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左河水的詩作)

黃河(左河水的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河,是一首描寫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母親河”之黃河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28字,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了黃河從青藏高原雷動風行,猶如飛龍天降,並以磅礴的氣勢,一路狂濤,濁浪排空,縱橫萬里的宏偉氣魄而奔騰到海的形象;反映了黃河興雲致雨,滋潤大地,哺育億萬中華兒女的偉大貢獻。作品藉此表征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氣吞山河的偉大氣概,團結奮進,一往無前,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和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

此作最先發表於《詩潮》,修改後與《長城》《長江》《泰山》同時又發表在《中國詩詞月刊》2014年第11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黃河
  • 外文名稱:Yellow River
  • 作品別名:黃河奔海
  • 創作年代:2007年春
  • 作品出處:《中國詩詞月刊》2014年第11期
  • 文學體裁:詩詞(七言絕句)
  • 作者:左河水
  • 創作地點:江西南昌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與過程,作品解讀,藝術賞析,

作品原文

黃 河
黃河瀑布黃河瀑布
左河水
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瀾幾縱橫。
鋸壁吞沙剖大地,興雲致雨嘯蒼穹。

作品注釋

1、雪原:即積雪的高原或原野。這裡指冰雪厚積的青藏高原。它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省西北部部分地區,東北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區、新疆南部以及甘肅省部分地區。詩中具體指黃河發源地的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瑪曲等地。
2、雷動:指青藏高原在冰消雪化之時,水流急湍奔涌,瀑布飛瀉之聲響如春雷,給人以山搖地動之感。
3、下天龍:指青藏高原冰消雪化形成的水從高處一級一級地飛瀉而下,猶如一條起伏彎曲從高天而降的銀色天龍一般。
4、狂瀾:讀音kuánglán,指巨大的波浪。如《西遊記》:八戒見了道;“果是狂瀾,無舟可渡。”
5、幾縱橫:幾,在此有兩層意思,一是字面的意思:表示從二到九的不確定數目,如幾次,幾多等;二是對黃河的形象表達和展示。因為黃河從青藏高原山東流入大海的過程中,呈一個大的“幾”字形態。
縱橫,詞意指“豎”和“橫”互相交錯,賓士無阻。此處主要指黃河從蘭州縱向到內蒙古臨河一帶,再橫向到內蒙古的與山西省的西北邊境,最後又縱向南下至三門峽附近,再偏北向東奔向渤海,呈現一個大的“幾”字形態。
 6、鋸壁:鋸,指用鋸子切割;壁,指直立的山崖,如懸崖峭~。此處指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東奔,遇山開路,猶如一把巨鋸,鋸開高山鐵壁,氣勢磅礴,不可阻擋。
7、吞沙:吞,指不嚼或不細嚼而咽入:吞吐,吞咽,吞噬。沙,指黃河兩岸的泥沙。此處指黃河經過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衝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89%來自中游地區,其中90%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次高含沙量洪水。使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在其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境內“吐沙”造陸3萬畝左右,人們稱該處為中國唯一能“生長土地”的地方。
8、興雲致雨:該詞的原意:興雲,指布下雲彩。致雨:使下雨。神話傳說,神龍有布雲作雨的能力。借喻聲勢雄壯,不同凡響。出處:《後漢書·孝明帝紀》:“郡界有名山大川能興雲致雨者,長吏各潔齋禱請,冀蒙嘉澍。”
此處是表述一個自然現象的科學概念。詩意為黃河激流因浪濤翻滾及太陽蒸化所形成的霧氣在高空凝結成雲後,降下雨露,滋潤神州大地。
9、嘯:主要指自然界發出的聲音:北風呼嘯,海嘯。或指人和動物拉長聲叫:虎嘯。猿嘯。呼嘯。仰天長嘯。也可表達飛機或子彈掠過時發出的聲音。如:飛機尖嘯著衝上藍天。炮彈呼嘯而過。此處寫黃河飛瀉奔涌時的聲響。
10、蒼穹:簡單地說指蒼天,天空。蒼,指深青色,深綠色。如:蒼翠,蒼松,蒼天。穹,指 隆起:穹隆,天空:穹蒼(天空。亦稱“蒼穹”)。例:1】唐 李白《門有車馬客行》:“大運且如此,蒼穹寧匪仁。”2】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 涇河龍逃歸碧落, 錢塘龍趕上蒼穹。”

創作背景與過程

2007年6月,江西有一位省直單位的機關黨委書記因要組織黨員幹部參加“七一”合唱比賽而一籌莫展,於是找到老同學左河水幫忙指導和指揮。詩人選定的曲目首先就是黃河大合唱里的《保衛黃河》,雖然正式比賽時他不便上場,但通過多次的排練,使黃河大合唱這部影響深遠的國家史詩對他帶來了更加深刻的思想藝術感染。比賽結束後,合唱歌曲通過二部輪唱時所表達的那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民族抗戰力量及其不斷發展壯大和勇往直前的氣勢,時常在詩人兼作曲家左河水的心中迴響;同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親臨黃河豐水季節時所目睹的情形也不斷在腦海中湧現。激動的情緒使詩人提起筆來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黃河奔海》:
“幾環咆哮卷沙騰,一路狂濤氣勢宏。裂岸穿峽驚大地,帶雲吐霧嘯蒼穹。”
2012年,詩人在整理手稿時突然發現自己還寫過一首這樣的詩,於是,將該作品上傳了自己的部落格,並與其他新作一同寄往了《詩潮》雜誌,但未料《黃河奔海》發表後陸續有一些報紙及網站的相關文章引用,如新華網《黃河起源》引文,人民網《山西省永和縣委書書記加天山:學習黃河》引句。
這時詩人感覺到,黃河,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影響力無可估量,幾千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詩篇描寫它,讚美它,有多少畫作和音樂作品表現它,歌頌它,連自己一時興起完成的小作品也得到了厚愛,實在感動不已。他覺得要認真對待黃河詩詞的創作,力求不留下遺憾,決定對《黃河奔海》再推敲一下。他思考一番後認為應該描寫出一個完整的黃河形象,通過在格律詩要求的範圍內進行文字的濃縮,使黃河的形象伸展到它的發源地。最後,詩題改為《黃河》,內容不限於“奔海”的單一個方面;詩的前面兩句改為“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同時,為了表達黃河對中華民族哺育,又將最後一句改為“興雲致雨嘯蒼穹”。定稿後,便隨同《泰山》《長城》《長江》三首表達神州大地特殊形象的七絕詩發表在《中國詩詞月刊》2014年11期。

作品解讀

第一句,“雪原雷動下天龍”。表達了黃河發源為冰雪厚積的青藏高原,即一個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主要區域分布在中國境內的西藏四川省西部以及雲南、青海、新疆及甘肅省的部分地區。它從青藏高原飛瀉而下,猶如雷動山崩,驚天動地,恰似天龍降大地,氣勢非凡。
第二句,“一路狂濤幾縱橫”。指黃河從青藏高原的源頭瀉入青海四川並繼續匯集各支流,順著地形地勢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狂濤,一路東奔不息。先從蘭州縱向到內蒙古臨河一帶,再橫向到內蒙古的與山西省的西北邊境,最後又縱向南下至三門峽附近,再偏北向東奔,呈現一個大的“幾”字形態的縱橫之勢,從山東流入渤海。
黃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的上游黃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的上游
第三句,“鋸壁吞沙剖大地”。黃河奔至黃土高原,猶如一把巨鋸開山鋸路,勢不可擋,將一些高山險阻被鋸為兩段,形成懸崖峭壁;特別是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在大強度的水勢衝擊之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吞沒挾帶大量泥沙(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 ,形成了移沙造地,驚天動地之力, 在其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境內“吐沙”造陸3萬畝左右,人們稱該處為中國唯一能“生長土地”的地方。
第四句,“興雲致雨嘯蒼穹”。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在詩的最後一句呼應第一句,再次把黃河描寫為一條長龍的形象:一路興雲致雨,氣勢磅礴地東奔。二是,黃河不僅因攜帶泥沙而帶來危害,同時,黃河還能藉助太陽蒸化所形成與凝結的雲霧,降下雨露,滋潤我國北方的大地。三是,以“嘯蒼穹”來形容黃河奔涌時聲勢浩大,瀉聲如雷,給人以驚天動地之感。

藝術賞析

這首以七言絕句格律創作的《黃河》詩,篇幅雖短,卻格調雄渾,內涵深妙,氣勢磅礴,境界宏大。開頭寫雪原雷動,黃河空天而降,氣勢十分壯觀。全詩意境宏偉,筆調朗暢,熱情奔放,使人讀來激昂、慷慨、豪放,動人魂魄,不失於宏健之作。
上聯兩句,以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黃河從青藏高原雷鳴風行,飛瀉而下,猶如一條巨龍從天而降,並以磅礴的氣勢,一路狂濤,表現出縱橫萬里的宏偉氣魄。後面兩句,則表達了黃河鋸山開路,特別是它經過黃土高原時濁浪排空,瀉岸裂壩,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挾帶泥沙,一方面可能對中游地區的土地帶來損傷,另一方面給大地帶來雨露的滋潤。全詩短短四句,就全面地將黃河的從發源地出發,一路排山倒海,興雲致雨,氣勢非凡地東奔入海的驚心動魄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
作品以“雪原雷動”四字開頭,一開始就有聲有色地表現巨龍天降,使黃河一出來就展示了一個氣勢非凡的驚心動魄形象。尤其是詩中的一個“幾”字用得非常精妙,不僅表達了黃河的整體之“形”,在神州大地呈“幾”字形飛瀉萬里,也表達了黃河幾曲迴環的“具象”,一路東進的龍蛇之“狀”。後面兩句以“裂岸吞沙”和“興雲致雨”八個字,表現了黃河最基本的特性及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力,雖然用字不多,但可讓讀者心知肚明。
整個作品如高屋建瓴,並一以貫之,仿佛黃河是從剛剛打開的高天閘門中奪路而出,一瀉千里。這也足以感覺到這是詞人從肺腑中傾瀉而出的感情激流,更是中華民族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及其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和不畏艱險的可貴精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