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鳾

麗鳾

麗鳾(學名:Sitta formosa):是小型鳴禽,全長160-170毫米。頭和上背亮黑,具紫藍色短茅狀紋;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下背藍色;下體栗紅。雌雄羽色相似,頭頂、眼先及後頸黑色。額、眉紋向後延伸至頸部均白色。頭側、頦和喉亦白。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棲於針葉林中。成對或結小群活動於溝谷林喬木樹頂。主要在枝葉茂密的大樹下覓食昆蟲,包括甲殼蟲、鞘翅目昆蟲和雙翅目幼蟲等。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麗鳾頭和上背亮黑,具紫藍色短茅狀紋;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下背藍色;下體栗紅。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前額、頭頂至後頸和上背亮黑色,滿布鈷藍沾紫或銀白色矛狀斑;肩羽、下背、腰至尾上覆羽亮藍色;翅上小覆羽亮藍,其餘覆羽和飛羽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羽基藍色,羽端白色;內側飛羽緣以藍色和白色,形成明顯的翅斑;外側飛羽外緣亮藍色;中央尾羽暗藍灰,具粗著的黑色軸紋;其餘尾羽黑色,外緣和羽端藍灰色;最外側3對尾羽內翈具白色次端斑;眼先和眉紋淡棕白,斑雜黑色;眼後紋黑色;頰和耳羽及頦、喉淡棕白,稍沾灰;胸、腹和脅部及尾下覆羽棕黃色;上胸和尾下覆羽較淺淡;翅下覆羽黑;初級飛羽內翈基部白色;腋羽灰黑色。
虹膜棕褐色;上嘴和下嘴尖端黑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跗蹠和爪暗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3-36克;體長♂167-171毫米;嘴峰♂17-21毫米;翅♂102-118毫米,♀98毫米;尾♂57-65毫米,♀52毫米;跗蹠♂21-22毫米,♀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雨林、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和混交林。棲息地海拔1300米-2000米。資源狀況為稀有種。區系從屬為東洋界,喜馬拉雅東部山地特有種。

生活習性

一般成對或結小群活動於溝谷林喬木樹頂。主要在枝葉茂密的大樹下覓食昆蟲,包括甲殼蟲、鞘翅目昆蟲和雙翅目幼蟲等。也吃樹幹上的苔蘚,地衣,蘭花和其他覆蓋在樹幹上的附生植物,冬季也吃植物漿果和種子等。這些鳥的活動方式和同屬中的其他鳥類相當類似,差別是行動速度較慢,行動方式似乎不太確定。性恐怯,鳴叫聲低弱而圓潤。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雲南(綠春)、印度(阿薩姆)、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西部,西南部,東北部)、泰國、越南(北部)。
麗鳾分布圖麗鳾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印度東北部的山區,繁殖季節4-5月。巢被放置在離地面2-8米以上的樹幹上。一般選擇橡樹,杜鵑樹等大樹。鳥巢由樹葉和樹皮墊窩低,內襯植物,比較粗糙,巢入口用粘土。每窩產4-6枚白色的卵,上面灑滿暗紅色的斑點。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主要威脅是森林喪失,退化和破碎,由於種植轉移,但更多的是當地大規模的木材採伐(例如在寮國中部和越南北部採伐有價值的松柏樹),以及過度放牧、燃燒和砍伐木材(印度東北部)。部分範圍內的高狩獵壓力都會造成很大的的威脅。
保護行動正在進行中,在該物種的分布區域內已經建立了幾個保護區,包括:
  • 祖辛拉國家公園Thrumshing La National Park(不丹)
  • 鷹巢野生動物保護區 Eagle's Nest Wildlife Sanctuary
  • 塞薩蘭花保護區 Sessa orchid Sanctuary
  • 塔利谷野生動物保護區 Talley Valley Wildlife Sanctuary
  • 康朗野生動物保護區 Kamlang Wildlife Sanctuary
  • 布哈老虎保護區 Buxa Tiger Reserve(印度)
  • 納卡-納姆自然保護區 Nakai-Nam Theun
  • 納姆希姆和波烏勞艾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Nam Xam and Phou Louay Nation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reas(寮國)
  • 那德哈國家公園 Namdapha National Park (中國藏南)
  • 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Huanglianshan Nature Reserve(中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