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門聖母廟

鹿耳門聖母廟

鹿耳門聖母廟位於台灣省台南市安南區城安路160號,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媽祖廟。相傳明永曆十五年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25, 000人、軍艦350艘,橫渡台灣海峽,將占領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趕跑,傳說當船行至鹿耳門港時媽祖顯聖助戰,於是後來在港口興建了這座媽祖廟。戰爭勝利後,鄭成功從廣東、福建一帶招募了許多移民來此開發,這些移民均把媽祖看作是自己的保護神。現在廟中供奉的媽祖像也來自福建湄洲,因為香火旺盛被煙燻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煙媽祖”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鹿耳門聖母廟
  • 地理位置台南市安南區城北路上
  • 占地面積:15公頃
  • 創建時間:西元1641年
簡介,歷史沿革,建築風格,

簡介

鹿耳門聖母廟,又稱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台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廟前左側有兩塊清朝時府城三郊所立的『鹿耳門聖母廟界碑』,訴說媽祖宮繁華興盛的昔日景況。
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歷史沿革

相傳明永曆十五年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25, 000人、軍艦350艘,橫渡台灣海峽,將占領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趕跑,傳說當船行至鹿耳門港時媽祖顯聖助戰,於是後來在港口興建了這座媽祖廟。
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聖母廟
戰爭勝利後,鄭成功從廣東、福建一帶招募了許多移民來此開發,這些移民均把媽祖看作是自己的保護神。現在廟中供奉的媽祖像也來自福建湄洲,因為香火旺盛被煙燻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煙媽祖”之稱。
鹿耳門聖母廟創建於西元1641年,原廟名為“保全宮”,祀奉天上聖母,1662年鄭氏治台時期因感念神助,故將廟宇重建,添建兩廂側室,稱文館、武館,並豎旗桿以志其功德,成為台灣官建第一座廟宇;但在清朝同治年間洪水來襲,造成廟宇毀壞,在現今土城沿海拾獲五府王爺神像,後來在日據時代村民開始發起重建廟宇的活動,便從台南市海安宮和水仙宮迎回寄祀的天上聖母神像,並和五府王爺共祀於廟內;至西元1960年,將廟名改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1975年由於土城地區發展興盛因此便遷廟重建,於1983年落成。

建築風格

鹿耳門聖母廟整體建築由高忠信先生構思設計,彷照北京紫禁城宮殿式建築格局,整體分為南北四進,兩側以廂房迴廊相接,第一進為“五王殿”,為單檐歇山的建築風格,內奉五府千歲、水仙尊王及中壇元帥等,第二進為“媽祖殿”,為重檐歇山的建築風格,奉祀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財神爺,第三進“佛祖殿”為17開間之“大士殿”,分別供奉釋迦佛祖、文殊菩薩、普賢薩以及千手千眼觀世音、南海觀世音、西天佛祖、金面佛祖等等神像,而第四進“天公殿”供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三恩主、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張天師、普化天尊、王天君、斗姥元君、南極仙翁、月下老人、六十星宿神;每個神殿當中都有大紅柱,顯示中國古代廟宇建築的傳統風格,加上廟宇四周的壕溝更像古代宮殿的呈現。
鹿耳門聖母廟鹿耳門聖母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