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級重巡洋艦

高雄級重巡洋艦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3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新式重巡洋艦。

高雄級重巡洋艦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本級共4艘。

在太平洋戰爭中此級4艘全部戰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雄級重巡洋艦
  • 英文名稱:Takao
  • 前型/級:妙高級
  • 次型/級:最上級
  • 研製時間:1927~1932年
  • 服役時間:1932
  • 國家:日本
  • 艦長(米):203.76  
  • 艦寬(米):19
  • 吃水(米):6.11
  • 編制艦員:900人
  • 設計人:藤本喜久雄
  • 數量:四艘
  • 建造軍隊:日本海軍
  • 參與戰事:太平洋戰爭
  • 本級艦名稱: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鳥海號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建造列表,建造歷程,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動態,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鳥海號,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繼妙高級重巡洋艦之後建造的一型萬噸級重巡洋艦。是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除主力艦、航空母艦外的作戰艦船標準排水量不能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8英寸)設計建造的巡洋艦(俗稱條約型重巡洋艦)。

建造列表

本級艦共4艘,分別為高雄,愛宕,摩耶,鳥海。

建造歷程

高雄號
艦名取自位於京都近郊的高雄山。於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建造,1927年4月28日開工,1930年5月12日下水,1932年5月31日完工。1938年進行大改裝。1945年7月31日,停泊在新加坡遭到英國袖珍潛艇攻擊受傷,日本投降時仍未修復。戰爭結束後1946年10月29日,被英國海軍沉於馬六甲海峽。
改裝前改裝前
愛宕號
高雄號、愛宕號大改裝後高雄號、愛宕號大改裝後
艦名取自位於京都近郊的愛宕山。於吳海軍造船廠建造,1927年4月28日開工,1930年6月16日下水,1932年3月30日完工。1939年4月9日完成大改裝。1944年10月參加“捷一號”作戰,23日06時在巴拉望島水域,遭到美國海軍潛艇攻擊,被命中4枚魚雷沉沒。
摩耶號
艦名取自與神戶市的六甲山連成一脈的摩耶山。於神戶川崎造船廠建造。1928年12月4日開工,當時承建船廠因經濟危機破產由海軍追加投資予以救助。1930年11月8日下水,1932年6月30日完工。1944年4月完成大改裝。1944年10月參加“捷一號”作戰,23日06時在巴拉望島水域,遭到美國海軍潛艇攻擊,被命中4枚魚雷沉沒。
摩耶號大改裝後摩耶號大改裝後
鳥海號
艦名取自位於秋田,山形縣境內的鳥海山。於長崎三菱造船廠建造。1928年3月26日開工,1931年4月5日下水,1932年6月30日完工。1944年10月參加“捷一號”作戰,25日在薩馬島海域交戰中,“鳥海”號遭到美軍飛機和驅逐艦的攻擊重創,被己方驅逐艦擊沉。

技術特點

高雄級由妙高級重巡洋艦的基礎上改進設計,基本規格、性能及武器配置與妙高級差不多。與妙高級最顯著的區別是高雄級採用更大的宛如城堡般的艦橋結構,艦橋結構體積是妙高級的三倍,因為要容納更複雜的指揮設施以及艦隊旗艦設施,擁有更強的艦隊指揮能力。高雄級安裝新式10門雙聯裝203mm口徑主炮,使用九一式穿甲彈,相比妙高級裝備的200mm口徑主炮威力增強,主炮最大仰角70度(實際最大仰角55度)並能對空射擊。炮塔布局形式與妙高級相同,第三號炮塔因低於二號炮塔而無法向前方射擊。裝備8門雙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與妙高級有所不同,魚雷發射管由艦體內的中甲板固定式移到上甲板,改為4座雙聯裝迴轉式發射管。由於魚雷發射管占用上甲板,增加了一層掩蔽甲板用於布置高射炮。高雄級在兩舷裝備有兩座飛機彈射器,而妙高級則只有一座。相對妙高級還加強了防禦裝甲,加強彈藥庫防護,可抵禦8英寸口徑炮彈。
竣工時的愛宕號竣工時的愛宕號
鳥海號鳥海號
由於排水量受到條約限制,而艦橋等上部結構加重,導致復原性下降的問題,為節省重量又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高雄級的續航距離與穩定性等方面較妙高級差,而且超重情況較妙高級嚴重。“友鶴事件”及“第四艦隊事件”事故之後,高雄級採取了壓載物降低重心的措施,在雙層船殼裡加入250噸壓艙水(後增至450噸),進行了艦體結構加強的改裝。
1938年高雄、愛宕在舞鶴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艦體增加水下隔艙,加強穩定性和對魚雷的防護;大型化艦橋縮小工程,使艦體重心下降。用四聯裝魚雷發射管替代雙聯裝發射管。後煙囪與第4炮塔之間的上層建築拆除,原位於後煙囪之後的桅桿向後移到第4炮塔前,上甲板增設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供水上飛機停放;改裝高射炮,提高防空能力,改進指揮設施。鳥海號、摩耶號因戰爭形勢未進行現代化改裝,僅進行了少量改進。
現代化改裝之後的高雄號現代化改裝之後的高雄號
高雄級重巡洋艦
在太平洋戰爭中,高雄級各艦進行加裝高射炮以及雷達等的改進。摩耶號在修理過程中進行了大改裝,拆除了第三主炮塔(位於艦橋前),強化防空火力,艦體增設防魚雷隔艙,並加裝了雷達等電子設備。
軍事角度看“高雄”號重巡洋艦,能基本符合軍方提出的要求。但戰鬥中出現了問題:艦橋過於龐大,足足有10層樓高,在雙方火炮對抗中,艦橋會受火力攻擊,當艦橋被擊中后里面的指揮人員都會戰死和受傷。由於當時並沒有雷達等先進技術,戰前偵察和戰鬥中有良好戰場環境是很重要的,所以日本在設計時的思路是對的。日本在戰前軍事演習中也發現這個問題,但日本沒有英美有很豐富的改裝經驗,日本只是加裝艦橋裝甲了事。另一方面,艦橋過大過重也影響了航速和航行。

性能數據

基本數據
艦長(米)
203.76
艦寬(米)
19(改裝後20.72)
吃水(米)
6.11(改裝後6.32)
排水量(噸)
標準11490(改裝後13400),滿載12781(改裝後15159)
動力
12x ロ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4x 艦本式蒸汽渦輪機
最大功率130000馬力(改裝後133000馬力)
4軸4葉螺旋槳推進
航速(節)
35.5(改裝後34.2)
續航力
8000海里/14節,5050海里/18節
武裝
竣工時
5x 雙聯裝 三年式二號20.3厘米/50倍徑主炮
4x 單裝 十年式12厘米/45倍徑高射炮
2x 單裝 毘式40毫米/62倍徑機關炮
4x 雙聯裝 61厘米魚雷發射管(載九〇式魚雷16枚)
改裝後
5x 雙聯裝 三年式二號20.3厘米/50倍徑主炮(摩耶號4座)
4x 雙聯裝 八九式12.7厘米/40倍徑高射炮(摩耶號6座)
4x 雙聯裝 25毫米/60倍徑機炮(摩耶號6座)
4x 雙聯裝 九三式13毫米/76倍徑機炮(摩耶號2座)
4x 四聯裝 61厘米魚雷發射管(載九三式魚雷24枚)
(另摩耶號裝有6x 三聯裝 25毫米/60倍徑機炮)
艦載機
4x 零式水上偵察機(摩耶號2架)
裝甲
側舷裝甲102-127mm,甲板34-46mm,防雷裝甲25-58mm
主炮塔25mm,炮座25-38mm,彈藥庫38-76mm
裝甲總重量2406噸

服役動態

高雄號

1932年2月20日正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公測時期的高雄1932年2月20日正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公測時期的高雄
高雄服役後編入第二艦隊第四戰隊,先前編為第四戰隊的妙高級重巡洋艦調出。1937年的七七事變後曾出動參與侵華戰爭。
1934年2月11日在志布志灣參加紀元節,艦上裝飾一新1934年2月11日在志布志灣參加紀元節,艦上裝飾一新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第4戰隊的編組情況比較特殊。因日軍南遣艦隊的艦船火力弱,“鳥海”號編入為南遣艦隊作為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旗艦,“摩耶”號和第5戰隊被派到第3艦隊協助進攻菲律賓;“愛宕”號擔任由近藤信竹中將指揮的南方艦隊的旗艦,“高雄”號和“愛宕”號則與“金剛”號及“榛名”號戰列艦一起待命,用來對付英國遠東艦隊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不過這兩艦被西貢航空隊的飛機擊沉。隨後第4戰隊參與進攻荷屬印度群島的作戰。“鳥海”號作為南遣艦隊旗艦參加印度洋破交作戰。
1937年5月10日在宿毛灣停泊的高雄1937年5月10日在宿毛灣停泊的高雄
進攻東南亞戰役結束後,“高雄”號、“摩耶”號編入由細萱戌子郎中將指揮的第二機動部隊參加了阿留申群島攻略作戰;“愛宕”號、“鳥海”號編入支援部隊參加中途島海戰
1942年8月7日,美軍登入瓜達卡納爾島,8月8日晚,“鳥海”號作為三川軍一中將指揮的第八艦隊的旗艦,率領6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在薩沃島附近海域重創盟軍艦隊,擊沉四艘巡洋艦,重傷一艘巡洋艦。“鳥海”號的海圖室中彈,裡面的全部參謀被炸死。愛宕號、高雄號、摩耶號組成第四戰隊用於支援爭奪瓜達卡納爾島的戰事。11月14日,“愛宕”號和“高雄”號以及霧島號戰列艦被編入近藤信竹指揮的夜間炮擊編隊,計畫趁夜炮擊瓜達卡納爾島上美軍機場。在薩沃島附近遭遇美軍兩艘戰列艦,雖然日艦擊傷“南達科它”號(South Dakota,BB-57)戰列艦,但“霧島”號遭而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炮擊隨後沉沒。1943年初摩耶號配屬北方的第五艦隊作戰,1943年3月為阿圖島運送部隊護航時擊傷了美軍鹽湖城號重巡洋艦。
1939年7月14日,正在館山海域全速試航的高雄1939年7月14日,正在館山海域全速試航的高雄
1943年11月5日,“愛宕”號、“高雄”號、“摩耶”號於拉包爾遭到美軍艦載機空襲,“愛宕”、“高雄”,“摩耶”均受損傷,返回日本修理1944年6月,高雄級四艦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
1939年12月21日,剛剛完成大改裝的高雄1939年12月21日,剛剛完成大改裝的高雄
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中,高雄級四艦編入粟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二艦隊參加“捷一號”作戰,“愛宕”號為旗艦。23日晨離開汶萊基地,航行至巴拉望島(Palawan)水域,三艘高雄級巡洋艦遭到兩艘美國潛艇攻擊,旗艦“愛宕”號被命中四枚魚雷沉沒。“高雄”號被美軍潛艇“海鯽”號(USS Darter,SS-227)發射的兩枚魚雷重創,緊急修理後由驅逐艦護送返回汶萊基地。
因為阿號作戰的發動,1944年3月進入帛琉島的高雄因為阿號作戰的發動,1944年3月進入帛琉島的高雄
1945年7月31日,停泊在新加坡的“高雄”號遭到英國袖珍潛艇(XE3)攻擊受傷,喪失了出海作戰的能力,只有困居港內,日本投降時仍未修復。戰爭結束後用於通訊、修理。1946年10月29日,由英軍拖曳航至馬六甲海峽沉沒。

愛宕號

1939年11月30日完成大改造的愛宕號,後桅桿位置發生後移1939年11月30日完成大改造的愛宕號,後桅桿位置發生後移
“愛宕”在初代艦長佐田健一大佐的指揮下於昭和7年(1932年)3月30日開始服役。4月16日在犬養毅首相為首的政府高官乘坐下於東京灣上巡航。同年12月,由第2代艦長高橋伊望大佐的指揮下編入第2艦隊第4戰隊。
昭和8年(1933年)8月26日在橫濱近海舉行的特別大演習內的觀艦式中,作為昭和天皇所乘坐乘的戰艦“比睿”的供奉艦參列。昭和11年(1936年)10月在昭和天皇乘坐下,在江田島入港,並行幸兵學校。
昭和13年(1938年)4月進行近代化改裝,並在翌14年(1939年)10月完工。昭和16年(1941年)10月取代“摩耶”成為第2艦隊(近藤信竹中將)旗艦。根據中島親孝第二艦隊通信參謀所言,本來打達台灣馬公。12月4日,“愛宕”帶領“高雄”、戰艦金剛”、“榛名”出港。此為就日美開戰而進行的配置。
“愛宕”於12月8日在南方海上迎接開戰。當時最大的脅威為來自以新加坡作為根據地,隸屬英國東洋艦隊的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及戰列巡洋艦“反擊”號。該威脅在12月9日的馬來亞海戰中被清除。11日,進入金蘭灣港口,並與馬來亞部隊(旗艦鳥海)匯合。14日,從金蘭灣出港。其後,對馬來亞作戰及蘭印作戦進行支援。
昭和17年(1942年)2月25日,從西里伯斯島史特林灣出港,取道翁拜海峽進入薩武海,後到達印度洋。3月2日下午10時22分,於峇里島南方與重巡洋艦“高雄”同共擊沈了美軍驅逐艦“皮斯伯里”號(USS Pillsbury, DD-227),期間發射了54發20厘米炮彈、15發12.7厘米高角炮炮彈。不過“愛宕”將“皮斯伯里”號誤認為擁有相似艦型的輕巡洋艦“馬布爾黑德”號。而乘組員在戰時日記中記錄為“奧馬哈型輕巡洋艦(オハマ型軽巡洋艦、即奧馬哈級輕巡洋艦)”。3月3日,與重巡“摩耶”、驅逐艦“野分”及“嵐”匯合。4日,聯合“高雄”、“摩耶”及第4驅逐隊的“嵐”、“野分”在芝拉扎附近向盟軍船團進行攻擊,將油槽船“弗朗科里”號、補給艦“安慶”號及1艘掃海艇擊沈,另外俘獲了2艘屬於荷蘭的貨物船,並將為2船進行護衛的澳洲小型護航艦“雅拉”號擊沈。
3月20日,進入加里曼丹島打拉根。23日,進入馬薩克灣。其後途經新加坡,於4月3日到達馬來亞半島西岸的檳城。在錫蘭海海戰中沒有直接與英軍交戰,而在南安達曼群島周邊從事搜尋英軍艦隊的任務。4月10日,進入金蘭灣。其後,從開戰以來一直在東南亞東奔西走的“愛宕”被暫時解除了前線任務,返回了日本。算以“高雄”作為旗艦,但因一些事故而改為“愛宕”。11月29日,從吳出港,12月2日到
“愛宕”在面對東京灣的橫須賀港下錨。4月18日由美軍轟炸機B-25所執行的杜立德空襲中橫須賀也受到轟炸,不過“愛宕”並沒有成為目標。在杜立德隊離開後,立即出擊搜尋美軍特遣艦隊,不過美軍特遣艦隊早已逃之夭夭。在中途島海戰作為中途島攻略部隊(第二艦隊)的護衛艦參與作戰,途經塞班島後進入中途島近海。6月4日雖受到美軍轟炸機的攻擊但沒有受到任何損害。5日,在收到南雲機動部隊全滅的聯絡後奉命撤退及改變航向。途中,與受到美軍航空攻擊而嚴重損毀的重巡洋艦“最上”匯合。6月14日,在經歷十七日的航海後返回吳。
8月上旬﹐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及圖拉吉島登入,隨即開始了瓜達康納爾島之戰。8月11日,“愛宕”與戰艦“陸奧”共同從桂島錨地出發,前往位於南洋的日本海軍據楚克錨地。雖然於17日成功抵達﹐但油槽船“神國丸”、“日榮丸”受到美軍潛艇的魚雷攻擊而中度損毀。縱使該兩艘船仍然能為艦隊進行供油,不過美軍潛艇的活動開始影響到日本軍的作戰。
8月20日,“愛宕”與第四戰隊、第五戰隊、水上機母艦“千歲”、第九驅逐隊(“朝雲”、“夏雲”。“峰雲”在出港前座礁)同共從楚克錨地出擊。8月24日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期間受到20架美軍艦載機的攻擊,結果“千歲”受損傷而“愛宕”則完好無缺,其後雖然南下並試圖與美軍特遣艦隊進行水上戰鬥,但並沒遇上任何美軍艦隻。9月5日,返回楚克錨地。“愛宕”往後繼續在索羅門群島東海面上活動。10月11日﹐與航空母艦“隼鷹”、“飛鷹”、戰艦“金剛”、“榛名”同共從楚克錨地出擊。並對亨德森基地艦炮射擊進行支援。10月20日下午8時航空母艦“飛鷹”發生火災,其後“飛鷹”返回楚克錨地。在這情勢下,“愛宕”在10月26日至27日爆發的南太平洋海戰中,作為前進部隊參與戰鬥。期間成功捕捉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為將其擊沉作出貢獻。10月30日,在經過19日的航海結束後返回楚克錨地。
11月9日,聯同第四戰隊、第三戰隊(金剛、榛名)、第十一戦隊(比睿、霧島)、第三水雷戰隊(輕巡洋艦川內、第六驅逐隊、第十五驅逐隊、第十一驅逐隊)及第二航空戰隊(隼鷹)同共出擊,前往瓜達康納爾方面。由於“愛宕”的航海長在轉調後並沒有後繼者到任,為此派遣了戰艦“陸奧”航海長前往“愛宕”,作為臨時航海長執勤。11月12日,在‘基於機密聯合艦隊電令作戰,前進部隊內的大部分力量,將於Z減1日進入RXN北方海面。而以十一戰隊作為基幹的部隊則於同時間,對瓜達康納爾島飛行場進行壓制射擊。Z日,在為陸軍的登入提供間接掩護,以及對南東方面部隊的作戰進行支援同時,尋求好機會捕捉敵方艦隊,並將其殲滅’的這個命令底下,挺身攻擊隊(第十一戰隊、第十戰隊、第十六驅逐隊、第六驅逐隊)內的各隊進行分離。該挺身艦隊在12日-13日與美軍巡洋艦部隊進行交戰期間,戰艦“比睿”沈沒。“愛宕”於13日下午2時與第十戰隊(輕巡洋艦長良)匯合。
於11月14日-15日爆發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在近藤信竹中將的指揮下,與美軍新的銳戰艦“南達科他”號及“華盛頓”號進行夜間炮戰。“愛宕”與“高雄”在海戰的尾聲,嘗試向“華盛頓”號進行魚雷攻擊(愛宕單艦就發射了19枚魚雷)但由於九三式氧氣魚雷的信管過敏導致在命中前自爆,結果所有魚雷都沒有命中。其後“愛宕”與“高雄”兩艦向“南達科他”號傾瀉炮彈,當中23枚命中,而戰艦“霧島”亦以35.6厘米炮擊中並破壞了“南達科他”號的第三炮塔,但由於“華盛頓”號的雷達管制射擊,“霧島”受到重創並在最後沈沒。該海戦中“愛宕”艦首的醤油庫被1枚5吋炮彈命中。11月18日,返回楚克錨地。從8月以來一直縱橫於索羅門群島海域的“愛宕”因需進行修理,於12月17日返回吳。
昭和18年(1943年)11月,為了進行布乾維爾島逆登入作戰支援,“愛宕”率領重巡洋艦“高雄”、“摩耶”、“鳥海”、“鈴谷”、“最上”、“築摩”、輕巡洋艦“能代”及4艘驅逐艦4隻進入拉包爾。5日,由第38任務部隊所實施的拉包爾空襲中,“愛宕”受到美軍特遣艦隊的艦載機攻擊,並被至近彈擊中。結果左舷魚雷發射管室附近舷側出現巨大的破孔,艦長中岡信喜大佐以下共22人死亡、20人重傷。在返回日本修理後,於1944年1月再度進入楚克島。2月,為了避開美軍特遣艦隊的攻擊,與聯合艦隊各艦同共移往帛琉。其後,由於美軍特遣艦隊所實施楚克島空襲,整個錨地被毀滅。而帛琉錨地也說不上安全的關係,“愛宕”經由達沃,於4月9日到達琳加錨地。另外,從帛琉出航後隨即發生帛琉大空襲。於琳加,包括“愛宕”在內的各艦在上甲板最前方畫上日之丸。5月14日,移往塔威塔威錨地。其後成為第一機動艦隊前衛部隊的旗艦。
昭和19年(1944年)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後於27日返回日本。7月8日,從吳出航前往新加坡。8月2日到達琳加錨地,主要從事訓練。
昭和19年(1944年)10月22日,“愛宕”作為栗田健男中將乘座的第2艦隊(第一游擊部隊)旗艦並從汶萊出航,前往雷伊泰島。翌日的10月23日凌晨1時16分,正進行匯合的美軍潛艇“海鯽”號(USS Darter, SS-227)及“鰷魚”號(USS Dace, SS-247)借著雷達發現栗田艦隊。
兩艦開始對栗田艦隊進行跟蹤。凌晨2時30分,“愛宕”探測到潛艇的電波,開始了之字運動。早上6時,栗田艦隊通過巴拉望水道。雖然“愛宕”進行著對潛警戒,但各部署仍舊進行通常的戰鬥訓練。早上6時32分,“海鯽”號在距離“愛宕”約900米發射了6枚魚雷當中4枚命中右舷(一號炮塔正下方、艦橋前部、中部魚雷發射管室、五號炮塔付近)。當時“愛宕”電源供應停止,並急速向右傾斜。縱使在左舷進行注水但沒有明顯效果,而右舷亦沒有停止傾斜。其後雖然司令部首先從“愛宕”退艦,但是很可能有並沒有發出總員退艦的命令。栗田中將、小柳參謀長及荒木艦長以下的529名生存者由驅逐艦“岸波”救起,另外171人則由“朝霜”所救助。“愛宕”於上午6時53分覆轉並沉沒,機關長(輪機長)堂免敬造中佐以下360人戰死。而軍艦旗也沒有降下。
由“岸波”所救起包括栗田在內的生存者移乘到戰艦“大和”,當中部分作為“大和”的補充要員並參與戰鬥。“愛宕”被潛艇的4枚魚雷命中後僅20分鐘就沉沒,原因被認為是日本軍重巡洋艦的特徴為強調縱強度,而令引擎室線縱壁的急速傾斜加快。

摩耶號

1攝於932年6月,摩耶號重巡洋艦1攝於932年6月,摩耶號重巡洋艦
完成妙高型重巡洋艦後的日本海軍,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而制限了主力艦的補充,因此更改為著手建造重巡洋艦。藤本喜久雄造船官的設計原意,是建造為擁有艦隊旗艦機能的高雄型重巡洋艦3號艦。另外,當時由於受到世界經濟大恐慌的影響,令製造本艦的川崎造船廠近乎破產,但在海軍造艦體制維持的觀點介入下,摩耶最後順利動工。不過就以上事件令其動工延遲。服役期間的改裝中,該艦撤去了3號主炮塔,改造為2座40口徑127毫米連裝高射炮,從而提高了對空戰鬥能力。
1944年5月為阿號作戰在塔威塔威島海域進行訓練的摩耶1944年5月為阿號作戰在塔威塔威島海域進行訓練的摩耶
服役後於1937年8月20日的中日戰爭第二次上海事變中出動,參與了上海登入作戰、華北攻擊。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參與菲律賓攻略,翌年1942年1月至3月中參與占據荷蘭領地東印度諸島的油田地區。
摩耶號完成大改裝拆除位於艦橋前第三主炮塔摩耶號完成大改裝拆除位於艦橋前第三主炮塔
返回日本後,4月參與對東京空襲的杜立特隊的追擊戰,其後5月至6月參與了阿留申群島侵占作戰。
1943年11月5日,拉包爾空襲中左舷機關室受損,其後回歸橫須賀後,進行修理及強化對空兵裝。,戰前未進行現代化改裝的“摩耶”號在修理過程中進行大改裝,拆除第三號主炮塔,強化防空火力,1944年4月完成改裝。
1944年10月23日早晨,在捷一號作戰出擊途中在巴拉望水道被美軍短吻鱷級潛艇鰷魚(USS Dace, SS-247) 的4枚魚雷擊中,並在8分鐘內沉沒。

鳥海號

1935年10月7日集結在品川沿海的第四戰隊,前面一艘為鳥海1935年10月7日集結在品川沿海的第四戰隊,前面一艘為鳥海
鳥海號是四艘萬噸條約型重巡洋艦高雄級中的最後一艘。在四艘高雄級中,高雄號跟愛宕號都在昭和十四年(1939年)完成了大改裝,摩耶號在戰爭後期改造成防空強化型,而鳥海號卻連一次接受大規模改裝的機會都沒有。鳥海號在建成後一度擔任第二艦隊旗艦,並以此身份參加了昭和8年特別大演習,出盡風頭。在緊接著的昭和8年特別閱艦式中擔任天皇御召艦比叡的先導艦(其餘三艘高雄級分別擔任供奉艦)。
開戰前鳥海號與摩耶號一起接受了小規模改裝,加強防空火力。但由於沒有接受大規模改裝,四聯裝的92式魚雷發射管,只是將老式的89式魚雷發射管進行改裝,使其可以發射93式氧氣魚雷。也沒有改善高雄級重心過高、復原性不良的問題。
太平洋戰爭開戰初期,鳥海號就擔任小澤治三郎司令官率領的第一南遣艦隊的旗艦,參加了馬來半島,印度洋的作戰.南雲中將率領的夏威夷襲擊機動部隊由前線歸來後,進擊印度洋,擊沉了英軍的重巡洋艦康沃爾號,多賽特郡號和輕空母哈密斯號,此時,由鳥海號率領的南遣艦隊則擊沉了盟軍的十六艘商船.
在中途島海戰中,本艦跟愛宕號組成第四戰隊第一小隊,屬於由近藤信竹海軍中將率領的攻略部隊本隊。中途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美國海軍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例。其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還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因此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在中途島大敗之後,艦隊實施重編,昭和十七年(1942)7月14日,鳥海號被任命為由三川軍一中將率領的第八艦隊旗艦,派往所羅門海域.第八艦隊包含了兩艘古鷹級重巡古鷹號,加古號,和兩艘青葉級重巡青葉號,衣笠號。
1942年7月31日,美軍艦隊從斐濟起航。8月6日晚,美軍登入編隊已到達距瓜島約六十海里的海域,藉助惡劣天氣的掩護,一直未被日軍發現。在登入編隊航渡的同時,駐埃法特島和聖埃斯皮里圖島的美軍航空部隊出動 B-17轟炸機對索羅門群島的日軍進行了壓制空襲,從紐幾內亞島起飛的美軍飛機則密切監視俾斯麥群島和紐幾內亞島東北部的日軍。
同年8月8日半夜,往所羅門進擊的第八艦隊和美澳合編的艦隊發生了遭遇戰,這就是史稱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的戰鬥.身為旗艦的鳥海號下令全軍突擊,由鳥海號先前發射的一架95式水偵投下照明彈照射目標,第八艦隊在近距離以魚雷和主炮與美國巡洋艦部隊交戰,美澳聯合艦隊此時方才發現大難臨頭.第八艦隊在20分鐘內即擊敗了瓜島海域的南區巡邏隊,並在其後的戰鬥中以探照燈照射目標,迅速擊敗了北區巡邏隊。結果擊沉了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重巡坎培拉號和美軍的重巡文森斯號,阿斯托利亞號,昆西號,重創美軍重巡芝加哥號,堪稱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最漂亮的一役。當地時間0320,三川軍一下令艦隊返航。
之後鳥海號參加了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戰艦比睿號和霧島號在此葬身海底。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海軍於1944年6月在馬里亞納群島以西、菲律賓海以東海域進行的海戰。亦稱菲律賓海海戰。1944年初,美軍攻占馬紹爾群島後,決定繞過堅固設防的加羅林群島,直取馬里亞納,建立攻擊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打開通往菲律賓的道路。日本海軍根據其"尋機決戰"的指導思想,制定"阿"號作戰計畫,企圖以馬里亞納群島、雅浦島、硫黃島的陸基航空兵,在菲律賓以東、帛琉群島以西海域削弱美海軍力量,隨後出動艦載機摧毀美國艦隊。雙方參戰兵力為:美國海軍第5艦隊(由R.A.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指揮),主要艦隻140艘(包括航空母艦15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69艘、潛艇28艘),艦載機956架;日本聯合艦隊第1機動艦隊(由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主要艦隻55艘(包括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28艘),艦載機360架及岸基飛機240架。
6月13日,日本第1機動艦隊從菲律賓塔威塔威島出航,被美軍潛艇發現並跟蹤。15~16日,美第5艦隊乘日海軍主力尚未到達攻擊陣位之機,出動艦載機對馬里亞納群島各機場實施突擊,擊毀日軍大批陸基飛機。18日,日艦隊駛抵馬里亞納群島以西約650海里處發現美國航空母艦編隊,19日黎明占領攻擊陣位,10時起在約300海里距離上分4個波次出動艦載機攻擊美艦隊,但受到美機和高炮攔擊,大部飛機被擊落。與此同時,美潛艇對日艦隊實施魚雷攻擊,擊沉航空母艦"大鳳"號和"翔鶴"號。20日,美艦隊向西追擊,下午在300海里距離上出動艦載機攻擊日艦隊,擊沉航空母艦"飛鷹"號。傍晚,日本第1機動艦隊奉命撤出戰鬥。戰役中,日軍航空母艦3艘、油艦2艘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以及戰列艦、巡洋艦、油船各1艘被擊傷,損失飛機395架;美軍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1艘受輕傷,損失艦載機126架。此役,日軍阻滯美軍戰略進攻的企圖被粉碎,其航空母艦編隊受到致命打擊,從而喪失了馬里亞納海域的制海、制空權,為美軍奪取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這是雷伊泰灣戰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萊特島東南部進入陣地﹐美軍的第七艦隊的潛艇發現日軍第一攻擊部隊。栗田的艦隊於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中他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列艦被擊沉。栗田調頭撤退,美國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場,但晚間他再次調頭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並於清晨來到薩馬島。
西村中將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三點進入蘇里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艦隊。在蘇里高海峽海戰中扶桑號戰列艦和山城號戰列艦被擊沉,西村戰死,他的剩餘力量向西撤退。哈爾西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訊息後於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四艘日本航空母艦被擊沉,小澤的剩餘力量逃往日本。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六時到達薩馬島。此時哈爾西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入艦隊之間只有三支美國護衛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編隊。在薩馬島海戰中美國驅逐艦絕望的魚雷攻擊和無情的空中攻擊,以及天氣的不利使栗田以為他面臨美軍主力,因此他轉身撤出戰場。“鳥海”號遭到美軍飛機和驅逐艦的攻擊,被命中九枚炸彈,喪失全部動力,重創掉隊,由己方驅逐艦藤波號以魚雷擊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