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作

麻作

麻作,指摩梭人將麻織成布匹的紡織技術。是摩梭人重要的手工業。一般由婦女承擔,冬春兩季是婦女忙於紡紗和織布的季節,主要工具有紡輪、紡架、紡車、線架和織布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麻作
  • 類型:將麻織成布匹的紡織技術
  • 主要工具:紡輪、紡架、紡車、線架和織布機
  • 承擔人:婦女
簡介,原料及工具,原料,工具,製作流程,編織,相關傳說,

簡介

紡織是摩梭人最主要的手工業,由婦女承擔,冬春兩季是婦女忙於紡紗和織布;的季節,主要工具有紡輪、紡架、紡車、線架和織布機。

原料及工具

原料

原料有三種:麻、火草和毛。
毛多來自山羊、耗牛;而麻又分兩種:綠麻和芒麻,一般織麻布多用前者。

工具

紡輪 主要為木製,較大,直徑 8厘米,厚1-1.5厘米,中央有孔,上安一帶鉤的竹竿。
紡架“克布” 它是在一棍術軸上安一個馬蹄形的木架,利用木架的旋轉而進行加捻。其優點是攜帶方便,比紡輪效率高。
紡車 該車較簡陋,它是在一個丁字型的底座上,在橫木中央安兩根立木,其上裝置一個紡車輪架,在底座的長大頭上,安一錠紡錘,再在紡綻和輪架之間拴一繩,人們可利用手搖木柄轉動紡車,進行紡紗。
此外還有一種踞織機,能織毛布。

製作流程

紡毛紗,多用“揪日”也就是紡輪。紡紗前,先以手捻一股毛線,並將其拴在紡桿上端,然後將紡輪垂下,沿著順時針轉動,從而使毛線增加了捻度,這樣紡一段往竹竿上繞一段。紡好的毛線可搓繩子,也可織毛布,但是數量很少。紡輪的操作方法不限上述一種,還有一種紡桿無鉤,但較長,在腿上用手捻,從而增加捻度。另外,還有一種紡輪,桿上無定捻設備,紡紗時地上放一塊河光石,石上有一小坑,婦女把紡桿置於坑內,用雙手捻動而紡紗。這種紡輪是比較特殊的。
織麻布 所用原料是麻和火草,是最重要的紡織內容。把麻收割以後,要經過一系列茄工才能製成麻紗。事選放在瀘沽湖或河裡漚,天涼要漚半個月,天暖要七、八天;剝皮,麻稈留下燒火;在湖、河裡漂洗乾淨,理梳成細麻纖維並繞成麻團這項工作是由婦女在早晚、田間休息時進行的。然後在鍋里煮,加一些草木灰,洗淨。
一個婦女利用一年閒散時間,可織24排好麻布,每排按5尺計算,共120尺,能做兩條裙子。中等麻布能織叨排,6排可做一條褲子。下等麻布可織60多排。

編織

編織包括麻編和竹編,前者編漁網、蝦網,後者是以竹子編織各種生產工具和用具。
竹編均砍青竹,用類刀破為竹條,粗細不一,供編織不同的器皿。編織器物有背簍、小竹籃、魚筌、竹蓆、馬咀兜、倉簍、篩子、簸箕等等。
一般竹器男子都會製作,主要由老人帶領青年,一代代傳授技術。比較講究的用具,只有手藝較高的老人才能編織。這些匠人所生產的產品,除自家使用外,也把部分產品用於換取豬膘、糧食。

相關傳說

在瀘沽湖東岸甲垂拉日山的山坡上,有個和尚村,當地傳說遠古時期,該村的普米和摩梭居民,由普米巫師陪同去村後峽峪岩石下祭山神打獵,獵獲一鹿,就在山峪岩石下燒煮,尚未燒煮熟,鹿肉已飛離四散。巫師認為鹿是山神飼養的家畜,獵取鹿必得罪了山神,使鹿肉飛散。第二天,村里避梭良扎估渣家的姑娘紡織麻布,飛來一隻花色小鳥,在她的眼前飛來飛去,妨礙她織布,她舉起織布梭子把鳥打死。此鳥是山神飼養的家禽,也觸怒了山神,吹起一陣狂風,把這個姑娘連同她的織布機一併吹到祭山神處的岩壁上。這個姑娘在岩壁上嚎哭呼救。
良扎估渣家去岩壁下向山神要求釋放姑娘,山神要索取黑白耗牛各一千條,一說黑白綿羊各一千隻,才能免罪。良扎估渣家貧窮,沒有耗牛,只能把家裡一群綿羊全趕上山向山神庭取姑娘。但不合山神旨意,又一陣狂風把羊群吹起粘在對面的岩壁上。普米語把枯著摩梭紡織女及織布機的岩壁叫做"良木孜哈邪","良木"是普米對摩梭人的稱呼,"孜"義為姑娘,"哈邪"義為岩壁,彝語叫做"阿木惹瑪第亥","阿木惹瑪"義為姑娘,"第亥"義為枯著。漢話叫"姑娘岩"。該岩甚高,海拔約二千七百米。遠看頭像姑娘,肩披一片羊皮,坐在麻布織機上。
姑娘岩上的摩梭紡織女形象,是當地普米、摩梭對自然界岩石形象賦予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形象,並用神話把這種形象的意義固定下來,這樣的神話就具有了濃厚的民族歷史意義。說明摩梭人早已掌握了,紡紗、織布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