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

《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或《八十一難》,古代中醫學理論著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八十一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知識為主,並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一難講脈學,二十二至二十九難講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講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講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講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講針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帝八十一難經
  • 簡稱:難經,八十一難
  • 類別:醫書
  • 成書年代:漢朝
  • 內容形式:問答解釋疑難
作品簡介,書目提要,成書年代,主要內容,意義,

作品簡介

該書內容簡要,辨析精微,尤其對脈學有詳細而精當的闡釋。診法以“獨取寸口”為主,對經絡學說和臟腑中命門、三焦的論述,則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闡揚和發展。總而言之,《難經》一書在中醫理論和診斷學上頗有貢獻。 為幫助讀者對《難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本書將從九個方面對《難經》一書進行概述。具體的校勘注釋,正文中各難均分為提要、原文、校勘、注釋、語譯、按語六部分,並加以詳細論述。

書目提要

《黃帝八十一難經》,或稱《八十一難》,或稱《八十一問》。其成書年代,約在《內經》之後,《傷寒論》之前。《難經》的作者,自唐以後的歷代注家多認為是秦越人。現今通行的《難經》,是經過唐代楊玄操“條貫編次”後而流傳至今。 《難經》共提出八十一個問題分別進行討論,全書共為八十一難。元代吳澄又根據其所述內容,而將八十一難分為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六篇,故現行諸本均為六篇、八十一難。 《難經》的理論主要在於伸演《內經》的旨趣,其中包括了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諸方面的內容,尤其對於脈學、命門、原氣等,均有創造性的發明,對於奇經八脈和腧穴有較為詳備的論述。在學術上可與《內經》並重,故後世有“內難”之稱。 主要版本有王翰林集注黃帝八十一難經本、新刊范句解八十一難經元刊本、難經本義明萬曆十八年藍印本、明刻醫要集覽叢書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和古本難經闡註上海科技出版社校印本、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和難經校注199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等。今據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整理。

成書年代

難經》舊題秦越人撰,該書不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未提及,劉向劉歆父子及李柱國校醫書時也不曾記載,直到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時才在序文中提到《八十一難》,三國時吳太醫令呂廣是最早主譯《難經》的人。因此,研究者多認為:《難經》成書西漢末期至東漢之間。該書也帶有這一時期某些文化印記。《難經》共3卷(一說5卷),是一部以問難形式解釋古醫藥的理論著作:關於《難經》書名的含義。歷代學者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以“難”字作為問難之“難(nan,發音為四聲)”,清·徐靈胎《難經經釋·自序》說:“以靈素之微言奧旨,引端未發者,設為問答之語,俾暢厥義也。”另一種觀點認為,以“難”字作為難易之“難(nan,音同“男”,二聲)”。唐·楊玄操難經注·序》說:“名為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以上兩種理解都有其代表性,從該書體例和文義分析,前一種說法似更符《難經》一書內容之本義。

主要內容

難經》的基本內容包括脈診臟腑陰陽五行、病能、營衛、俞穴針灸、以及三焦命門奇經八脈等理論疑難問題。涉及到人體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證侯、診斷、針灸與治療,以及陰陽五行學說等種種疑難問題的論述,內容十分豐富,在闡發中醫學基本理論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難經》現存本以明經廠刻醫要集覽本與日本武村市兵衛刻宋·王九思《黃帝八十一難》集注本等較早,歷代注釋,發揮者約50家。

意義

難經》不但在理論方面豐富了祖國醫藥學的內容,而且在臨床方面頗多論述,除針灸之外,還提出了傷寒有五的理論,對後世傷寒學說與溫病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難經》對診斷學、針灸學的論述也一直被醫家所遵循,對歷代醫學家理論思維和醫理研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