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帝國陰謀家

魏忠賢:帝國陰謀家

《魏忠賢:帝國陰謀家》是網路著名作家“清秋子”所著,中國言實出版社出版,關於明朝著名人物魏忠賢的歷史小說類圖書。

魏忠賢,他是大字不識的鄉野村夫,他是仰人鼻息的卑微太監,他掌控六閣六部權傾朝野,他是一個帝國超級陰謀家。

基本介紹

  • 書名:魏忠賢:帝國陰謀家
  • 作者:程曉剛(清秋子
  • ISBN:9787517107347
  • 類別:歷史小說
  • 頁數:343頁
  • 定價:36.00元
  • 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精彩書摘,

基本信息

書名:《魏忠賢:帝國陰謀家》
作者:程曉剛(清秋子)
裝幀:平裝
出版時間:2015-9
書號:9787517107347
定價:36.00元

作者簡介

清秋子,原名程曉剛。祖籍江蘇宜興,早年曾下鄉插隊八年。1980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8年後,在深圳、海南、北京輾轉多年,經歷堪稱豐富。自2003年起,偶然在網路寫作中嶄露頭角,聲名漸起。陸續發表並出版了長篇小說《我是北京地老鼠》(該書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獎)、《深圳,你讓我淚流滿面》《明朝出了個張居正》等多部作品。現居海南,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內容簡介

本書注重史實,文筆鮮活,通過講述明末太監魏忠賢的一生,進而反映明末宮廷與官場尖銳鬥爭的歷史,是一部深入淺出的通俗歷史讀物。
清秋子的這部《魏忠賢》傳記從萬曆末年著名的梃擊、紅丸、移宮三大案說起,一直說到崇禎皇帝繼位,全方位地梳理了萬曆末年至崇禎初年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中份量最重、筆墨最多的,是關於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六君子”和周起元、高攀龍、黃尊素等“七君子”先後奮起抗爭,與魏忠賢的“閹黨”進行殊死抗爭的故事。這些讀聖賢書、為天下計的君子面對魏閹的迫害,大義凜然,勇對斧鉞,最終死於冤獄,留下了神人共泣的正氣歌。清秋子以飽含激情的筆觸描寫了這一段著名的史實,讀來頗有驚心動魄之感。這些志士仁人的偉岸群象,在清秋子的筆下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喜怒可感,恰是一篇關於“氣節”的歷史素描。
書中描述了魏忠賢以一個無賴之徒,進入宮中,漸漸爬上高位,最終控制了皇帝,權傾天下。在他專權時期,明帝國的文化、政治、經濟全面進入衰落,社會秩序出現紊亂。此外,本書還刻畫了一批英勇抗爭的“東林黨”人形象,肯定了儒家傳統的優良政治道德,揭示了明末皇權獨裁專制的種種弊端。

目錄

前言 他是怎樣爬上去的
1 宦官是一群什麼人
2 魏家的苦藤上結出一顆苦瓜
3 潦倒中他把利刃對準了自己
4 宮中的歲月也絕非天堂
5 他終於靠近了一個準皇帝
6 “移宮案”中的幕後高參
7 一個女人送他上青雲
8 太監在宮中也有女朋友
9 內廷官場的一棵老樹被他挖倒
10 攤上個荒唐皇帝是他的至福
11 皇帝的老婆他們也敢整肅
12 東林黨可不是好對付的
13 “有奶便是娘”
14 連臉都不要了他們還怕啥
15 前哨戰從一開始就已打響
16 東林堡壘開始一個接一個淪陷
17 大決戰之前的短兵相接
18 天啟四年的京城風雨乍起
19 楊漣豁出性命孤注一擲
20 送上門來找死的工部萬郎中
21 無意中砍倒東林黨一桿大旗
22 一舉拔除東林黨兩大橋頭堡
23 京城盛傳孫閣老已提兵逼近
24 慘絕人寰的大清洗開始了
25 “六君子”案和蒙冤的名臣熊廷弼
26 “六君子”獄中浩氣貫長虹
27 一代名臣熊廷弼從容就戮
28 在理論上也要把東林黨一棒打死
29 “丙寅詔獄”又掀起滔天濁浪
30 蘇州民變嚇破了緹騎的膽
31 “七君子”碧血丹心永照青史
32 在懸崖絕壁上的政治狂舞
33 大明在這一夜已天翻地覆
34 帝國上層一場最高級別的較量
35 小窗外忽然飄來一支催命曲
36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精彩書摘

《魏忠賢 帝國陰謀家》:
一般對宦官怎么稱呼呢?看電視劇里,好像都叫“公公”。其實這裡面學問大了。有人統計過,中國歷代關於宦官的官方與民間稱謂,竟有好幾十種,這在古代職宮的稱謂中幾乎絕無僅有。看得出,古代的中國人在這方面,充滿了幽默感。
歸類來說,以生理特色來稱呼宦官的,有閹人、奄人、腐人、腐夫、刑餘、刑臣、刑隸、刑人。以他們的工作性質來稱呼的,有宦者、宦官;因為宦官掌管的是皇宮內苑事務,所以又稱宮人、內宰、內小臣、閣人、寺人。以他們常任的一些職稱來表示宦官的,稱為司宮、閽寺、黃門、內常侍、中常侍、內監、少監、宮監、太監。以服飾來指代宦官的,叫做貂趟、內趟、趟。也有以宦官所處的環境來稱呼他們的,因為皇帝住的地方稱內廷,也稱禁中,所以叫宦官為中官、中涓、內臣、內侍、內宮、內豎。
還有,要是宦官被皇帝派出宮去專差辦事,就稱為中使;因為宦官受皇帝寵信而驟然富貴,這樣的就被稱為中貴。而朝官們對宦官也有蔑稱,比方:熏余、凶豎、閹豎、宦豎。至於一般人對他們的尊稱,就比較簡單了,一般就叫爺或公公。
中國的宦官,最早出自何時呢?據說商代就有,到周代漸成制度。《周禮》上稱他們為閹、豎、寺,這都還不是貶義。指的是“看門的”(所以“閹”從“門”字旁),或是“伺候人的”(“寺”就是“侍”)。
那么皇帝老爺子要宦官來乾什麼呢?最早就是看門,乾收發室的活兒,監視出入的各色人等。“閹”“豎”“黃門令”的叫法,都是來自此職務(“黃門”也就是皇宮之門)。後來,宦官們又負擔起傳達命令、伺候起居之職。西周的時候,不僅王室有宦官,貴族家也有,相當於一般的家臣。到後來,才逐漸變為只有皇宮和藩王府邸中才有了,成了皇家的專用人才。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秦和西漢的宦官,雖然多數是閹人,但也還用一部分士人.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摻雜在一起。只是從東漢開始,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後漢書·宦者列傳》)至於用閹人當宦官的目的,一般是說統治者怕正常人在後宮服侍,容易穢亂宮廷,保不住皇族的血統純正;還有一說是,皇帝考慮宦官沒有家庭,不容易謀私,可以做到盡忠竭力。依我看,後面一條原因,恐怕才是統治者真正看重的。因為在他們眼裡,奴才靠得住,人才卻都不大保險。
由於宦官與君主親近,所以往往容易得寵,進而插手政治。如果這樣,其身份就不只是伺候人的了。從春秋戰國時代起,齊國的豎刁、宋國的伊戾就開始參與國政。到秦末的趙高,則出任中丞相,其權勢可以總攬朝政、主持廢立皇帝了。他的“指鹿為馬”故事,盡人皆知。
宦官集團從漢代起,就不斷禍亂朝政。在中國歷史上,以漢末、唐末的宦官為禍最烈。漢家天下,就是一場宦官政變“十常侍之亂”給鬧垮的。而唐代中後期更甚,從肅宗到昭宗,無一不是由宦官所立。
到了魏忠賢閹了自己跑進宮裡的時候,情況已略有不同。宦官在明朝,才被普遍稱為“太監”。原因是,明代在宮中設定了由宦官所統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了一名掌印太監。“太監”這個職稱,原本指的是明代宮中的上層宦官。但此後,“太監”一詞逐漸泛化,變成了對宦官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明朝的宦官,氣焰已經略遜於漢唐,基本不可能掌控廢立了,但是也很有特色,危害一點兒也不比前代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