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1926年7月,黃埔軍校教育長方鼎英電請蔣介石在武漢設立分校。1926年10月,北伐軍光復武漢,國民革命的浪潮從珠江流域席捲到長江流域。為迎接革命大發展,滿足政治、軍事人才的需要,蔣委派鄧演達為主任委員負責籌備,同時電請國民黨中央黨部將主校政治科移至武昌。校址定在位於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舊址。確定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新生。1936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武漢分校規模之宏大不亞於黃埔主校,有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餘人,實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 外文名:Huangpu military academy, wuhan
  • 簡稱:黃埔軍校分校
  • 創辦人:方鼎英
  • 創辦時間:1926年7月
創辦之初,中途停校,復校,遺址,

創辦之初

蔣校長委派鄧演達為主任委員負責籌備,同時電請國民黨中央黨部將主校政治科移至武昌。校址定在位於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舊址。確定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新生。
1926年12月初,蔣校長在南昌電令黃埔主校五期政治大隊及炮兵、工兵兩隊學生及教官與器材立即遷往武漢。此時武漢分校已經設立政治講演班,有男女學生1200餘名,等黃埔主校政治大隊到達武漢後,雙方合併訓練。同時,軍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三科。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校門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校門
武漢分校籌備3個月後終於成立了,1927年2月蔣校長委派鄧演達為校長,顧孟余為黨代表,張治中為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學生總隊長,惲代英任政治總教官,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1927年2月12日,舉行了開學大典,宋慶齡、孫科、吳玉章、董必武等出席開學典禮。宋慶齡的祝詞由中共湖北省委婦委書記袁溥之(後為吳晗夫人)“大聲轉述”,言簡而意賅,師生為之動容。
武漢分校規模不亞於黃埔主校,招收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餘人。
招生複試那幾天,武昌寒氣刺骨,可來自全國近萬名青年才俊,把武昌城鬧得熱氣騰騰。蛇山磯頭、奧略樓等到處都有他們指點江山、豪氣沖天的身影。
最後錄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們先稱入伍生,後成為黃埔六期的正式學員。未被錄取的考生,多數進入設在武昌南湖的總司令部學兵團,少數女生被介紹進入設在漢口的婦女運動訓練班。
1927年3月22日,鑒於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遷至武漢,決定將分校正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
1927年3月下旬,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取消軍校校長制。蔣介石隨離職,月底張治中也辭去教育長職務。分校該由以譚曙卿、鄧演達、惲代英三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管理校務。
“四一二”後夏斗寅叛變,由分校學生組成獨立師討伐夏部。1927年6月30日撤消建制恢復正常學習。“七一五”後部分學員被迫離校,一部入葉挺、賀龍部,一部入張發奎部。分校至此結束。
1929年春,盤踞在武昌的桂系軍閥敗走,前第四集團軍隨營軍官學校學生1000餘名出走荊州和沙市,此時蔣介石在武漢不忍莘莘學子流離失所,決定必須加以撫育,儲為國用,乃於同年4月初將武漢分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令錢大鈞為教育長赴任接辦,共教育第七、第八兩期學員,其中第七期順利畢業,第八期於1932年3月併入主校學習。
1927年後武漢分校設於此-兩湖書院舊址1927年後武漢分校設於此-兩湖書院舊址
1929年4月28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正式開辦,5月初將陸續由荊州和沙市回校學生改變為步兵3個大隊,炮兵、工兵各1隊,後奉蔣介石令將第18師及第50師軍官教導團500餘人,併入分校遍為軍官補習班後,改編為步兵第4大隊,共學生1677人。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七期畢業生分發及留校人數分配統計表
部別
兵科
合計
步兵
炮兵
工兵
教導第一師
10
5
4
19
教導第二師
23
6
3
32
教導第三師
196
31
44
271
第一師
91
4
2
97
第二師
94
4
2
100
第三師
94
4
2
100
第九師
80
5
4
89
第十師
62
3
2
67
第十一師
97
5
3
105
第十八師
91
3
3
97
第四十四師
15
2
1
18
第四十五師
27
5
32
第四十七師
27
5
32
第四十八師
32
3
35
第五十師
83
3
3
89
第五十一師
14
1
15
第五十二師
46
46
第五十三師
110
8
9
127
第五十四師
30
2
32
新編第十師
48
3
4
55
新編第十一師
48
3
4
55
新編第二十二師
30
30
獨立第十四旅
19
19
獨立第十五旅
10
10
警衛旅
20
20
武漢北區要塞司令部
40
20
15
75
留校服務者
6
2
2
10
總計
1443
117
117
1677

中途停校

1929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大典。
1930年7月18日開始畢業考試,成績及格者1760名。
1930年7月26日舉行畢業典禮,後畢業生分發到各師見習。
1930年7月下旬第七期學生畢業後,奉蔣介石電令準予續辦第八期入伍生一團,到1931年冬第八期入伍生修業期滿。
1932年春,蔣介石令武漢分校併入南京主校,分校就此結束。

復校

1936年1月復組主校。1937年冬改稱中央軍校第二分校。校址由武昌遷至湖南邵陽。分校主任為李明灝
1937年七七事變後,原中央軍校武漢分校,遷往湖南省武岡,改為中央軍校第二分校。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前後設過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又設過南昌、洛陽分校),其中規模與影響最大的當屬武漢分校。
當年的武昌街頭,經常可見一群頭剪短髮,身著軍裝,腰扎皮帶,打著綁腿的女兵,英姿颯爽地行進。她們是中國第一批軍事院校的女兵。長期封建積習的影響,中國少女一般不拋頭露面,離家上學已少見,入伍當兵和男兵一樣跌爬滾打、刺刀見紅更是開啟社會風氣的創舉。惲代英讚揚她們是“中國婦女解放的先鋒和榜樣”。
汪精衛策動“七一五”反動事變後,武漢形勢驟變。7月18日,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接著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全部移駐南湖營房。從此,武漢軍校便不復存在。但是,在這個熔爐里鍛鍊出來的數千優秀兒女,卻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惲代英和幾百名分配或轉移到葉挺、賀龍部隊的師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參加了南昌起義。陳毅(負責軍校黨務工作)率領的一批師生沒趕上起義,卻在江西臨川趕上了起義隊伍。起義軍在潮汕失敗後,陳毅與朱德率餘部轉戰湘南,接著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二方面軍教導團後轉移到廣東,著名的廣州起義就是以這個團的1300多名武漢軍校師生為主而發動的。起義失敗後,又成為葉鏞徐向前(政治大隊一隊隊長)領導的紅四師第十團,轉移到海陸豐。在這兩次起義的師生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的陳毅、徐向前,大將羅瑞卿許光達,上將陳伯鈞,及程子華劉型等都擔任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女兵危拱之周月華張瑞華(後為聶帥夫人)也在隨後的革命和建設中作出過貢獻。
胡筠、黃杰(後為徐帥夫人)等返鄉的軍校學員,都成了各自家鄉起義活動的領導者;去蘇聯學習的李淑寧、王亦俠等,回國後參加了抗日運動。李淑寧就是後來在東北抗日聯軍任職,在白山黑水高舉抗日大旗的巾幗英雄趙一曼。
政治教官沈雁冰、第六期學員臧克家後來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和著名詩人。
六期學員宋綺雲後成為楊虎城的秘書,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遺址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建在兩湖書院的遺址上。兩湖書院為張之洞1890年創辦,舊址原湖北醫院住院部、今武漢音樂學院、武昌實驗國小一帶。當時兩湖書院是軍校的本部,六期的男生和五期的政治科都住在這裡。五期工兵、炮兵科分駐大東門外華中師大舊址和平湖門外舊騎兵營,女生隊駐在與書院一牆之隔的舊兩湖中學。
書院內原有一個內湖,環境清幽,上世紀80年代還存在,現已被填得面目全非。軍校的建築只剩下位於武昌實驗國小內的幾幢辦公樓,湖北省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曾加以修繕,紅色的木柱、白色的牆壁、白色的檐瓦,有一點古色古香的意味。國小的大門側,立了舊址的標記,但為保證學校的教學秩序,一般不讓外人進入。因此,這樣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遺址,只能被長期冷落。
所幸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牌,使得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遺址尚存。如果在此基礎上,將舊址妥善保護修繕並對外開放,將進一步彰顯和豐富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內涵。
同時筆者還建議,將這裡辦成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紀念館和研究中心,陳列有關歷史文物,開展有關宣傳、教育、紀念活動,這對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