力。五年來,我市深入實施“百企技改工程”,堅決淘汰落後產品、工藝、設備和產能,每年分行業、分批次謀劃推進一批技改項目,掀起了全市工業技改新高潮。大冶特鋼、華新水泥、大冶有色、勁牌公司、新興管業、寶鋼黃石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斥巨資實施異地技改、二次創業,百年老企煥發新的生機;華中銅業、東貝集團、新冶特鋼、華鑫鋼鐵、奧萊斯輪胎等一批骨幹企業圍繞產品升級、工藝改造、裝備更新、環保全全改造等方面大力推進技改升級,重點企業激發新的活力。“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工業技改投資超900億元,年均增長達15%,有力促進了黃石工業經濟逆勢增長。
4.項目建設釋放新動能。五年來,全市上下堅持“項目為王、幹事為先”,成立工業和創新項目推進指揮部,每年狠抓市縣兩級“雙十”項目(十大技改、十大新建)建設,整合全市資源,重點解決項目建設中的要素保障、審批辦證、項目融資等難題,為項目順利推進保駕護航。綠創電子、定穎電子、欣益興電子、天璣智谷、鴻福新材料、華力科技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工業投資約2400億元,相較於“十二五”期間增長超20%,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產業層次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最佳化。
5.企業培育呈現新氣象。五年來,黃石加快實施“企業培育巨人計畫”,拿出真金白銀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企業綜合實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一批骨幹龍頭企業脫穎而出。“十三五”期末,大冶有色、華新水泥、大冶特鋼躋身中國企業500強,全市進入“全省百強企業”8家,“全省製造業百強企業”17家,企業數量均排名全省第二,僅次於武漢;全市省級隱形冠軍和科技小巨人企業79家,占全省比重達7%;在出清殭屍企業200餘家的情況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32家。全市產值過億元、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以上企業分別達到264家、26家、1家、3家。
6.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五年來,我市深入推進“四個十”科創平台建設和規上企業研發機構“清零行動”,全市新組建產業研究院10家,擁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9家。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建立了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後備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75家。創新成果取得突破,大冶特鋼榮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東貝電器生產的冰櫃壓縮機榮獲全國第四批單項冠軍產品,實現零的突破。
7.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五年來,黃石市作為工信部確定的首批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環保整治倒逼轉型升級:淘汰落後鋼鐵產能129萬噸,煤炭產能135萬噸,“三年任務一年完成”,率先在全省實現全域無煤礦,省委省政府給予高度評價。堅決打贏全市工業污染防治攻堅戰,零容忍推進環境整治與保護行動,對長江沿線重化工企業開展專項集中整治,大力推進模具鋼行業依規整治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集中拆除違規使用中頻爐;大力推進危化品搬遷改造和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全部完成8家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任務,16家省級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任務。同時,大力開展燃煤鍋爐淘汰、指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退城入園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和結構最佳化的“三贏”。“十三五”期間,地區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持續下降。勁牌公司、媧石水泥、東貝集團、四棵水泥、大江環科5家企業獲得“湖北省清潔生產示範企業”稱號;大冶特鋼、東貝電器、華新水泥、媧石水泥4家企業獲批全國綠色工廠。
8.營商環境得到新提升。五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政策扶持,相繼出台《關於支持振興黃石製造加快工業轉型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關於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政策,每年安排1億元工業轉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轉型發展,2016年以來,累計整合、爭取各級財政資金5億元以上用於支持製造業發展。連續6年深入開展“雙千”服務,堅持一年一主題,解決企業融資貸款難、招工引才難、政策落實難等共性問題6000餘個,問題銷號率達80%以上,深受廣大企業好評。
9.黃石製造形成新優勢。黃石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作為真抓實幹典型被國務院通報表彰,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優秀等次。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出台《關於打造先進制造之城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制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全市擁有20個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的產品,勁牌公司、宏泰鋁材、瑞信科技等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訂,形成“黃石製造”的新優勢。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三五”規劃指標完成情況
(二)“十四五”面臨發展形勢
——從全球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風險挑戰和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黑天鵝”事件發生頻率攀升,新冠疫情呈現全球化、長期化的新態勢,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加速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同時,已開發國家加快實施製造業回歸計畫,新興經濟體依託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積極承接中低端製造業轉移,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形成“雙向擠壓”。
——從國內看,一方面,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全省看,“十四五”時期,全省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實施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發展戰略,將加大區域間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深度推進區域協同合作,更大程度聚集要素資源,推動黃石經濟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從全市看,“十四五”時期,黃石將全面邁入機遇疊加期、轉型發力期、區域融合期、功能拓展期、品質提升期,迎來大發展時期。武漢城市圈、光谷科創大走廊等省級戰略相繼落地,“四大主戰場”強勢發力,環大冶湖產業深度融合,臨空、臨港一大批重大生產力加快布局,新增長點和增長極不斷湧現,將為黃石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從產業趨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位技術加速突破套用,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網際網路成為新的基礎設施,製造模式、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發生深刻變革,加快推進制造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服務化、高端化、綠色化、定製化發展,必將重構工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
綜上所述,“十四五”時期仍將是黃石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總量不大,發展空間不足,市場主體不多;二是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價值鏈不長,智慧型化水平不高;三是創新能力不強,高層人才稀缺,研發投入不足;四是融合發展不夠,產業鏈條不壯不長,產業生態不全;五是要素保障偏弱,土地、資金、人才、能耗等資源要素制約較大。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依託長江經濟帶、立足長江中游城市群、深度融入武漢城市圈、主動對接長三角為支撐,深化動能、產業、功能、生態、空間五大轉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按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的總體要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高質量再造黃石工業,努力實現質量再造、能力再造、鏈條再造、生態再造、規模再造,力爭建成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全國知名的先進制造之城,部分重點產業整體實力進入全球前列,為黃石“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產業支撐,為湖北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二)戰略定位
“十四五”時期,黃石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定位為:全力打造先進制造之城,加快建設“五基地一先行區”,在全球、全國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處於中高端位置,努力建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五基地”:
全國新材料產業基地。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結構材料為重點,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將全國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升級為新材料產業基地。
全國電子信息基礎產業基地。發展壯大PCB產業集群,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建成全國最大PCB產業集聚區。
全國智慧型裝備產業基地。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智慧型輸送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產業聚集和發展,突破系統集成設計製造,強化關鍵零部件支撐,打造全國知名的智慧型裝備產業聚集區。
全國生命健康產業基地。推進健康食品與生物醫藥領域協同發展,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推動生命健康產業蓬勃發展。
全國節能環保產業基地。推動綠色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節能環保成套裝備,大力引進和開發新產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黃石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一先行區”:
全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創新發展先行區。以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大會永久會址為契機,加快構建國家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推動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製造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電子信息、智慧型裝備等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構築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展示、研發、套用“高地”。
(三)空間布局
“十四五”期間,我市按照整體統籌、錯位發展、協同聯動的原則,結合黃石市工業基礎,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四區N園”產業空間發展新格局。
“四區”:
1.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智慧型製造產業,配套發展生物醫藥、高端模具產業,建設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打造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全域一體化的核心和改革創新的前沿。
2.黃石大冶湖國家高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生命健康產業,配套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打造高新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示範區。
3.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推動臨江經濟帶發展,依託水鐵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和棋盤洲綜合保稅區,重點發展新材料、裝備製造、港口物流產業,打造“港產城”高度融合的現代港口城市先行示範區、黃石沿江工業集聚帶、區域性交通物流樞紐、對外開放橋頭堡。
4.黃石臨空經濟區:加強與鄂州、黃岡協同聯動,瞄準航空配套產業補鏈,重點發展現代航空物流、智慧型裝備製造產業,配套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文化、電子商務等高端臨空產業,建成光谷科創大走廊副中心、高端製造業集聚區,對接光谷建設保全湖科創園臨空國際貿易中心。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四區”產業空間布局
“N園”:
1.黃石港區臨空商務產業園:圍繞“四大組團”“三圈一園”,重點發展臨空商務總部經濟、航空物流大數據與雲計算產業、航空運營與服務產業、跨境電商等,努力建成鄂東商貿物流中心。
2.下陸區臨空跨境電商產業園:緊抓黃石獲批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的契機,重點發展跨境電商、現代物流、航空服務等產業,積極打造“進口為主、出口為輔”的國際空港物流節點基地、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
3.大冶市鄉鎮工業園:重點發展靈鄉鎮、陳貴鎮、金湖街道、保全鎮、金山店鎮等鄉鎮工業園區,形成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的鄉鎮工業聚集區。
4.河口臨港產業園:對接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重點發展新材料、智慧型裝備、臨港服務業等產業,打造成西塞山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5.黃石港(江北)工業園:重點發展智慧型輸送裝備製造,配套發展機械製造、智慧型模具、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建成鄂東智慧型裝備製造業集聚區。
6.西塞山工業園:重點發展以鋼為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配套發展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等產業,打造全國最大的模具製造產業園區。
7.下陸區長樂山循環經濟產業園:重點發展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打造全國銅產業鏈集群高質量發展高地、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8.下陸區城市更新文創產業園:依託城市更新項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發展商務商貿、康養旅遊等產業,著力打造為“黃石城市更新樣板區”。
9.鐵山工模具產業園:重點發展高端工模具產業,成為鐵山區推動產業轉型、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重要支點。
10.陽新城北工業園:重點發展機械製造、鞋服生產等產業,承接鞋服製造業產業轉移,打造“中部鞋都”。
11.黃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陽新核心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鏈條化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現代化量產,加強農產品加工規模化效應。
12.太子生命健康產業園:重點發展健康食品、現代中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和生命健康產業基地。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工業對全市經濟的基礎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產業規模再上新台階,實現“工業再造”;產業質量再做新突破,實現“產業再塑”。具體目標如下:
1.實現質量再造。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向高端化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數位化轉型,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同各產業深度融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6%,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產品加快邁向中高端。
2.實現能力再造。產業基礎能力不斷增強,到2025年,實現主導產業技術研究院、規上製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兩個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提高至2%以上,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45家,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5%;重點扶持、培育和壯大一批著名品牌,擦亮“黃石製造”名片。
3.實現鏈條再造。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補鏈、強鏈、延鏈工作卓有成效,上下游企業、同類企業合作不斷深入,培育2個主營業務收入千億元以上產業集群;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強勁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全生命周期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供應鏈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不斷加快;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持續提升。
4.實現生態再造。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成效初顯,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實現有效集聚和供給,到2025年,主要行業及產品單位能耗及排放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0%,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融。
5.實現規模再造。到2025年,工業總產值達40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8.5%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每年新增60家,達到1000家;集聚500億企業1家,100億企業7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突破100家。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目標表
三、主攻方向
以工業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堅持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加強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夯實工業基礎能力,切實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著力促進工業跨越式轉型發展,加快構建“441”現代工業體系,培育若干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奠定重要基石。
(一)做強做深4大主導產業
1.新材料產業
(1)發展思路
加快傳統材料技術創新,聚焦發展金屬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不斷提高新材料在材料產業中的比重,推動黃石原材料產業基地向新材料產業基地轉型。
到“十四五”末,全市鋼鐵行業冶煉及加工能力達到1200萬噸以上,其中,特鋼、管材、棒材、板材、線材產能占80%以上,產值規模達到600億元以上,打造全國最具競爭力的特鋼基地;全市銅冶煉規模達到100萬噸,銅帶、銅箔、銅桿、銅線、銅排等銅加工能力達到75萬噸以上,鋁型材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以上,產值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將黃石打造成為中國銅基新材料基地;全市水泥熟料規模達到1500萬噸,機制砂石規模達到1.5億噸以上,納米碳酸鈣、新型牆體材料、新型摩擦材料、綠色環境修復材料、綠色高性能新材料等新型材料規模占比進一步提高,產值規模達到200億元,建成中國綠色建材基地。
(2)主攻方向
高合金高強度鋼材料。依託大冶特鋼、寶鋼等龍頭企業,面向特種裝備、重大工程等領域,大力發展高標準軸承鋼、齒輪鋼、高端模具鋼等製造用鋼,突破發展高溫合金鋼、高鐵車軸鋼、航空航天超高強度鋼、核電高溫合金和熱軋薄規格超高強鋼板等高端特殊鋼,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特殊鋼棒材、管材、板材和高合金特種鋼材。延伸發展高端裝備和鋼鐵新材料方向,積極研發輕軌、礦用型鋼、大噸位工程機械用超高強度鋼和高性能船舶用鋼,突破新型航空航天及發動機、飛彈等關鍵核心材料技術。大力發展服務型鋼鐵產業體系,推進企業由製造商向服務商轉變,探索基於網際網路個性化定製等製造新業態,構建基於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製造和產業組織的智慧型製造體系,試點基於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套用的遠程診斷管理、智慧型監測、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新模式。
高合金高純度銅材料。搶抓“新基建”機遇,以大冶有色、華中銅業為龍頭,打造中國銅基新材料基地。面向5G、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加快銅深加工產業園建設,重點布局5G通訊領域用高精鍵合銅絲、高純銅靶材等5G銅基新材料,積極發展高端電子元器件精密接外掛程式製造用高端銅合金帶材,引進發展高精度壓延銅箔和電子磷銅球等高端PCB銅基新材料生產企業,加快推進新一代大規模積體電路高密度引線框架材料產業化發展。面向特高壓等輸變電領域,重點發展高壓和超高壓電纜、高精電磁線、導電銅排、變壓器、漆包線等產品。面向城際高速鐵路與城際軌道交通,大力發展高鐵電機電磁線、變壓器繞組電磁線及特種電機導體材料。
高合金高性能鋁材料。以宏泰鋁業、福星鋁業、華力科技等企業為依託,進一步鞏固鋁型材領域基礎優勢,重點發展建築、家居家具等領域的高性能綠色鋁材料和高端工業鋁型材,延伸發展滿足輕量化汽車領域車身、底盤懸掛、輪轂等關鍵零部件製造。
探索發展滿足航空航天要求,具備高強度、良好韌性、優抗應力性能和抗剝落腐蝕性能的鋁-鋅-鎂-銅系超硬鋁合金材料。前瞻布局高性能鋁鎂合金先進結構材料。
無機非金屬新材料。以華新水泥為龍頭,推動傳統建材加快向功能性材料方向升級,加快發展納米活性碳酸鈣等功能性無機材料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水泥等新型綠色建築材料,探索研發智慧型型建造裝配材料。依託馮家山高品質矽灰石資源,重點發展超純矽材料,探索發展晶片級矽晶材料。以賽特摩擦、賽福摩擦等企業為依託,大力發展汽車、飛機領域用樹脂基、碳基、陶瓷基等高端摩擦材料。順應建築材料綠色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築製品、機制砂石等新型建築材料。
前沿新材料。重點突破石墨烯分散技術、表面修飾技術和石墨烯功能材料的產業化套用技術,大力推動石墨烯材料在電池、電子元器件及催化劑載體、感測器、功能器件等領域的套用。加快布局新能源材料、新型電子信息材料、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2.電子信息產業
(1)發展思路
按照“對接武漢、突出特色、搶占高點、發展終端”的思路,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拓展,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突破與融合發展,推進大冶湖高新區、黃金山開發區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積極布局晶片、PCB、新型顯示、智慧型終端等領域,培育壯大“芯板屏端”產業,打造特色鮮明、實力突出、示範帶動作用顯著的產業集聚區。到“十四五”末,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打造全國電子信息基礎產業基地,建成全國最大PCB產業集聚區。
(2)主攻方向
積體電路。依託晶芯半導體,重點發展晶圓製造和再生,引進發展面向晶片製造、晶圓製造、晶圓再生工藝的共性材料和通用設備,配套發展矽片研磨、清洗等配套環節。面向國內外知名晶片製造廠商,引進一批存儲晶片製造企業和項目。圍繞長江存儲國家存儲器基地、武漢新芯等積體電路項目,加快建設矽晶片、IC載板、封裝基板、數字電源晶片及系統、平板顯示驅動晶片及驅動系統等一批配套項目,著力提升產能規模和技術水平。引進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龍頭企業,著力突破核心材料、配套設備、封裝測試等“卡脖子”技術,大力發展低功耗、低時延的通用型晶片,積極提升產業能級。
PCB。以滬士電子、上達電子、欣益興電子等企業為基礎,完善PCB產業鏈布局,引進發展單面板、雙面板、專用設備等配套環節;重點發展軟板、硬板、軟硬結合板、高密度互聯板、IC封裝基板等中高端產品。完善PCB產業鏈布局,加快PCB產業向PCBA(電子裝聯)延伸,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建成全國最大PCB產業集聚區。
新型顯示。圍繞武漢華星光電、米瑞科電子、信博科技等重大平板顯示項目,重點支持赫得納米、天璣智谷等發展液晶屏減薄鍍膜、Micro LED、Mini LED等新型顯示配套項目,延伸發展觸控螢幕、車載顯示和液晶模組。強化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持續提高OLED柔性顯示技術,密切跟蹤雷射顯示、3D顯示、互動顯示等新興顯示領域,布局發展相關產品。
智慧型終端。瞄準行業中高端產品,引進發展安防、工控、醫療器械、教育電子、信息消費等多領域台式機、手機及智慧型穿戴設備,加快發展健康、醫療、娛樂等領域的智慧型可穿戴設備。圍繞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重點發展網路設備、數據採集設備、安全設備等終端產品。以關鍵雷射材料、雷射器的研發生產為重點,大力發展中高端雷射設備及系統。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電子信息產業情況表
3.智慧型裝備產業
(1)發展思路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裝備製造產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集成發展,突破系統集成設計製造,強化關鍵零部件支撐,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智慧型輸送裝備、數控工具機、智慧型模具等領域。到“十四五”末,全市智慧型裝備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500億元,打造全國知名智慧型裝備產業聚集區。
(2)主攻方向
工業機器人。充分發揮黃石市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研究院作用,以機器人本體研發製造為重點,大力發展六軸以上關節機器人、全向多舉裝配式移動機器人、智慧型數控焊接夾具及焊接機器人、柔性多功能機器手、包裝機器人等製造業常用工業機器人。
推進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的套用,加強機器人產品在焊接、打磨、塗裝、搬運、裝配、檢測、拆解等專業領域的規模化集成套用,積極設計開發新型機器人自動化工作站,延伸發展工廠無人化解決方案,打造“無人工廠”“黑燈工廠”。強化行業領軍企業和先進技術引進,探索突破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機器人控制系統、高效精密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設計製造關鍵技術。
智慧型輸送裝備。依託黃石市智慧型物流輸送裝備及工業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技術優勢,以及三豐智慧型、天華智慧型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重點發展柔性化、可感知的智慧型輸送設備、系統集成及總包服務。繼續做大做強自行小車輸送系統(EMS)、智慧型搬運小車輸送系統(AGV、RGV)等優勢產品,開發非接觸式移動供電系統、智慧型懸掛輸送系統、自動化輥道輸送系統、升降輸送設備等智慧型輸送成套設備。推動智慧型輸送裝備向家電、物流等領域拓展,延伸發展高層立體貨架、高速穿梭板、智慧型托盤堆垛機、轉彎堆垛機等智慧型倉儲及分揀設備,及升降橫移類、軌道堆垛類等智慧型停車設備。積極開發融合ERP、MES、PDM等於一體的系統集成套用軟體,提高系統集成和總承包水平。
高檔數控工具機及成套裝備。以三環鍛壓為龍頭,推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融合套用,加快研發數控系統、高速伺服電動機,大力發展中高檔數控系統與主軸、絲槓、導軌等主要功能部件,提升現有大型折彎機、管線生產設備、精沖機等優勢數控工具機產品生產水平,重點發展數控金屬成型與特種冶金成套裝備,布局發展多軸聯動複合加工中心、成套柔性生產線等高檔數控工具機及加工中心產品。以華新水泥為龍頭,重點發展新型乾法水泥生產成套生產裝備、自動化包裝設備等,開發新型原料預均化技術、低環境負荷原料利用技術、新型助磨劑生產技術、懸浮預熱與預分解技術。
智慧型模具。以鴻達、宏佳、三利模具等企業為基礎,提升異型材、鋁合金、塑膠擠出模具等基礎模具的發展水平,持續鞏固擠出模具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提升區域模具產品品牌影響力。依託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推動現有模具產品向高精密、智慧型化、新型化突破,加強3D列印等新技術在高端模具製造中的套用,重點發展汽車覆蓋件模具、汽車配套模夾一體化產品及注塑、衝壓、精密鍛造、IT模具等大型、精密、複雜、長壽命的高端模具,推進模具產品向電子信息、汽車、家電、儀器儀表等領域延伸。依託特色產業園區,推動模具材料、模具製造、模具裝備、終端消費品產業協調發展。
智慧型測控裝備。推動智慧型儀器儀表生產企業與電子信息企業深化合作,提升發展NB-IOT物聯網水錶、智慧型電錶等消費類產品,引進發展雷射干涉儀、無損探傷檢測設備、超音波探測儀、質量檢測分析儀器等檢驗檢測類設備。圍繞生命健康、環境保護、海洋探測、航空航天等行業領域,大力發展生命檢測儀器,大氣、水質、土壤等生態環境智慧型檢測分析儀器,氣象儀、測繪儀,以及航空飛行儀表、導航儀表、發動機轉速表等航空電子儀器設備。
增材製造裝備。立足新材料產業發展基礎與優勢,加快研發高品質鈦合金、鎳基高溫合金、不鏽鋼等金屬材料和光敏樹脂、高性能陶瓷、碳纖維增強尼龍複合材料等非金屬材料。面向電子信息、智慧型模具等領域需求,強化與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產學研合作,招引一批行業領先的增材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研究大型複雜鑄造熔模工藝,研發高精度3D掃瞄器、工業級3D列印裝備等產品。
航空航天裝備。主動對接武漢國家航空產業基地、湖北省國際物流核心樞紐,推動航空航天零部件製造、飛機改裝和維修等相關領域發展。積極引進火箭發動機、雷達系統、無人駕駛飛機等重點項目,探索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創業孵化的新模式。
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搶抓臨港產業發展機遇,瞄準公務執法救援船舶、生態環保船舶、豪華郵輪等細分領域,圍繞船舶動力、機械、電子系統,積極發展船舶裝備製造。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智慧型裝備產業情況表
4.生命健康產業
(1)發展思路
圍繞“健康中國2030”戰略部署,強化龍頭企業引培,重點發展現代中藥、保健酒、健康食品、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領域,構建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相融通、食品與藥品相結合、產品與服務一體化發展格局。到“十四五”末,全市生命健康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500億元,爭創全國生命健康產業基地。
(2)主攻方向
現代中藥。依託勁牌公司中藥數位化提取技術,以中藥配方顆粒和中成藥為重點,提升發展劑量精準、藥效穩定的配方顆粒,重點發展針對重大疾病、慢性病的中成藥膠囊、超微粉顆粒等產品。探索發展“芳香+”中醫藥領域,圍繞芳香養生、芳香芳療用品,重點發展功能性複方精油、香囊、敷劑等外用類產品,延伸發展芳香中藥等內服類產品。加大中藥產品研發力度,重點發展中藥新製劑、中藥配方顆粒等。
保健酒。鞏固以勁酒為核心的保健酒領域優勢地位,重點發展健康白酒;推進醬酒釀造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布局發展醬香型原酒,布局發展高端白酒;探索“文創+”概念,以酒為媒,以文學、科技、藝術、舞美、光影電等元素為鏈,面向不同消費人群、不同消費場景,搭建連線傳統白酒文化和現代時尚潮流的藝術IP,打造酒業品牌IP。
健康食品。以青島啤酒、華潤啤酒為依託,大力開發無(低)糖啤酒、保健啤酒等中高檔啤酒產品。提升“珍珠果米酒”發展規模,加快發展綠色食品添加劑、著色劑,大力發展茶飲料、蔬果汁及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和穀物飲料,打造具有資源優勢的功能性飲料產品;延伸發展苦蕎、枸杞等養生保健飲品。積極布局下一代功能性保健食品,重點圍繞嬰幼兒和老年消費者需求,支持發展具備抗衰老、免疫增強功能的保健食品。
生物醫藥。依託遠大醫藥、福爾泰醫藥等龍頭企業,鞏固發展注射用羥喜樹鹼、牛磺酸、奧拉西坦注射液等藥物,積極布局針對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罕見病的吸入製劑和注射劑等仿製藥,探索發展化學創新藥。鞏固發展紅黴素、利福平等抗生素類產品,支持生物製藥技術攻關,重點發展套用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抑制的單克隆抗體仿製藥,探索發展新型生物疫苗、個性化靶向用藥、幹細胞製劑、新型生物檢測試劑等新產品。
醫療器械。重點發展功能性復健床、婦產科相關醫療耗材等基礎醫療器械產品,加大對先進地區相關領軍企業的招引力度,面向家用和專用健康監控、慢病康復、篩查預防等領域,延伸發展具備個體體徵採集、傳輸、分析能力的高靈敏度無接觸測量設備、心電儀器等檢測設備。順應醫療器械高效輕便化趨勢,積極布局攜帶型核酸、蛋白類POCT體外診斷設備,探索發展手術機器人、超音波成像、磁共振成像等領域高端醫療設備,積極發展智慧型可穿戴健康設備等醫療保健器械、數位化高端醫療設備。
智慧醫療。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方向,完善一體化“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全力打造鄂東區域醫療中心,強化對醫療大數據的管理與套用。建立黃石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黃石醫療雲),搭建黃石健康醫療大數據平台,形成我市健康醫療數據資源中心,推進健康醫療數據的有序共享。大力培育遠程醫療設備、醫療信息服務等新模式,推進醫療大數據、遠程健康監測場景建設。加快開發健康諮詢、就醫導醫服務等“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惠民服務平台,推進發展智慧藥房等新業態與新場景,延伸發展以健康體檢為基礎的智慧健康管理。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生命健康產業情況表
(二)做大做優4大特色產業
1.工業網際網路產業
(1)發展思路
以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大會永久會址和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為契機,以推進制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主線,圍繞工業網際網路功能體系構建,引進知名龍頭企業,完善網路、感測與控制裝備、軟體、平台、安全等產業布局,打造特色產業園區,加快技術創新與推廣套用,推動發展智慧型化生產、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位化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逐步形成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的良性生態體系。到“十四五”末,全市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電子信息、智慧型裝備等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成為全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創新發展先行區,全省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示範區。
(2)主攻方向
人工智慧。圍繞武漢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科大訊飛等前沿研發項目,重點發展人工智慧軟硬體及智慧型終端產品製造。融合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向相關產業融合滲透為導向,打造數位化智慧型製造產業鏈。積極建設一流的人工智慧開發創新平台,在智慧型核心算法、作業系統等核心關鍵領域謀劃一批技術攻關項目。
工業感測與控制。聚焦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製造、智慧型終端、消費電子等重點套用領域,引進高端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光學感測器、汽車壓力感測器、工業慣性感測器及中高端工控設備產品,推動微型感測器、仿生感測器、智慧型化感測器等研發與產業化。
工業軟體。引進培育工業網際網路軟體設計服務企業,重點開發面向產品研發設計的仿真軟體。加快面向生產過程管控和資源管理最佳化的組態軟體、工業APP軟體、MES系統、ERP軟體、PLM等管控一體化軟體的研發和二次開發。面向重點行業,加快安全可靠防護體系開發,重點發展安全可靠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
平台。加快5G、軟體定義網路等技術在工業網際網路中的套用研究,突破物聯網通信網路、終端設備、套用平台等關鍵技術,加快發展晶片設計、電子標籤製造、讀寫器具生產與系統集成。
建設面向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為行業企業提供基礎設施、能力交易、套用軟體等綜合服務。
網路安全。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加大安全投入,健全數據流動管理機制,提升安全防護能力。探索“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新模式,構建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安全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體系,形成示範效應。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網路監管平台,提升數據服務能力。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和安全生產的融合套用,深化數位化管理、網路化協同、智慧型化管控套用。創建“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試點,在重點行業企業開展安全可靠產品、行業解決方案的試點示範和行業套用,加強套用推廣,提升重點行業安全水平。
充分利用第三方安全服務機構在風險預警、運行維護、診斷評估、標準認證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服務。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工業網際網路產業情況表
2.節能環保產業
(1)發展思路
順應“雙碳”時代發展趨勢與要求,強化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協同聯動效應,以節能環保重大項目為依託,加強整合重組和引進培育,重點發展高效節能裝備、先進環保裝備,提升發展固廢處置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打造節能環保特色產業集群。到“十四五”末,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100億元,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和黃石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2)主攻方向
高效節能裝備。依託東貝集團等龍頭企業,鞏固製冷壓縮機產品優勢,支持研發高效節能電機、智慧型變頻電機等電機設備,重點發展低碳、高效、節能、節材的新型變頻製冷壓縮機、線性壓縮機,延伸發展空調壓縮機。加快發展智慧型化高效節能工業窯爐、高效熱交換機、車船用散熱器、船舶LNG燃氣系統等產品,延伸發展航空航天微通道換熱器。
先進環保裝備。加快打造國家節能環保產業園。重點圍繞工業煙氣排放治理裝備,突破高效除塵、脫硫脫硝、煙氣消白等治理技術,重點發展集成多功能的成套煙氣處理裝備,鼓勵發展大氣污染智慧型監測儀器儀表。支持引進具備水處理、土壤修復相關技術資質的企業,延伸發展生態修復服務,大力發展礦山修復、土壤修復、地下水修復用材料設備和工程服務。
固廢處置和資源循環利用。依託光大環保、大江環科等龍頭企業,推進非金屬礦產和金屬礦產循環利用。針對共伴生礦產資源、尾礦、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赤泥、建築廢棄物等固廢領域,研發固廢回收利用成套設備,推廣套用尾礦生產建築材料生產設備,建築垃圾、道路瀝青處理及利用設備。依託鵬富礦業等骨幹企業,支持開發廢鋼、廢銅破碎料提純、制塊、超大超厚型廢料加工解體技術設備,發展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研發稀貴金屬再生和深加工關鍵技術,開發金、銀、鉑、鈀、銠、銦、鈷、鎳等稀貴金屬的高效回收、精細分離和提純等清潔生產技術工藝。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情況表
3.新能源汽車產業
(1)發展思路
緊扣汽車綠色化、輕量化、智慧型化、網聯化發展趨勢,強化產業鏈精準招商,重點發展新能源整車、汽車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領域。到“十四五”末,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100億元,基本形成汽車與智慧型技術相互融合、整車與零部件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2)主攻方向
新能源整車。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方向,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加快引進長城汽車、比亞迪、小鵬汽車、吉利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重點發展續航里程長、可靠性高的純電動車。把握汽車消費變化趨勢,優先發展中高端乘用車,培育發展物流、公交、市政環衛、旅遊觀光等新能源專用車。積極參與汽車、電子信息、網際網路跨產業協同創新發展,前瞻布局智慧型網聯汽車。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鞏固輪轂、離合器、輪胎等零部件產業優勢,重點發展輕材質、高強度的輪轂產品,提升發展抗高壓、耐磨損的商用車輪胎,加速發展動力、制動、車軸等系統總成及電動空調、電動轉向系統、電動制動系統等新能源汽車專用零部件,培育發展鋁製、碳纖維輕量化車身、底盤。緊跟新能源汽車市場擴張趨勢,積極布局新能源充電樁產品製造。
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伸發展磷酸鐵鋰電池、高鎳三元電池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長壽命動力電池材料及單體,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PACK總成,探索發展石墨烯材料電池。引進發展逆變器、傳動裝置等電驅系統部件,延伸發展高功效永磁同步電機。突破整車智慧型能量管理控制、輕量化、低摩阻等共性節能技術,探索發展安全節能、高控制精度、高動態回響速率的電控系統。
智慧型網聯汽車。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重點開展感測器、車載作業系統、車載智慧型網關、數據協同處理等關鍵技術攻關。提升智慧型網聯汽車滲透率,提升駕駛輔助系統、信息互動系統裝配率,推進車用無線通信網路與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路規模部署,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示範套用。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新能源汽車產業情況表
4.現代服裝產業
(1)發展思路
緊抓服裝產業深度調整機遇,著力提升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大力發展高檔服裝、時尚服飾、智慧型服裝等領域。到“十四五”末,全市現代服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100億元,產業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得到廣泛套用,努力打造中部地區現代服裝生產基地。
(2)主攻方向
高檔服裝。推進提升美爾雅、浙聯等鞋服企業自有品牌建設,加快與新技術、新材料、文化、創意等融合,發展智慧型、健康、綠色、個性化等中高端產品,培育全國乃至國際知名品牌。積極引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服裝企業,提升發展高檔禮服、西服套裝、品質襯衫等產品,加快推動高檔服裝出口。
時尚服飾。依託美爾雅、美島、順富紡織等企業優勢,緊隨國際前沿流行趨勢,重點發展系列牛仔服裝、禮服、時裝、職業裝等產品。提升品牌國際化運營能力,引進國外先進設計理念,打造具有黃石文化特色的網路潮牌,發展時尚休閒、時尚牛仔、時尚運動等系列產品。
智慧型服裝。加大納米、碳纖維等新型材料在紡織服裝領域的套用,提升發展可穿戴技術,探索發展具備人體生理指標探測、智慧型設備集成等功能的新概念智慧型服裝。
功能性產品。引進具備紡粘、熔噴、水刺及其複合非織造工藝技術的相關企業,重點發展手術衣、隔離服、防護服、一次性床單、口罩、手套等醫用鞋服。完善產業配套,謀劃建築用膜結構材料、汽車用紡織品、防火阻燃面料等安全防護用紡織品。
個性化定製。提升美爾雅、美島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引進網際網路服裝企業,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在服裝設計、生產領域的套用,探索“網際網路+上門量體+工業4.0”製衣模式,採用服務型製造、定製化生產模式和“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等新型行銷模式,加速培育個性化定製服裝新模式。
黃石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現代服裝產業情況表
(三)做專做實生產性服務業
1.發展思路
堅持補短板、調結構,最佳化製造業產業生態,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現代物流、金融服務、諮詢服務、人力資源、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協同化、高端化發展,構建生產性服務業全產業鏈體系。到“十四五”末,全市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深度融合。
2.主攻方向
研發設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資源,面向市場提供專業化的研發服務。以產業技術研發平台為基礎,培育引進一批專業化、開放性的技術研發服務機構,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引進知名設計公司和團隊,建設工業設計平台,重點發展外觀、產品、品牌設計,培育“設計+行銷”“設計+文化”等綜合服務。創新發展眾創、眾包及用戶參與等設計新模式,提高協同設計、快速設計能力。引導發展技術研發、設計評估和成果交易等新業態。推進科學儀器共享平台建設,加強科技資源開放服務,引導各類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向社會開放服務。
檢驗檢測。加強計量測試、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建設一批面向製造業的國家級、省級公共質檢中心和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重點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基礎檢驗服務。加快發展市場化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引進培育一批專業化、信息化檢驗檢測服務機構,重點發展分析測試、檢驗認證、計量溯源等高端檢測服務,培育發展線上檢測等新業態。
現代物流。大力發展黃石新港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打造大宗商品、工業產成品交易和集散基地,構建以新港(物流)工業園區為核心的水、公、鐵、空綜合交通物流樞紐,重點發展現代港口物流。以鄂州花湖機場建設為契機,圍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城市建設,打造航空運輸、跨境電商、空運集散等空港服務企業集聚區,布局臨空物流產業,打造“進口為主、出口為輔”的國際空港物流節點基地。加快構建鐵、水、公、空多式聯運通道,重點發展針對製造業採購、生產、倉儲、分銷、配送環節的物流服務,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冷鏈物流、跨境物流等專業化物流。
加快物流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推進智慧物流發展。
金融服務。大力發展股權投資,重點引進培育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戰略投資、私募基金等專業機構。加快建立融資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激勵機制,開展科技金融、產業金融等服務。大力推進融資租賃,推廣大型製造設備、施工設備、運輸設施、生產線等融資租賃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利用股票、基金、債券等各類資本市場,積極推進企業上市。推進大數據風控、“區塊鏈+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等金融科技套用創新。
諮詢服務。引進培育一批綜合型諮詢服務機構,大力發展戰略規劃、行銷策劃、市場調查、管理諮詢等諮詢服務,積極發展資產評估、會計、審計、稅務、勘察設計、工程諮詢等專業諮詢服務,探索發展從諮詢設計到集成套用的系統解決方案和信息安全服務。鼓勵諮詢機構積極套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創新服務模式,開展網路化、集成化的科技諮詢和知識服務。
人力資源。圍繞製造業企業對研發人員、專業技工等人力資源的共性需求,引進和培育專業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重點發展派遣、培訓、招聘、測評等人力資源常規服務,探索發展獵頭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諮詢、人力資源戰略諮詢等人力資源高端服務。
電子商務。依託中國(黃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集中發展黃石港空港園區、黃石新港水港園區、下陸跨境電商產業園、大冶農村電子商務示範區等一批電子商務集聚區。重點發展跨境電商零售直購、直郵、集貨和保稅備貨等業務,探索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新模式,從跨境通關、數據統計、產業轉型升級、國際品牌推廣、海外商標註冊、產品推廣行銷等多方面提供跨境電商一站式解決方案,延伸發展跨境電商定向孵化。建設綜合性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垂直領域電子商務平台、供應鏈電子商務平台、電商支付平台等功能平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建設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農村電商培訓體系,鼓勵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與傳統農產品批發、零售企業對接,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
數據服務。依託智慧黃石雲計算大數據中心(鄂東雲),發揮黃石市大數據信息發展有限公司、湖北省鄂東雲計算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湖北東楚通科技有限公司等軟體企業支撐能力,加快發展大數據與雲計算相關數據服務。提升數據挖掘分析能力,重點發展數據採集、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服務,推進商業需求預測、精準行銷等。加強大數據在能源消耗、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農業、交通、健康醫療、城市治理等領域及產業運行監測中的套用。
四、重點任務
(一)質量再造,提升黃石工業品質
1.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大力推進質量強市戰略,圍繞重點行業需求,加速計量、檢驗檢測技術突破,強化計量、標準和關鍵檢驗檢測技術一體化建設,構建測量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探索建立質量分級制度,推進公總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建立質量信息資料庫,開發線上監測、過程控制、質量追溯等質量管理工具,構建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基礎的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提高工業產品性能穩定性及質量一致性。強化供應鏈質量管理,建立完善第二方質量審核制度,對重要供應商的質量、技術、工藝、設備和人員等進行指導和監督。推進質量文化建設,鼓勵企業設立首席質量官,弘揚質量為先經營理念,提高全員質量意識。組織企業參加質量管理線上培訓,積極申報省級“工業質量標桿”和全國“質量標桿”。
2.加強標準體系建設。開展標準領航質量提升工作,加快重點領域質量安全標準、綠色設計與生產標準制定,推動標準實施。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主導、國際接軌”的原則,以實施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畫為契機,增強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鼓勵新材料等具有技術優勢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領域企事業單位,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強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支持企業設立標準化研究中心,加強對重點產品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跟蹤、比對、評估和轉化,提升企業執行標準水平。發揮標準對行業質量提升的支撐與引領作用,提高上下游產業標準的協同性和配套性,推動建立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標準群。持續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推動企業實現標準創製與技術創新、產業化的協調發展,運用先進標準引領產品、服務質量提升。
3.擦亮“黃石製造”品牌。積極開展“名品、名牌、名企、名園”建設,推動省級和國家級知名品牌示範區創建,加快打造百億級名品名企。按照“打響品牌、擦亮招牌、做成名牌”,積極培育一批新興品牌,鞏固提升一批優勢品牌,激活振興一批老字號名牌。提升品牌價值水平,引導中小製造企業向龍頭企業靠攏,同類產品向品牌產品集中,探索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示範。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專業化服務體系,制定宣貫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標準,完善品牌培育成熟度評價機制,推動企業建立以質量為內涵的品牌發展戰略,招引或培育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創意中心、廣告服務機構。加強品牌宣傳,持續開展“十大黃石製造”“十大黃石品牌”等評選活動,謀劃開展博覽會、設計大賽等重大品牌活動,弘揚工匠精神樹立黃石品質美譽。
(二)能力再造,夯實黃石工業基礎
1.推進“數字黃石”建設。加快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IPv6、雲計算等新一代網路技術套用,分區域逐步推進完善5G基站布局,在重點產業園區、工業企業開展5G網路示範套用,升級完善智慧黃石雲計算大數據中心(鄂東雲),提升大數據中心存算能力,構建災備服務體系。推進“兩平台、一朵雲”建設,通過產業觸網、企業上雲和平台輻射,打造“黃石工業大腦”。搭建工業大數據平台,分產業、分區域梳理企業、研發機構、服務機構等相關數據及分布情況,繪製重點產業的產業鏈圖譜和產業地圖。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鼓勵勁牌公司、華新水泥、東貝等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重點行業雲提供商,搭建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雲)平台,提升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服務效能,推進行業內創新資源共享、生產資源最佳化配置、供應鏈高效協同和融通發展。持續落實“萬企上雲用數賦智行動”,開展企業區域網路改造,推動企業網路向IP化、扁平化、柔性化方向發展,加快設備聯網上雲、數據集成上雲。
2.搭建高能級創新平台。高水平建設科技城、科創中心、教育城,著力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科創中心。加強武鄂黃黃鹹協同創新,深度融入武漢城市圈科技同興戰略,爭取武漢高水平創新平台在黃石建立分支機構或中試、產業化基地。圍繞新材料、節能環保等主攻方向,加快創建湖北省製造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持續推進“四個十”科創工程,加快重點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規上製造業企業研發平台全覆蓋,重點建設黃石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台,扶持龍頭企業和在黃高校爭創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支持現有創新平台提檔升級,鼓勵湖北智慧型輸送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創新平台積極申報國家級。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領域,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建設一批機制體制靈活、市場適應能力強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武漢等地創新資源,新建或引進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諮詢、成果轉化等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探索飛地創新模式,高質量建設運營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推進上海、深圳等離岸科創中心落地。
3.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系統梳理黃石市製造業在關鍵技術、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工藝裝備等方面的“卡脖子”環節和突出短板,建立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組織實施“一攬子”攻關專項。加強共性技術供給,促進重大成果轉化,推動重點產業下游領域創新提升。推進以標誌性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先進基礎工藝突破為方向的提升改造,促進整機(系統)與基礎技術互動發展,提高整機(系統)、基礎配套的自主化率。健全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支持企業加入區域性、全國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院所以訂單式、項目制等方式參與企業技術攻關。
支持企業、高校院所聯合承擔科技重大專項,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4.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繼續實施“五個一批”技改行動,分行業、分類別引導企業科學篩選改造模式,在電子信息、汽車等行業推行離散型改造,在新材料、食品等行業推行流程型改造,在裝備、服裝等行業推行網路協同改造,開展智慧型化改造試點示範。創新工業生產模式,培育壯大大規模柔性生產、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服務、雲製造、共享製造、眾包眾創等新生產模式。每年遴選一批以關鍵製造環節智慧型化為核心的智慧型車間(工廠)標桿,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各類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引導全市智慧型製造水平全面提升。培育和引進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升級解決方案供應商,制定並滾動修訂供應商名錄。探索發放“數智券”,通過政府補助形式,鼓勵本地企業購買工業軟體、智慧型工廠建設方案等數位化智慧型化相關解決方案。
5.推動“雙碳”戰略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圍繞“雙碳”目標實現,鼓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支持引導傳統產業節能和減排技術改造,著力培育綠色產業集群。積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強化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加快開發一批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的綠色產品,打造一批用地集約化、生產清潔化、能源低碳化、廢物資源化的綠色工廠,培育一批綠色產業集群,建設一批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條生態化的綠色園區。推進循環型工業體系建設,最佳化能源、水資源等綜合利用。加快對鋼鐵、有色金屬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業企業實施節能和減碳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套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進行綠色化改造。大力促進工業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面向新材料等領域強化礦山治理,推進尾礦和廢石綜合循環利用。支持電子信息、智慧型裝備等重點領域企業建設分散式能源和智慧型微電網,提高生產過程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進工業用能低碳化。引導企業套用長流程工藝系統改造、餘熱余壓高效回收、信息化節能等適用技術,實施能效提升技術改造工程。探索發展高端再製造、智慧型再製造、在役再製造等再製造產業。探索綠色治理新模式,充分運用環境、水文、氣象等大數據,構建智慧型化監測系統,開展污染源監控、環境質量監測、工業節能監察。
6.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創新型龍頭骨幹企業建立開放式產業創新互動平台,推進大中小企業之間多維度、多觸點的創新能力共享、創新成果轉化和品牌協同。鼓勵大企業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加速大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生產能力、市場能力的有效對接,推動資源能力的跨行業、跨區域融合互補。推進大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協同發展,支持龍頭骨幹企業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賦能平台,鼓勵中小企業利用平台驅動數位化轉型,形成“以大帶小”的協同推進模式,提高大中小企業互動創新和協同製造能力。支持大企業聚焦細分領域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為內外部創客提供研發平台、供應鏈資源對接、檢驗檢測、創業投資、創業導師等專業孵化條件和服務。
(三)鏈條再造,做強黃石工業集群
1.推進武漢城市圈產業協同。共建武漢城市圈城市聯動機制,設立產業同鏈聯席會議制度,組建跨區域產業生態圈建設聯盟,推動產業要素最佳化配置和高效流動。深化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探索第二總部、共建園區、飛地經濟、聯合招商等合作模式,積極承接武漢先進制造業轉移,構建“研發在武漢、製造在黃石”“頭部在武漢、鏈條在黃石”“融資在武漢、投資在黃石”“主鏈在武漢、配套在黃石”的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
2.構建區域產業共同體。探索構建區域產業共同體,以共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為抓手,積極對接武鄂黃產業布局,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集群。主動配套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對接武漢華星光、京東方等重點項目,加快布局實施產業鏈配套項目,融入國家級“芯”產業集群,聯合武漢、鄂州、黃岡共同打造臨空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智慧型裝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臨空屬性產業。推動大冶特鋼、華新水泥、東貝機電等優勢企業與武漢、鄂州等地合作,推進產業鏈延伸。融入武漢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汽車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系統等產業,推進與武漢、黃岡、鹹寧共建紡織服裝產業帶,以“美爾雅”“美島”為龍頭,打造中部地區現代服裝生產基地。加強與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對接,推進與黃岡大健康產業合作,加快黃石生命健康產業發展。
3.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塊狀經濟,推動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產業集聚發展,加強區域內創新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統籌,加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強化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推動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鼓勵黃石大冶湖高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生命健康產業基地。最佳化市內工業園區布局,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優”的特色產業基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引導優勢企業兼併重組,打造新材料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4.全面增強產業鏈韌性。推行產業培育“鏈長制”,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名鏈長+一個牽頭部門+若干配合部門和責任縣(市)區”的工作模式,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智慧型裝備等12條產業鏈,大力“建鏈、固鏈、補鏈、穩鏈、強鏈、延鏈”,推進技術進“鏈”、企業進“群”、產業進“園”。以優勢行業技術改造全覆蓋為抓手推動“強鏈”,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套用,鞏固提升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傳統支柱產業鏈。緊抓產業轉移機遇,大力實施產業鏈招商,積極承接長三角、珠三角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新材料、裝備製造產業轉移,打造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湖北橋頭堡。圍繞重點產業引進一批有較強產業控制力和帶動作用的“鏈主”企業,謀劃建設若干鏈條完整、層次較高、競爭力強的骨幹產業鏈,加快“補鏈”“延鏈”。強化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建鏈”,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平台化轉型,通過製造眾包、供應鏈合作、資源共享等方式,為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嵌入服務,構建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集中、配套企業協作的“雁陣式”產業集群。建立產業鏈外遷風險預警和應對機制,加強重點產業鏈安全風險評估,進一步“穩鏈”“固鏈”。
5.構建適應雙循環的供應鏈生態。依託骨幹企業構建工業物聯網服務生態,推廣工業企業套用精益供應鏈等管理技術,打造產品全生命周期雲管理能力,完善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售後服務的全鏈條供應鏈協同體系。推進“四港”聯動,最佳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培育若干具有區域影響力的供應鏈合作平台,形成一批具有研發、採購、生產加工、物流配送、行銷等流程的供應鏈功能集聚區。積極融入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深度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主動配套武漢“光芯屏端網”等產業,實現供應鏈產業鏈協作發展。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搶抓供應鏈重塑、傳統產業轉移機遇,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等沿海地區產能合作,重點聚焦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深化國際開放合作,鼓勵企業“走出去”,把在國內市場所形成的技術、服務、品牌和渠道優勢向境外延伸,推動國內供應鏈向全球供應鏈轉變。
(四)生態再造,營造黃石工業環境
1.夯實工業服務支撐。著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供給能力,圍繞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科技諮詢等方面,新建或引進一批專業化服務機構,構建全產業鏈區域服務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建設一批面向先進制造業的生產服務支撐平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高校院所將研發中心、設計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等平台向社會開放,探索建立以市場化盈利機制提供專業化服務。強化多式聯運物流支撐,發揮沿江、臨空多重優勢,加快推動航空港、鐵路港、公路港、水運港“四港”無縫銜接,建立全過程物流服務聯盟,打造聯通國際國內的物流樞紐,構建全球123快貨物流經濟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
2.加強智力資源引育。深入實施“新黃石人”計畫、“東楚英才計畫”,創新平台聚才、市場引才、柔性引才工作機制。支持企業依託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引進和培育一批核心技術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產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跟蹤培育一批優秀創新創業戰略團隊。深化“黃石職教”模式,全面推行“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的企業新型學徒制,採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升市場化人才服務能力,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產業園等,提高人力資源供給質量和數量。
3.強化金融資本支撐。積極對接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設立黃石工業發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推動新材料等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電子信息、智慧型裝備、生命健康等產業快速發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探索實施投貸聯動、債貸結合、選擇權貸款等組合式金融服務,圍繞產業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融資,推動物流金融創新,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力度。積極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按照“上市一批、改制一批、簽約一批、準備一批”的策略,加強企業上市輔導和培育,鼓勵企業利用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資本市場融資。
4.推進套用場景建設。主動對接企業需求,圍繞城市級場景、產業級場景、企業級場景三個層面,梳理設計場景項目機會清單,制定一批場景解決方案。搭建全市統一的套用場景發布和對接平台,每年公開發布場景需求清單。鼓勵央企、平台型企業牽頭組織一批具有較大量級和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套用場景,通過眾包、分包等形式帶動中小企業參與。謀劃建設一批生產套用示範平台和新技術試驗場景,面向全市創新突破的新技術、新工藝,開展試點示範套用,加速探索培育產業基礎生態環境。打造新興產業套用場景,支持開展5G+、AI+、工業網際網路+、數字工廠、遠程醫療等套用場景創新和試驗示範。加強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套用的宣貫、篩選,完善首台套技術裝備推廣套用保險補助,降低企業產業化風險。
5.最佳化全域營商環境。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圍繞破解審批辦證難、融資貸款難、產業創新難、降低成本難等問題,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全面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推進業務流程再造和系統重構。深化“先建後驗”改革,實現項目“全程監管、建好即用”。推進“證照分離”“多證合一”“一業一證(照)”等改革,逐步實現“一照通行”。構建新型監管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
健全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機制。持續開展“雙千”活動,強化市縣兩級專班力量,健全政企溝通機制,完善企業服務長效機制,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五)規模再造,壯大黃石工業主體
1.引進培育高成長企業。制定高成長企業遴選標準,重點挖掘一批專業領域新、主營業務突出、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深入實施“科技領航計畫”,大力培育一批“獨角獸”“哪吒”“瞪羚”等高成長企業。積極開展企業跟蹤服務,組織高成長企業專項培訓,搭建企業交流平台,支持企業跨越式發展。聯合第三方智庫機構,跟蹤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地高成長企業的發展動態,按照“一企一策”原則,著力引進一批重點產業相關高成長企業落戶黃石。
2.壯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圍繞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堅持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以最佳化環境和精準服務為保障,分層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分類促進企業做專、做精、做大、做強。面向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加強對企業產權保護、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市場開拓、品牌建設、融資增信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積極培育一批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產品質量優、經濟效益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助力一批成長為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支持迪峰換熱器、奧萊斯輪胎等產品市場評價好、技術含量高的企業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形成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加強對“專精特新”培育企業的指導、跟蹤和服務,對進入湖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的企業予以政策支持,擇優推薦申報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3.支持領軍企業做大做強。根據企業規模、發展潛力和行業地位,實施“一企一策”,為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政策、人才和資金支持。面向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支持骨幹企業通過併購、重組、參股控股等方式,提升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力。加大對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智慧型改造、工藝創新、產學研合作等創新活動的支持力度,著力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示範帶動力強、國際國內影響力大、具有行業話語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推動領軍企業國際化發展,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契機,鼓勵有實力企業以海外直接投資、跨國併購等多種方式“走出去”,著力培育具有國際資源整合能力、國際化經營能力的跨國企業集團。
4.重點培育一批上市企業。積極搶抓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和湖北企業上市、新三板掛牌綠色通道政策機遇,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建立市、縣兩級上市後備企業資源庫,按照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上市掛牌標準,集中篩選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較強、盈利水平較好、具有發展潛力的重點企業。強化後備企業上市服務,積極推薦優質後備企業資源進入省上市金種子、銀種子、科創板後備企業庫,進行全程跟蹤培育輔導,定期組織券商等中介機構上門對接。
5.實施企業規模倍增計畫。開展“小升規”企業精準培育專項行動,加強對現有年主營業務收入1000-2000萬元且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的企業運行情況動態監測,加快建立黃石市“小升規”重點工業企業培育庫,形成政府、社會資本、企業多方聯動的“小升規”企業培育體系。構建“小升規”企業培育體系,強化政府、企業多方聯動,建立“新升規”企業直通車制度,將“新升規”3年內的企業作為產業服務和人才培育的重點支持對象,給予優先提供融資授信額度、使用公共服務平台等政策支持。實施“規升巨”行動,依照增長潛力大、市場認可度高、研發能力強等制定遴選標準,選擇一批高成長規上工業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加大全市資金、技術、政策、人才等各類產業資源要素傾斜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保障。成立高規格工業高質量發展工作
領導小組,統籌決策全市工業發展重點工作。建立健全跨層級、跨部門、集中高效的協調工作機制,有效協調、推進、落實分解“十四五”期間工業發展任務,逐項明確牽頭單位,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具體責任,有效推進各項任務落實。組建由產業、投資、科技等各類專家共同組成的決策委員會,在重大戰略規劃與改革政策制定、產業轉型升級、投資結構調整等方面提供決策諮詢。
(二)最佳化政策支持環境。加強政策集成套用,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於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等相關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工業政策體系,聚焦打造先進制造之城,圍繞產業鏈協同發展、智慧型化改造、共性技術攻關、企業成長進規、品牌創建、平台建設等方面,出台專項支持政策。建立政策“執行-監督-反饋”機制,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定期跟蹤與評估,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三)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加強土地集約利用,創新土地供給和使用方式,建立用地預警和退出機制。優先保障優質工業技術改造項目和重大產業項目用地,探索建立工業用地供應服務平台,建立工業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共享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設立工業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拓寬工業企業融資渠道,在資金籌措環節開闢綠色通道,給予重點支持和優先安排。
(四)強化考核評估機制。完善工業評價機制和考核辦法,將工業高質量相關指標列入全市績效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各區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工業發展工作年度述職機制,加強考核督辦,促進各項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建立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動態調整機制,做好規劃實施中期和期末評估等工作,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調整。跟蹤考核重大項目,加強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方面的考核監督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