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故里

黃大仙故里

黃大仙在東南亞一帶華人中有著極大的影響,被譽為僑仙。蘭谿市北隅的黃湓村,是大仙黃初平出生地,可遊覽黃大仙宮、二仙井、故居、牧羊路、利市路等遺蹟,可前往黃大山、道家山、穆澄源等地尋覓仙蹤。主要有雲岩禪隱(雲泉庵)、落松亭、馬龜山、百步梯、神仙腳印、神仙洞、神仙台桌、棋盤石等。

黃湓村,在浙江省蘭谿市區北隅,東對黃大仙山,西倚蘭溪江畔,為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咤石成羊”之神仙——黃初平出生地。村東入口處矗立石牌樓一座,上嵌“黃大仙故里”五個大字,系出於國家政協副主席錢偉長之手筆。村中田畦平整,古屋錯落,古風猶存,百業興旺。尚留有牧羊路、利市路、黃大仙故居、二仙井等遺蹟。 黃湓村1990年獲蘭谿市明星文明村、金華市文明村、七五時期金華市計畫生育先進集體等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大仙故里
  • 美譽:僑仙
  • 地點:蘭谿市
  • 交通:專線巴士直達
黃湓村,地理位置,歷史尋蹤,生活狀況,社會事業,旅遊經濟,名勝古蹟,黃大仙故居,二仙井,大仙菜由來,

黃湓村

地理位置

黃湓村位於蘭谿市城區北郊,東與新亭、下章、觀音閣為鄰,南界城區及余店,西靠蘭江,北毗後地和徐狀元村,隔堤有通往金華、千島湖等地的鐵路幹線,蘭(溪)浦(江)省道沿村東而過,水路可通金華、衢州、杭州,村北銜接城郊東路。跨越蘭江,坐落在村西北的黃湓公路大橋已立項籌建。
黃大仙故里

歷史尋蹤

黃湓為晉代叱石成羊的黃初平(大仙)的出生地。《神仙傳》有年十五,家使牧羊,失之四十餘年,其兄初起尋索於市中,遇道士求弟遂得,並問羊安在?初平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成羊數萬頭。村名黃湓之黃即取之其姓黃字。湓字取義於滄海桑田,蘭江河道變遷,水沖沙漲,變原漢唐時期的深澤為泥沙淤積成的湓地。民間有五百年前石骨山,五百年後黃湓灘的說法。黃與湓結合,逐漸形成今天的黃湓村名。
黃湓村地勢較低,但有石壘灰砌的黃湓大堤所護。所以五方前來雜居,聚有84姓氏。邵(767人)、葉(116人)、唐(82人)、陳(81人)四姓居多,分別占總人口1767人的43.4%、6.56%、4.64%和4.58%;下有童(71人)、鄭(63人)、胡(44人)、郭(43人)、吳(42人)、王(38人)、方(26人)、張(24人)、林(23人)、徐(23人),20人以下的有姚、黃、李、劉等姓氏,占總人數的40.82%。邵姓,師魯、師鼐兄弟二人於宋淳?間(1241~1253)由遂昌士麻鎮遷來黃湓二仙井旁。葉姓,大有於明隆慶間(1567~1573)自武義遷來,先居城南白酒巷,天啟間(1621~1628)遷來黃湓。唐姓,思賢於宋祥符間(1008~1017)自淳安茶園先遷篁嶼,明初衍分黃湓。陳姓,汝壁於宋寶慶中(1266)由永康遷至城隅,後遂向黃湓、龍背分衍。
黃湓村,明清時屬銅山鄉清江里三十五都一圖,舊有小自然村東宅、西宅、張家園、大份、壙下、姓童、鮑家等。因人口繁衍,村落相連,小自然村今已不可分。

生活狀況

黃湓村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788畝,水塘75畝,農戶558戶。自1949年後,生產力得到解放,村民生活好轉。但80年代改革開放前,沒有工業,種植大路蔬菜,人均收入不到200元。
麻車塘的環境整治麻車塘的環境整治
80年代改革開放給黃湓村帶來生機,村成為城區的主要蔬菜基地。現有蔬菜面積400餘畝,已由過去的一般種植逐漸發展成用塑膠大棚、鋼骨大棚和引進優良品種、改進植保方式等多種形式的科學種菜,使之無害化、早熟化、高檔化。以珍珠、鮮魚、牛蛙為主的養殖業也有發展。至今,全村已有乳劑包裝廠、建築工程隊等11家企業,有就業人員380人,固定資產350萬元。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605.77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80萬元、農業產值125.77萬元,上繳國家稅收15萬元,人均純收入1234元,人均住房40平方米,現有三層樓房42幢、彩電204台、空調機9台、機車16輛、自動電話21門、錄像機10台,洗衣機、電冰櫃普及率達24%。重視計畫生育工作,計畫生育率連續七年達100%。

社會事業

黃湓新村黃湓新村
全村60歲以上的230位老人於1990年起實行養老金髮放制度,每人每月10元;五保戶年發五保款320~460元,養老金120元(春節慰問除外),電、水、醫藥費全部報銷;1991年11月成立老年人協會,養老金由老年人協會發放。對有女無兒戶實行養老保險制度。近年來,全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衛生、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加強。投資30萬元,先後建水泥路4340米,做到家家門前通上水泥路。投資20萬元,全部更新用電設施,確保全全用電。投資15萬元,戶戶用上自來水。建立合作醫療站,村民看病醫藥費由村報銷30%。設建新居家庭無害廁所76個,衛生設施一應俱全;建造公共廁所2座,落實人員專門管理,成立打掃公共通道衛生隊伍,保證村內外的清潔衛生。投資12.5萬元,新建九間二層的國小校舍;實施獎學金制度;在1982年投資5萬元建幼兒班的基礎上,又出資購置新課桌凳、生活器具和活動器具,80年代曾被評為金華市先進幼稚園。投資3萬元建成俱樂部,購置投影電視、彩電、圖書等,《浙江日報》曾在1980年2月5日第四版全版介紹俱樂部情況。投資17萬元,開發雁嶼洲果園和林園500畝。

旅遊經濟

為配合蘭溪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以旅遊業興村的發展戰略,黃湓村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開發旅遊資源。黃湓有蘭谿市重點文
黃大仙故里
物保護單位二仙井。此井重建於明崇禎年間,現保存完好。黃大仙被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尊奉為僑仙。有紀念為
秦檜所害的宋朝趙鼎宰相的上公魯廟,今猶存。宋末元初,唐元璋組織義軍於黃湓灘抗元,殺元軍3000人,元將奚達魯身
死。明清間,黃湓灘是演武場。如今在村莊彼岸的雁嶼洲規劃道路九條,分別命名為環洲東路、環洲西路、環洲中路、迎賓路、果園路、洲中果路、洲中竹路、竹園路和望橋路。村北鮑家黃大仙史料陳列館已在籌建,東宅的二仙井旁,黃初平(大仙)故居已在開發籌建。日前,新加坡僑胞陳志亮為黃大仙的開發和黃大仙史料陳列館的籌建,捐贈二萬美元。

名勝古蹟

黃大仙故居

在黃湓村中,由車門、圍牆、故居、二仙井、二仙井亭等景觀組成,占地230平方米。車門朝北,古樸典雅,結構精巧。門前即為橫貫村中的利市路。圍牆白牆黑瓦,窗上雕有鹿、鶴、鯨等吉祥藻飾。故居坐東朝西,凡三間,木結構,紅柱青瓦,外形若陶屋。有黃大仙傳說圖畫及有關史料陳列其中。二仙井,據《光緒蘭溪縣誌》載,相傳為“晉黃初平兄弟所開鑿,味極甘美”。井欄上刻有“二仙井”三字,為明崇禎癸酉(1631)年重修立。井旁牆壁上嵌有“仙井”石碑,為乾隆年間遺物。二仙井亭,六柱六角,青石結構,高3.6米,亭中立有碑記。整座故居小巧玲瓏,漫步在布有″太極藻飾″的石子路上,領略故居風采,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二仙井

據《光緒蘭溪縣誌》載,相傳為“晉黃初平兄弟所開鑿,味極甘美”。井欄上刻有“二仙井”三字,為明崇禎癸酉年(公元1631年)重修立。井旁牆壁上嵌有“仙井”石碑,為乾隆年間遺物。
車門朝北,古樸典雅,結構精巧。門前即為橫貫村中的利市路。圍牆白牆黑瓦,窗上雕有鹿、鶴、鯨等吉祥藻飾。故居坐東朝西,凡三間,木結構,紅柱青瓦,外形若陶屋。

大仙菜由來

大凡去過浙江蘭溪的人,都會對“大仙菜”留下美好的記憶。
“大仙菜”又名“落湯青”。炒熟後青碧如玉,故俗稱“落湯青”。此菜原生地為黃大仙故里———黃湓村,而食後略帶苦味,傳說是大仙用治病救人後的藥渣作肥料後長大,因此賦予神奇名稱“大仙菜”。
黃大仙故里
“大仙菜”色、味俱佳,食後回味無窮,具有清涼理氣之藥效,又加上美麗的傳說,是蘭溪民間一道食之不厭的佳肴,又是招待親朋好友的地方特色菜。只有大仙故里種植的才是正宗的,移植別地,味道全然不如原產地的,仿佛冥冥之中真的有一股神的力量在顯現,也可以說是神的一種造化。
一方水土養一尊神靈,一尊神靈護佑一方百姓。黃大仙給他故里留下了美味的“大仙菜”,也算是鄉親們的福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