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王本生

鹿王本生

《鹿王本生圖》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的主要題材。本生故事畫,表現“捨己救人”為題材的作品,在壁畫上占有突出地位。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歷的許多事跡。釋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個小國—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傳說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脫,後來成了“佛”。“鹿王本生”是說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鹿王本生
  • 地點:莫高窟
  • 類別:題材
  • 教派:佛教
歷史傳說,藝術特色,歷史價值,

歷史傳說

傳說從前在印度的恆河岸邊,有一隻美麗而善良的九色鹿王。一天,九色鹿王正在河邊悠閒散步,突然聽到河裡傳來悽慘的呼救聲。勇敢的九色鹿,不顧自身的安危,縱身跳入河中,頑強地與惡浪搏鬥,終於把落水人調達救上岸來。調達慶幸自己的再生,感激涕零,向九色鹿頻頻叩頭道謝。九色鹿王說:“不必謝了,回去吧,親愛的調達,我只希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蹤。”調達發誓說:“恩人啊,請你放心。如果我背信棄義,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嘴裡散發出惡臭。”說完就走了。在途中,調達見到了一張國王懸賞捕捉九色鹿的布告,說摩因先王的王后因夢見美麗的九色鹿而想馬上得到它,誰能捉到九色鹿或知道九色鹿在那裡,報告國王,就可以領賞。忘恩負義的調達見利忘義,立即前去告密,並帶領國王的大批兵馬去捕捉九色鹿。處於重重包圍中的九色鹿,猛然跳到國王面前,呈述了救調達及調達背叛誓言的經過。九色鹿的呈述,深深地感動了國王及士兵,大家那憤怒而厭惡的目光一起射向忘恩負義的小人—調達。調達無地自容,剎時間在他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裡散發著惡臭,從此永遠受到人們的鄙棄和唾罵。國王非常慚愧,憤怒地斥責調達,並下令全國,以後任何人都不準傷害九色鹿。王后貪婪的欲望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後也心碎而死。
這個故事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它讚揚了九色鹿王的忘我精神,宣傳了善惡報應的思想。這幅壁畫無論在構圖、色彩的處理上,都十分巧妙地增強了善惡報應這一主題,生動地描繪了九色鹿那富有人格化的神態,表現了鹿王控訴調達,不向邪惡屈服的倔強性格。

藝術特色

“鹿王本生”壁畫,在表現形式上以長方形的構圖,分段描繪故事情節,十分嚴密而生動,突出地塑造了鹿王矯健勻稱的美麗形象。表現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暈染外緣,到中間漸淺,最亮部分用白粉點染,表現出物像的體積感。設色濃重強烈,多用土紅、粉紅、藍、草綠等色。由於年久變色,原來深一點的顏色已變得很暗,或成了灰黑色,如人的肌肉原來都是肉紅色,因為年久,其中鉛粉已變成黑色。勾畫形象的輪廓線,是用屈如鐵絲的很遒勁挺拔的線條表現出來的,筆簡而有力,手法自由而純熟,畫風嚴峻勁拔。畫中的山水,是用土紅或藍綠等色平塗的,無皴擦,有裝飾味,小山象一個個饅頭似的排列著。樹木的枝幹是用土紅色畫的,樹葉用綠色大筆塗染。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說明了北魏時期莫高窟壁畫,既繼承了民族傳統,也吸收了外來藝術的優點,並在這一基礎上不斷發展著。

歷史價值

莫高窟北魏時期的壁畫,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現存較早的作品。佛教藝術在題材內容上,不可避免地含有封建迷信和落後的東西,但是,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技法方面,由於畫工們的不斷努力和探索,創造出了氣勢雄偉的作品,為封建社會全盛時期的唐代壁畫藝術,開闢了新的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