鶂

鶂,古同“鷁”,指水鳥名,形似鸕鶿,善高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鶂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五筆:VQWO
  • 鄭碼:NBRR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名〉
(1) 水鳥名。
一種鶂鳥。或作鷁。似鸕鶿而色白,人誤以為白鸕鶿是也。——《本草綱目
(2) 又如:鶂尾(鵝尾);鶂路(比喻不利的仕途和處境)。
(3) 鶂鶂 [cry of goose],鵝叫聲。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五歷切《集韻》《韻會》倪歷切,𠀤音艗。水鳥。雄雌相視則孕。《莊子·天運篇》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謝靈運·山居賦》鳥則鵾鴻鶂鵠。
通鷁。《史記·宋世家》六鶂退飛。《左傳》作鷁。
《集韻》研奚切,音倪。義同。
《集韻》《類篇》𠀤逆革切,音虉。鳥名。《集韻》或作鷁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