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養殖技術

鯽魚養殖技術指的是養殖鯽魚的技術指南,包括養前三準備、一次要放足、定期抽樣等幾個方面。

養前三準備,一次要放足,必須訓食,放養鰱、鱅魚,少量多次投飼,日常三管理,產卵期控制,定期抽樣,適時稀疏,

養前三準備

1)池塘條件:池塘以3-20畝、深2-3米最佳,背風向陽、不滲漏、注排水方便和池底平坦。池塘應具有三配備:一是投餌機,二是增氧機,每3-5畝水面配備3kW的1台,三是大拖網,為以後抽樣及出售作好準備。池塘應徹底清淤,魚種入池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清塘,並保持瘦水狀況。
2)確定主養模式、優良品種從狀況看,最具經濟效益的模式是池塘主養鯽魚模式“80:20”模式,即收穫時,產量的80%為銀鯽,20%是為其服務的“肥水性”魚類。養殖戶可根據當地市場接受情況選擇合適的鯽魚品種進行養殖,但魚種儘量要來源於持有種苗生產許可證的鯽魚良種場。魚種要提前購回,並集中在一兩個池中暫養15~30天,其間,可對魚體進行檢查,並做適當防病治病。
3)準備優質飼料飼料。成魚飼料的蛋白約在30%以上,飼料粒徑2-3mm,最大不超過3.5mm,顆粒飼料和膨化飼料均可。

一次要放足

魚種一次放足,可保證每次出塘魚的規格整齊,便於集約化養殖和出售。水溫穩定在10℃以上時即可放養鯽魚魚種,若是在暫養池中的魚,最好在水溫15℃左右分池。放養前1-2天,應該停止投餵飼料。若魚種質量好、無病或在暫養時已對魚病進行了處理,則入池時可不進行魚體消毒,以便減少魚體損傷,減少水霉、豎鱗等病的發生。放養時,應抽樣,按照計畫的數量下塘,並將規格整齊的魚放在同一池中。池塘主養條件下,若魚種規格在50g/尾左右,單茬養殖,一般畝放1500-2000尾。

必須訓食

魚种放養後即開始訓食。訓食越好,飼料在水中停留時間越短,飼料利用率越高。

放養鰱、鱅魚

適當搭配濾食性魚類——鰱鱅魚。鰱鱅魚的投放時間應在鯽魚馴化後,否則會延長鯽魚的馴化時間。搭配的比例以鯽魚:鰱鱅魚=90:10或80:20較佳,即假設畝放鯽魚75-100kg則20-60克/尾鰱鱅魚共放3-12kg即可。

少量多次投飼

建議在主養鯽魚情況下,日投餵6-8次,春秋可適當減少次數,夏秋可適當增加。若撒投飼料,則採取“慢一快一慢”的節律,每次投餵30~40min。

日常三管理

1)巡池、增氧機管理 魚種投放後,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觀察水質變化、魚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及時調整飼料投餵量;清除池內雜物,保持池內清潔衛生;發現死魚、病魚,及時撈起掩埋,並如實填寫記錄。根據天氣、魚的活動情況,適時開啟增氧機,比如:正常情況每天中午開機2小時,保持池水溶解氧3mg/L以上。
2)控制水質 保持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要求,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cm,pH值7.5-8.3。隨季節和水溫不同加注新水調節水位,一般每半月一次,高溫季節每周一次,每次加水15-30cm,必要時,還可全池換水。在水源缺乏的地方,可以通過在合適時候潑灑微生態製劑、控制水面的藻類,達到一池水養一池魚的高水平。
3)定時疾病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和“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針,定期做好清潔衛生、工具消毒、食場消毒、全池潑灑藥物和投餵藥餌等措施,避免魚病暴發。生長期間半個月左右使用1次生石灰(比如畝用15kg左右)、漂白粉或0.1ppm的強氯精,輪換全池潑灑,以防治出血性、敗血症等病毒、細菌性魚病;對車輪蟲、小瓜蟲、粘孢子蟲等寄生蟲魚病則用殺蟲劑加以防治。

產卵期控制

通常通過選擇成熟較晚、產卵少的鯽魚品種,比如白鯽來降低影響。飼養管理方面,也可採取多次拉網來加速其性腺退化,減少產卵的條件,抑制性腺成熟;在晴朗的天氣,不要往鯽魚養殖水體加注新水,以免刺激鯽魚產卵,縮短產卵時間。另外要減少孵化的可能,即不要將鯉魚與鯽魚放在同一水體,因為鯉魚的精子可促使受精卵形成,並在20℃以上5-7天孵化出魚苗。繁殖期間由於魚類攝食量少,可以少投飼料來減少飼料浪費。

定期抽樣

為了了解魚體的生長狀況,及時調整養殖措施特別是調整投飼量和養殖密度,養殖過程中通常要進行抽樣。為了使抽樣具有代表性,抽樣率要儘量大。在池塘抽樣中,一般要求樣本含量至少占抽樣總體的5%。此外,抽樣點還要分布均勻,並要合理分析、利用抽樣結果。

適時稀疏

高密度放養必然帶來養殖後期密度過高,特別是8月,水溫高、溶氧低、養殖風險增大,及時解決這一難題非常重要。在畝產1000kg的密度下,可在8月份採用提大留小方法,稀疏總量的20-40%,這不僅能充分利用該時期鯽魚價格高的優勢,而且使鯽魚在養殖後期快速生長,增大出池規格,提高鯽魚的商品價格,增加單位面積收入。在畝產4000kg的養殖模式下,一般要從6月底開始每20天進行一次,共七次捕撈,直到11月份全部收穫。 (本文已被瀏覽 220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