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醫師)

黃梅,女,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中醫副主任醫師 大學本科學歷,重慶市中醫學會會員。對內科各種疾病的診治及急、危、重症的搶救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診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炎症、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統疾病。在省市國家級醫學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梅
  • 國籍:中國
  • 臨床職稱:中醫醫師 
  • 學歷: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學位
  • 教學職稱:副主任
  • 執業地點: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
女,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中醫副主任醫師 大學本科學歷,重慶市中醫學會會員。對內科各種疾病的診治及急、危、重症的搶救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診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炎症、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系統疾病。在省市國家級醫學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黃梅
黃梅,1957-1968年在北京上學。1968年底從北京到山西省雁北地區“插隊”。1973至1989年間先後在山西大學外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外國文學系和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英語系學習,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論作(含專著、論文)有:
“英美文學研究三十年”(與錢滿素,王義國合寫),《外國文學研究集刊》第3集(1981),432-466頁;
“韋斯克及其代表作”,《外國戲劇》,1982年2期。
“怪誕--現代美國南方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外國文學集刊》第5集(1982)。
“當代英國戲劇概況”,《外國戲劇》, 1983年3期。
“弗蘭納里. 奧康納--南方的預言家”,《美國當代小說家論》(錢滿素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女人和小說》(浙江文藝,1991),文集。
《班恩的[奧魯諾克]:時空定位和身份錯位》,《外國文學評論》1995年2期。
《現代主義浪潮下:英國小說研究 1914-1950》(社科,1995,);編輯並撰寫序言《回顧現代英國小說》、《瑞斯的小說和"黑色"語言》和《坍縮的世界, 鎖閉的樊籠》。
《不肯進取》(遼寧教育,1996),文集。
《“下海”,浮沉和悔罪——漫話笛福漂流記》,《讀書》1996年2期。
《金錢世界中的諷刺家》,《讀書》96年9期。
《從比琳達的虛榮消費說開去》,《讀書》》97年4期。
《看“作者萊辛” target=_blank title=網上書城檢索>她和國王——從<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看“作者萊辛”》;《中的“後現代”話題 target=_blank title=網上書城檢索><小世界>中的“後現代”話題》,《現代主義之後》(陸建德編,社科,1997)。
《詹森博士的妻子》,《萬象》2000年5期。
《社交“明星”詹森》,《萬象》2000年8期。
《推敲“自我”:小說在十八世紀的英國》(三聯即出)。
主要翻譯作品主要有:
瑪麗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和反動派》(遼寧教育,1998,與陸建德合譯),《自己的一間屋:英國女作家作品選》(1995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編選並參與翻譯),《吳爾夫作品精選》(山東文藝,2001,編選並參與翻譯)。 另譯福克納短篇、納·戈迪默短篇、薇拉·凱瑟短篇及散文、約翰. 高爾斯華綏的劇本和短篇、考德威爾論著章節。
代表作簡介:
1、ransformingthe Cinderella Dream (Rutgers UP, 1990)(《灰姑娘夢的演變》):以在美國做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是第一部系統研究灰姑娘主題在英國小說中的形成和發展的英文專著。
灰姑娘敘事模式在18、19世紀英國小說中很常用,尤其得到女性作家和讀者的喜愛,至今在西方文化中仍很風行(如在暢銷浪漫小說中)。該書引言部分從法國Perault對民間故事的改寫和理查遜的小說《帕梅拉》入手,經細緻的文本分析,指出這類灰姑娘故事的內在矛盾:它們一方面通過人物形象及其典型話語強調基督教的忍從、“無我”的精神,另一方面又通過情節發展肯定個人慾望;表面上主張並“獎賞”父權社會中的女德——順從,同時卻宣揚女性的個人尊嚴和自我實現。引言還試圖進一步揭示該敘事模式的矛盾性和對話性與資本主義的支柱思想——即個人主義——的內在矛盾的關係。
正文四章分別討論了四位女作家的小說:弗·伯尼的《伊芙琳娜》、夏·史密斯的《艾米琳》、奧斯丁的《曼斯菲爾德莊園》和夏·勃朗特的《維萊特》。著重分析了這些女作家對理查遜模式既愛又恨,既繼承發揮又抵制修正的複雜態度。到《維萊特》,灰姑娘模式的“美滿婚姻”結局已經被打破。
該書分析方法以傳統細讀為基礎並吸取了當代批評思想,如女性主義批評、巴赫金與巴爾特的思想和觀點等。全書分析深入,對所討論的作品有獨到見解,並能將“灰姑娘夢”置入更其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考察。
2、《瑞斯的小說和"黑色"語言》:該論文比較系統地介紹、分析、評價了英國女作家吉恩·瑞斯(1890—1979)的全部長篇小說——包括寫於1920-30年代的《夜航》、《四重奏》等四部作品和完成於1960年代的《茫茫藻海》。論文從瑞斯對女性經驗的專注入手,比較深入地闡發了傳達這種女性經驗的語言的特徵,強調指出該“女性語言”的複合性質和內在的矛盾性。由此,論文進一步論及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剝削壓迫的中下層/下層婦女的思想情感與主導社會的統治階級男性以及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複雜的關係。生動豐富的舉證、層層深入的分析和有一定個性特色的行文說明論文作者對第一手資料非常熟悉,對西方當代批評思潮(如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等)有相當的了解但又能立足自己的親身閱讀體驗進行獨立思考。
全文的重心是有關瑞斯的晚期傑作《茫茫藻海》(1966)的討論。該小說的女主人公取自遐邇聞名的英國19世紀經典作品《簡·愛》中的一個人物。論文在這一部分里就此“血緣”關係考察了《簡·愛》這一“前文本”(作為文學傳統的代表)對瑞斯作品的啟發和限制以及後者對前者的詰問與修正。另一方面,文章還著重探究了生長在美洲殖民地的白人女主人公和黑人的語言文化(即標題中的“黑色語言”)的關係,指出:引入黑人文化母題是瑞斯小說主題的突破和提升。
吉恩·瑞斯是二十世紀的優秀英語作家。她出生在西印度群島的英屬殖民地,成年後回英國定居並曾長期在法國等地生活,深受歐洲現代主義文化影響,在小說寫作中取得了獨到的藝術成就。1970年代以降,瑞斯的殖民地背景和她對女性經驗的考察受到了西方文學評論、研究界的高度重視,成為備受關注的作家。本文是國內第一篇全面研究瑞斯作品的著述,填補了現代英語文學研究的一個空白。論文受到當代女性主義批評等的啟發,論述有一定的深度。
3、《推敲“自我”:小說在十八世紀的英國》:
十八世紀是中國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是西方“現代化進程中最關鍵的一個世紀”,是英國中產階級為主導的新立憲政體鞏固、商業社會定型和工業革命發端的世紀。歷史的對比發人深思。近年來,十八世紀英國研究引起了中國的文、史、哲學者的興趣和關注。這是一個積極的進展。遺憾的是,有關的討論在相當大程度上忽略了親身經歷那個時代的英國人所痛切感受的諸多思想的和精神的危機與困惑。有鑒於此,本項目力圖在比較全面地介紹並評議十八世紀英國小說的同時,把小說在彼時彼地的“興起”與“現代社會”的出現聯繫起來考察,特別注重探究小說作品的意識形態功用即它與社會轉型引發的社會思想危機和道德危機的關係。因為,對於處在轉變時期的中國來說,十八世紀的英國在很多方面(以文學手段進行的思想建設是其中之一)都可以成為的一個富有啟發意義的參照。
本書的主要論點是:十八世紀英國小說是第一個遭遇“現代”生存的民族對這種新世道(即馬克思所說的現代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感受和反思,是“早期現代社會的一種文化工具,被用來在敘述形式和內容的層面上同時應對思想和社會的危機”(當代美國學者米·麥基恩語)。全書以簡短的“緒論”開篇,以概述性“余語”收束。正文共分十二章,分別論述1689至1788百年間的一些重要的英國小說。第1章“班恩和復辟時代的遺產”簡明介紹王政復辟時代的(分別以風格喜劇和班揚作品為代表)兩種對立的文學傳統,並在分析班恩的小說的過程中討論了新讀者群的出現以及職業女作家在歷史舞台上的亮相。對於全書來說,這一章的作用恰如班恩的寫作之於十八世紀英國小說主體,是一個序篇和一個鋪墊。第2章以《魯濱孫》和《羅克薩娜》為例比較深入地剖析了在笛福小說中的原始積累時期新型個人主義創業“英雄”形象及其內含的思想困惑。第3章力圖通過對《格列佛遊記》的評述揭示斯威夫特對當時的英國社會以及笛福式主人公的全面的反詰、諷刺和批判。第4章討論了理查遜的暢銷小說《帕梅拉》以及它所引起的爭論和模仿。其主要觀點是:這部小說的意識形態重要性在於它所倡導的帕梅拉式新型淑女以及她們的情感主義美德乃是對笛福和斯威夫特提出的尖銳問題的一個試探性的應答和解決方案。第5、6章以兩章篇幅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理查遜的巨著《克拉麗莎》。在這部小說里理查遜超越了“帕梅拉答案”,把對“現代個人”的考察推進到空前的深度。第7章試圖從菲爾丁的《湯姆·瓊斯傳》和《阿米麗亞》兩部作品的鮮明反差和各自在風格、敘事方法及內容上的自相矛盾之處入手梳理、分析他與理查遜的異與同。第8、9、10、11章分別討論詹森博士、斯特恩、斯摩萊特的幾部代表作品以及華爾浦爾開哥特小說先河的《奧特朗托堡》,並從不同角度說明這些作品就其思想主旨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笛福-斯威夫特問題”以及“帕梅拉答案”的變調或再思考。第12章“伊芙琳娜和她的姐妹們”專門討論了女性小說家的作品。
從笛福、斯威夫特到伯尼,十八世紀的英國虛構文學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描述和評論是全面的——從城鄉面貌到婦女服飾,從司法制度到婚姻習俗,從階級矛盾到國民教育到消費行為,從信仰和靈魂歸宿到小說寫作本身,簡直是無所不包。不過,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學體材,小說最善於處理的是個體人生經驗以及與之相關的思考,最為關注並深入討論的是有關人性、欲望和追求的問題。羅克薩娜所代表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社會惡戰(即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狀態”)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生活中引發了強烈的質疑和空前的討論。如果說笛福的魯濱孫、茉兒·弗蘭德斯和羅克薩娜表達了新興個人主義的一個帶有問號的“正題”,斯威夫特的《遊記》是一個悲觀的“反題”,那么集情感主義美德之大成的帕梅拉就是一個嘗試性的“合題”。帕梅拉的折衷的道德改良方案或“合題”起源於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沙夫茨伯里派觀點,即認為個體追求自身幸福的努力應與他人的福利協調,強調人性中固有的善良、慷慨和同情心。經艾狄生、斯蒂爾,理查遜、菲爾丁、哥爾德斯密斯、斯特恩、伯尼等人一路生髮“修正”,逐漸匯聚成十八世紀最重要的思想運動即“情感主義”運動。《克拉麗莎》、《瓊斯傳》、《阿米麗亞》等作品鋪張地想像並深入地考問,把人性放到各式各樣的社會情境和人生轉折中察看,圍繞著欲望和追求主題一次又一次進行思想“反芻”。在英國,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文學對話貫穿了整個十八世紀。
情感主義“時髦”所宣揚並協助確立的新紳士淑女理想不僅涉及有關個人行為的倫理原則和行為規範,也在調節階級的和性別的政治經濟關係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對這類表達階級意識和性別意識的話語的討論相應也頻頻出現在本書對文本的分析和解讀中,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貫穿全書的經線和緯線。這不是因為作者事先選定了階級分析或性別研究的理論路徑,而是因為在本書所討論的小說作品中,對人性、情感和追求等問題的探究和表達無不和人物的具體階級身份及性別身份糾纏在一起。比如,在《帕梅拉》中,女性不僅是理想美德的代表,也是地位比較低下的社會階層的代表,因而有西方評論家說:“新型現代個人首先是個女人”。當然,作者在認真閱讀小說原作的基礎上也廣泛借鑑國內外研究成果,注意文化批評、新歷史主義、讀者反應批評、性別研究等等理論思路在有關學術領域裡造成的新的發展和動向,並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發。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比較全面、深入地討論十八世紀英國小說的專著。作者儘管關注與大社會歷史背景相關的思想問題,但是也仍十分重視文本細讀和作為讀者的個人審美體驗,注重對作品的品味和欣賞,沒有忽略作品的藝術表達和藝術手段。在對小說的具體分析中能注意每個作家的不同處理和不同態度,抓住某些有說明力的細節——例如魯濱孫和他的財產的分離、帕梅拉言行中的矛盾等等——細緻分析。全書基本做到了把思想問題和具體作品中的特定表達結合起來進行闡述,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