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暖流

黃海暖流

在東海東北部,濟州島以南,有一支沿西北方向進入南黃海的流動,海洋學上統稱黃海暖流。沿太平洋西部“第一島鏈”北上的日本暖流(黑潮)的一個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海暖流
  • 地區:東海東北部,濟州島以南
  • 屬性:暖流
  • 屬於:日本暖流
路徑,特徵分析,黃海暖流季節變化,黃海暖流年際變化,黃海暖流殘留水年際變化,氣候影響,

路徑

黃海暖流是沿太平洋西部“第一島鏈”北上的日本暖流(黑潮)的一個分支。
黃海暖流沿著朝鮮半島西岸向北流動,在西朝鮮灣沿岸由於遼東半島的作用轉向西行,繞過遼東半島南部進入渤海灣,沿老鐵山水道北側進入渤海,沿著渤海灣沿岸轉一圈後再通過渤海海峽南側流出,在煙臺附近由於接受了很多的來至於大陸的淡水而發生性質上的轉變,成為黃海沿岸流,繞過山東半島東部沿半島南部向南流動,構成了渤海和黃海的海水循環。

特徵分析

從水團結構分析,也稱之為南黃海高鹽水或南黃海暖流水、黃海暖流水。 黃海暖流水是渤、黃、東海唯一的外海水源,具有高溫高鹽和低溶解氧含量特徵,其消長變化對渤、黃、東海的海洋環流,包括水團、流系和渦旋等的分布及其變異具有重要影響。

黃海暖流季節變化

秋季黃海南部近底層已出現較為穩定的北向余流,表明黃海暖流在秋季已經開始出現。黃海水溫分布亦顯示出暖水舌的雛形,也是黃海暖流開始出現的佐證;冬季黃海暖流發展成熟,勢力達到最強,不僅在近底層表現為一支穩定的北向流,在表層及次表層北向流亦是主要流態;春季黃海暖流仍然存在,從溫度和鹽度分布圖上仍能看到高鹽暖水舌的存在,但舌軸已明顯東移,且流速也已經變弱,流向由冬季的偏西北向轉為北向;夏季錨系站的余流均呈現東南向,表現為黃海冷水團的環流結構,此時黃海暖流已經消失。

黃海暖流年際變化

黃海暖流的強弱存在4~7a的年際變化周期,並與冬季經向風具有較好的回響關係;黃海暖流多年平均的流軸在123°E左右,其流軸的擺動存在一個3~6a的變化周期,而且其流軸的擺動明顯受冬季緯向風的影響;冬季風強,黃海暖流亦強,且流軸西移。

黃海暖流殘留水年際變化

夏季黃海暖流雖然已經消失,但黃海暖流殘留水仍然存在於冷水團的核心區內。通過對黃海暖流殘留水做EOF分析,結果表明:夏季黃海暖流殘留水存在一個4~7a的年際變化;其核心位置在123.5°E左右,比冬季黃海暖流流軸明顯東偏(冬季大約在123°E)。

氣候影響

由於黃海暖流具有相對高溫、冬強夏弱的特點,這在冬季對於山東半島的冷流降雪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對馬暖流分入黃海的一支海流。由於溫度高於流過海域的溫度,因此得名。它由濟州島西南面進入黃海,大致沿著黃海深槽向北流動。在黃海南部流速較低,平均流速只有5厘米/s,最大也不超過10,在北上途中,黃海暖流不斷分支:在35°N附近首先向西分出一支,流向中國青島外海,與南下的黃海沿岸流匯合南下;暖流至成山角附近又向東分出一支,匯入西朝鮮沿岸流中。因此,海流勢力大為減弱。又由於受沿岸和當地氣候條件影響,海流逐漸變性,使原有的高溫、高鹽特徵不斷消失。當海流進入黃海北部時,方向轉向西,經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水道進入渤海中部。在渤海中部海流再次分為南北兩支:北支沿遼東灣西海岸北上,深入遼東灣內;南支流向黃河三角洲外緣,會和黃河沖淡水沿山東半島南下。黃海暖流與黃海沿岸流有互補效應,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風應力。因此,冬強而夏弱。(引自:中國海洋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