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莊子村(山東省招遠市辛莊鎮下轄村)

高家莊子村(山東省招遠市辛莊鎮下轄村)

辛莊鎮高家莊子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側。高家莊子村尊師重教風氣濃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村內文化氛圍濃厚,,高家莊子村被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煙臺市文化模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家莊子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招遠市辛莊鎮
  • 地理位置:鎮政府駐地西側
  • 著名景點:鎮龍庵,關帝廟
簡介,歷史,古蹟,名門,文化,

簡介

辛莊鎮高家莊子村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側。西漢末年,高姓徙居此地,以姓氏取名高家莊子。

歷史

元至正年間,徐氏族人徐進之擔任北海守墩(烽火台)吏,初由本縣勾下店遷居朱宋村。明代初年,為防倭寇侵擾,徐氏後裔奉命看墩報警,攜眷由朱宋遷到高家莊子定居,將墩點設在村北1公里處,稱為“北泊子”“北園子”。洪武年間,受渤海地震海水倒灌影響,部分墩台淹沒。明末清初,撤銷墩台守護,守墩戶全部遷入村內。

古蹟

鎮龍庵。東漢光武元年(25年),為防水患,村西曾修建鎮龍庵。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庵內正殿供三尊神像,火神居中,三頭六臂。東為藥王、西為財神,殿外東北牆壁砌陶瓷塑龍王像一尊。院落南邊建有鐘鼓樓,木石結構。院內古柏4株,生長茂盛。現廟毀,鐘樓、松柏尚存。廟外西南方有一單獨小院落,內建土地廟。1957年秋在廟前修水庫,挖引洪道時,發現一尺多長寶劍一把,上面鑄有“斬龍劍”三字。並發現一隻精緻黃色的陶瓷盒,稱為“壓龍盒”。可惜此兩件出土文物當場被毀。
關帝廟。村中關帝廟為東漢光武年間興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建。房頂更換為黃、藍、綠琉璃瓦,五脊六獸,金碧輝煌,耀眼奪目。廟內神像關公居中,兩邊為周倉、關平,做工精細,形象逼真。兩邊山牆繪精緻壁畫,內容為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等生平事跡。廟左前方有旗桿基石兩塊,上面刻有“光緒二十二年立”。

名門

百年徐氏家族。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徐氏族人徐雲峰在貴州任守備期間,出資在村中十字路口修建一座徐氏祠堂,供奉祖先。祠堂造型典雅,氣勢雄偉、大出廈、寬走廊,兩旁立兩根明柱。院內兩株翠柏,兩株楸樹,生氣勃勃。正門為大門樓八字牆,高台階。明柱上雕刻金字對聯。後改為“徐氏先祠”。現家廟、松柏尚存。
鹹豐年間,徐氏族人徐素去北京投親靠友學做生意。在收買古玩時低價買了一套供器,後經珠寶商鑑定屬明朝珍品,因此發了一筆橫財。後在北京前門外東半壁街與親戚合夥開設“三義廣”綢緞莊,柜上大部是徐氏族人。一年,徐躬修去蘇杭進貨誤期,上色貨都已銷完,只好進了些成色不好的黑白綢緞,銷路不暢。適逢鹹豐皇帝在熱河駕崩,熱河到京城沿途要扎行宮、戴國孝,皇宮急需大量黑白綢緞。結果“三義廣”黑白綢緞被高價搶購一空,皇宮內院的白銀大量流入綢緞莊, “三義廣”賺的白銀用大車往老家運送,徐氏族人成為暴發大戶,有“四老門”“五合堂”“六大家”“七猛虎”等。
清末,徐氏族人徐其清在濟南、濰縣兩地又開設“泰豐樓”大飯莊,經營33年之久,柜上職員大部是該村徐、王兩姓懂經營、會管理、能吃苦者。這些大戶講排場、擺闊氣,在村內買土地、蓋房子,三條大街道同時興建宅院,樣式一律是大門樓,高台階,北京式的四合院。家具考究,有硬木八仙桌,太師椅子、茶几條案、集錦架等,一律漆成栗子皮色。牆上掛有名人字畫,桌上擺放文房四寶,還有紫砂壺、硃砂瓶、暗花鏡、玉鋼佛等名貴珍玩。花園內假山怪石、奇花異草。院內騾馬成群,牛羊滿圈。全村計有騾馬200多匹,木輪大車百餘輛,傭人夥計一大幫。徐氏家族人財兩旺,盛極一時。
同治年間,為防匪盜侵擾,徐氏家族籌巨資興建土圍牆。牆高6米,頂寬2米,環村總長2100米,5座大門分別用漢白玉雕字,東門為“山屏”,南門為“同義寨”,西門為“環溪”,北門為“海濠”,西便門為“靜坊”。耗銀數萬兩,3年告竣,5座大門各設 “子母土炮”2門,抬桿炮40支,土槍40枝。晚上圍子門一關,村子如鐵桶一般。

文化

高家莊子村尊師重教風氣濃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明清兩代,全村有功名者達50多名。清武進士徐雲峰,御封“太子少保、一品頂戴、兵部侍郎”,同朝為相的劉墉曾題贈“春庭燕喜”巨匾一塊。1977年恢復高考後,村中子弟先後有45人考取大中專院校,其中研究生5名,博士生2名。
村內文化氛圍濃厚。清朝時組織慶春會,20世紀40年代前後慶春會活動鼎盛時,有高蹺腳子100多副,北京經商的族人徐世榮為村購買戲裝80多件,百餘名青年參加排練。劇目有《西遊記》《燈宮》《金錢豹》等10餘種。踩高蹺、唱京戲、彈三弦、說鼓書活動傳承至今。1974年10月,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侯寶林、郭全寶、趙連甲到村體驗生活並做指導。1996年,高家莊子村被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煙臺市文化模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