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The MIT Media Lab,簡稱“媒體實驗室”)成立於1980年,是一個致力於科技媒體科學藝術設計融合的跨學科研究室,其使命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媒體實驗室直屬於建築及城市規劃學院下,由MIT第十三任校長Jerome B. Wiesner及MIT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共同創辦。老實驗樓由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新實驗樓由日本著名建築師楨文彥設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 外文名:The MIT Media Lab
  • 簡稱:媒體實驗室
  • 成立時間:1980年
精神理念,研究範圍,創新研究,人本主義,交叉性,獨創性,開放性,智慧財產權,研發合作,合作方式,資詢式合作,課題群合作,公司級合作,研發案例,搜狐淵源,

精神理念

媒體"實驗室"致力於研發最新的計算機科技,當中許多屬於最前沿的科技發明,可說以概念性產品為主。"實驗室"不同於其它計算機公司商業性質的研究院,Nicholas Negroponte和其它教授早有共識,認為"實驗室"將專注於發明而非將科技產品化。因此"實驗室"里的發明很多都"不切實際",如研究仿魚類行為的氦氣飛艇、懸浮於空中的立體影像、會交談的計算機、被程式化的樂高積木……到處都瀰漫著一股創新活力,跳動著數字時代的脈搏,這就是媒體實驗室的精神。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研究範圍

實驗室的研究範圍為傳媒技術、計算機,生物工程,納米和人文科學。現已成立的研究小組有:分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納米感測器,機器人,數位化行為,全息技術、模組化媒體、互動式電影、社會化媒體、數位化藝術、情感計算機、電子出版、認知科學與學習、手勢與故事、有聽覺的計算機、物理與媒體、未來的歌劇、軟體代理、合成角色、可觸摸媒體以及視覺和模型,等。所有這些研究內容都屬於新興交叉學科的範疇,是具有前瞻性的創新研究。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創新研究

創新研究實際上就是探索性研究和獨創性研究的結合。這類研究難度很大,有相當大的風險。在沒有成功把握的情況下,如何決定開展某項研究,並將其長期持續下去? 媒體實驗室二十幾年來的經驗表明,創新研究可以著眼於以下四個方面:

人本主義

研究內容直接針對人的需求,目的在於幫助人類提高生活質量。例如,對帶感測器的樂器、玩具式學習工具、互動式電影等的研究,不再是就技術論技術,而是直接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學習、娛樂等息息相關。在很多實驗室、大公司都在開發巨型計算機,研究怎樣提高性能和加快速度的同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卻在研究如何開發廉價晶片和怎樣把計算機更普遍地套用於日常生活。例如,物理與媒體小組研究開發的新型電腦可被植入鞋底,當兩個穿著電腦鞋的人握手時,他們的電子名片通過握手被互相交換,個人信息通過人體傳到鞋中的電腦並被儲存。認知與學習小組則著重於研究低成本的智慧型拼搭玩具,用來幫助開發兒童的創造力和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交叉性

研究內容涉及學科之多,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跨學科範疇。如生物工程與納米技術結合,產生了可程式催化劑;電影與網路技術結合,發展了對互動式電影的研究;網路與社會學結合,產生了對社會化媒體的研究課題。同傳統學科相比,這些新學科的交叉範圍更加廣泛,更具探索性。

獨創性

按照美國現有的工業現代化和自動化水準,以及它的設計和加工水平,只要有市場,要把一項研究成果變成產品,根本不是難題。對於創新研究而言,難就難在有沒有新的思想和研究思路,能不能不斷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在媒體實驗室,最注重和強調的是,要有獨創性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例如,為了開拓獨創性的研究方向,媒體實驗室在企業界的贊助下,於1998年召開世界少兒高峰會,從全世界選拔一批有獨創思維的青少年,讓他們就“未來世界應當是什麼樣”的話題展開討論,出主意,提建議,以此幫助啟發科學家開拓思維。這是因為科學家們認為,孩子的思維比成人更開放,更沒有約束。

開放性

媒體實驗室是一個完全對外開放的實驗室。據統計,每天有5—8個企業界、學術界和政府機構的訪問小組來實驗室參觀;而實驗室的教授和研究員,每月出差平均達8次之多。實驗室有超過180個來自企業界、學術界和政府機構的贊助或合作單位。正是這種開放性使得研究人員不斷獲得創新的動力。此外,媒體實驗室在歐洲和印度各設立了一個分院,這使媒體實驗室的創新研究更具有全球性。

智慧財產權

正式的研發合作商有權分享媒體實驗室的智慧財產權,研究成果,獲得技術諮詢而無需支付智慧財產權轉讓費及專利費。其它非實驗室的合作者將在專利生效後二年內無法獲得智慧財產權轉讓及專利。這種智慧財產權共享模式大大加快了創造性研究,高技術成果,及知識的產業化的進程。

研發合作

眾多的全球性企業,多國政府部門,及相關研究院之所以積極參與及贊助媒體實驗室的研發合作項目得益於其獨特的產學研模式。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大都屬於創新、探索性的研究,贊助者參與協作,是為了開闊眼界,了解新的研究方向,得到可靠的技術產品信息;在媒體實驗室,由於教授之間、學生之間的背景很不相同,而研究的內容又相互交叉,使得教授與教授、學生與教授、各個小組之間的協作非常緊密與頻繁。為了有利於協作,實驗室的33個研究小組又相互交叉,教授和學生每周都舉行固定的課題群會議,相互交流研究思路和心得。這種發散式地創新方式在單個企業內是很難進行的。 特別是要強調,贊助者每年僅支付相當於一名美國高級工程師的年薪的費用,便可得到與400位研究員組成的世界級實驗室共同研發的機會。研發合作有一個原則,即研發合作商一般不要求實驗室為其從事具體的研究工作,多數研究課題及內容由實驗室和教授自行決定,以保證在學術研究上的自主,前瞻和原創。另一方面,媒體實驗室則從贊助者那裡了解市場的動態,以及得到必要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持。每個贊助單位均參加一個或幾個研究課題群,連續三年,每年贊助一定的研究經費。這是一個典型的雙贏模式。 

合作方式

媒體實驗室有三種基本研發合作方式供不同的企業及政府部門選擇。

資詢式合作

這種非正式的合作方式主要面向中小型企業,向其提供資詢,但不分享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和智慧財產權。

課題群合作

這種以課題群為基礎的正式合作方式是最為普遍的。 每一個課題群聯繫大約10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小組以及20~50個研發合作商。所有合作商有權分享這個課題群的智慧財產權,研究成果,獲得技術諮詢而無需支付智慧財產權轉讓費及專利費。媒體實驗室現有5個課題群:數位化生活、會思考的物體、未來的新聞、數位化國家、變化的地方。

公司級合作

這是最高級的合作方式。公司級研發合作商不僅不受單個課題群的限制,還可以派譴研發人員長駐媒體實驗室。

研發案例

媒體實驗室每年有大約300個研發項目。以下是幾個例子
電子油墨:微米級的電子小球包裹納米級的電場感應材料。電子小球可以被印刷在普通的紙張或塑膠上,以顯示文字,照片,動態圖像。電子油墨技術將發展成非常廉價的顯示器。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可程式催化劑:納米級的催化劑材料可以被電磁波控制以改變其方向及溫度。這種可程式催化劑的發明可能引發生物工程,化學工業,製藥工業新的革命。
超通訊:新型點對點通訊方式將有可能使市內無線電話直接通話而無須通過無線運行商的基站。
穿戴計算機:智慧型電腦可以被穿在身上,就象我們戴的眼鏡和穿的衣服一樣。並且人機互動是針對具體的環境。可穿戴計算機扮演的就是一個智慧型化的電腦助手角色。
攜帶型發電機:超小型攜帶型手動發電機可以為手機臨時充電。
智慧型家居:超小型廉價無線感測器智慧型控制室內溫度,光照,保全,電器,及通訊。
攜帶型雷射投影儀:筆頭大小的雷射投影儀可用於手機和攜帶型電腦。
玩具式學習工具:寓教於樂的高科技玩具。樂高公司已經將這項發明成功地商品化。產品的名稱是“腦力風雹(Mindstorms)”

搜狐淵源

中國4大門戶網之一搜狐的興起,說起來原來和MIT的媒體實驗室頗有淵源。留學MIT歸國的搜狐(Sohu)CEO張朝陽當初白手起家,全靠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打底才能成事。
1996年,留學美國的張朝陽決意返回中國創業,由於缺乏創乏資金,逼得他往美國尋找出路。整整五個月,張朝陽拿著計畫書數度往返美國、會見各式各樣的創業投資家,多半無功而返。直到他碰見MIT史隆管理學院的教授EdwardRobers。Robers對張朝陽的經歷深感興趣,但投資條件是:找到另外一個他相信的投資人。
幾個月後,機會終於來了,張朝陽在美國見到MIT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亦有先見之明,投了22.5萬美元給張朝陽。這筆錢的意義巨大,這不單是張朝陽拿到的第一筆創業資金,也同時顯示了計算機科技界的巨子對"初出茅廬"的年青創業者的支持,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的加入,引起了其它業界巨子對搜狐的興趣。後來Intel、Dow Jones等投資者亦步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後塵,紛紛注資搜狐,使搜狐成為"中國第一個搜尋引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