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

高家堡古城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城西南50公里的禿尾河東岸,西北距明長城約5公里。

原為夯築土城,萬曆三十六年(1608)用磚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十三年(1768)兩度重修,後多次修茸。該城平面呈長方形、東南牆均長311米,南北牆均431米,殘高6.5—9.1米,基寬7.52米。城牆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兒牆,間有垛口、嘹望洞。北城頭修有三官樓,東南角建有魁星樓。另東、南、西牆各闢一券門,並築有瓮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家堡古城
  • 地理位置: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禿尾河東岸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無門票
  • 著名景點:城隍廟 中興樓 財神廟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榆林市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交通信息,主要景點,歷史沿革,兵防要塞,商貿重鎮,文教衛生,革命傳統,

交通信息

自駕:西安出發走包茂高速到達榆林後轉入榆林至神木高速,在錦界互通立交轉神佳米高速,在高家堡收費站下車。
班車:從神木縣出發乘坐到花石崖,涼水井或大河塔的班車,在高家堡下車,車票21元。

主要景點

高家堡古城呈長方形,東西長400餘米,南北長300餘米,城牆上部建有女牆,間有垛口,瞭望洞,數十米處必有馬面突出,俗語戲稱“城小拐角大”,實際純為軍事防禦所需。北城無門,外百餘米處橫建小城垣,東西貫通,長千餘米,高近3米許,兼有防洪禦寇之功用。城內有城隍廟,道光縣誌說該廟“神極靈應,相傳前代每有邊警,先期鐘鼓自鳴”。民間傳康熙駕幸高家堡時感其靈異,敇封“靈應侯”。因此,“城小神靈大”又成當地美談。現除魁星樓,女牆、垛口、瞭望洞被破壞外,其餘的均保存完好。另東、南、西牆均築有瓮城。
城內現存中興樓和財神廟,城內街道以中心樓為軸心,向東西輻射為東西街,向南北輻射為南街和北巷。東、西、南街各通巷道。巷道內民居的修築具有北方古城特有的建築風格。
城內中興樓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字洞分街,二層重檐十字歇山頂迴廊翹角樓閣,南伸兩翼,券窯舉閣,石階勾連。樓建玉皇閣、日月洞、觀音殿、老爺殿,騎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額,東書中興樓、南書鎮中央、西書幽陵瞻、北書半接天。頂樓北壁磚雕明人法書玉皇閣三字,筆力遒勁。舊時樓上匾額楹聯極多,四面額匾皆為集古法字精雕而成,有“紫氣東來”、“夕陽西照”、“北極呈祥”、“南官毓秀”等巨匾,異彩紛呈。東西兩壁分嵌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琉璃畫。以中興樓為南北中軸線,北城牆突一方墩,洞門石額榜書“映北辰”,上建二層重檐歇山頂三官殿一座。城內側近建白衣殿一座;側東建財神廟一座,並戲台、配殿、券棚等。南城門內側石洞騎街,上建戲樓一座。東南城墩建魁星樓一座,下窯上閣,木雕神像,有機關可使神像騰挪。東二道巷建地藏庵一座,前庵後殿,殿脊佛塔,地獄諸神俱有本位。城東北處建城隍廟一座,重門三進,前庭後宮,泥塑、木雕神像及彩繪壁畫均極精妙,匾額楹聯尤為豐富。道光縣誌說該廟“神極靈應,相傳前代每有邊警,先期鐘鼓自鳴”。民傳康熙駕幸高家堡時感其靈異,敕封“靈應侯”,晉秩“三品正堂”,賜著冕旒袞服,十六抬黃轎,半副儀仗執事。因此,“城小神靈大”又成當地美談。城隍廟對南臨街處建戲樓、木牌坊各一座,側建五道廟一座。西街建上帝廟一座,殿閣宏偉,庭院深廣,民國間改辦為學校。西門處建大興寺(俗稱西門寺)一座,計有天王殿、韋陀閣、彌勒龕、鐘鼓樓、禪堂、祖師殿、伽藍殿、大雄寶殿等建築。大雄寶殿橫窯起脊,側開三門,環廊抱廈,頂建藏式法相輪白塔一座。該寺戒規森嚴,僧眾多精於修為,亦不乏高僧大德,明清兩代享有盛名。
雕梁畫甍,翹角飛檐,聯制書繪,古樸典雅,素以“三十六營堡之冠”稱雄延綏鎮邊塞。計有石雕牌坊6座,木雕牌坊3座,碑廬2座。分別為:東街城隍廟木坊,南北向,四柱三間,建構精巧,氣勢巍峨。東街木坊,南北騎街,四柱三間,系明季建築,古意蒼拙。東二道巷口康氏貞節石坊,南北騎街,四柱三間,雕刻精妙。南街宋氏貞節石坊,東西向,四柱三間,構砌、書事俱佳。西街明舍余鄭維敘妻閆氏貞節石坊,南北騎街,四柱三間。西街上帝廟石坊,東西騎路,四柱三間。南門外彌勒寺木坊,南北向,四柱三間。東門外老爺廟石坊,東西向,四柱三間,前有石獅一對,依山雄峙,氣度恢宏。灰窯山“王氏佳城”石坊,東西向,二柱擎頂,臨淵望河,構造峻朗,刻繪挺拔。東門外大小碑廬各一座,分別為“父子忠烈坊”和“田公節義坊”,側立“光祿大夫”、“龍虎將軍”巨碑,均系明代建構。
該鎮二水繞城,四山環護,風物靈秀,景色如畫,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鐘愛。道光縣誌以八景勝況予以概述,即興武橫雲,幽陵積雪、石洞風清、巉岩煙淡、平沙落雁、尾水浮魚、南堤春柳、西峪秋葭。民間流傳的景觀則有千洞萬佛、長城弔古、興武晨鐘、飛霞疊翠、西寺凌雲、禿尾關渡、龍泉渴飲、寶塔濡墨、平沙落雁、天鵝翔集等。另有人說該地“北有古長城,東有女王城,南有永興川,西有六月景,中間座落的像是杏花村”。

歷史沿革

據傳說,高家堡城明正統以前在鎮東塬上,即志書所載彌川縣治所。明正統四年(1439),陝西巡撫陳鎰擇禿尾河與永利河交匯處的永興川開闊地的高家莊構築堡城,以莊名堡,移民實邊。時屬葭州領轄。成化巡撫餘子俊、萬曆巡撫塗宗浚、清乾隆葭州知州祖德宏都有修葺。乾隆二十七年(1762)撥歸神木,復經知縣方萬年續建。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磚石包砌,東南西三門各建瓮城、箭樓,分別鐫刻聳觀、永興、安瀾石額。環城女牆整飭,垛口齒列,數十米處必有馬面突出,俗語戲稱“城小拐角大”,實際純為軍事防禦所需而置。北城無門,外百餘米處橫建小城垣,東西貫通,長千餘米,高近3米許,兼有防洪禦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興樓騎街分野,十字街與棋盤巷互相鉤連,石板墁街,字號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樓鋪15座,煙廛千戶。四合院飛檐踞獸,廊腰漫回。其建構具有濃郁的京城風格,時人雅號“小北京”。著名的四合院有東街韓氏院,東頭道巷扇門院,東二道巷張氏院,同心巷張氏院、劉氏院、杭氏樓院、李氏樓院,北巷李氏院,西街韓氏院等。其建築格局有“丹鳳亮翅”、“八卦扶鸞”、“太極兩儀”等稱謂。所用磚、瓦、木、石雕繪極盡工巧,遺韻至今不遜。衙署建築屢多廢置,明清兩代先後有都指揮署、參將署、都司署、阜益倉署、驛正站署等官邸。2004年,高家堡古城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升列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兵防要塞

鎖長城邊維,進搗河套,據屏河東,左右犄角榆神,縱橫咽塞秦中,一直為軍事重鎮。明季先後委派副將、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參將、游擊戍防,駐守兵丁1600餘人,馬騾駝1100餘匹。當時,河套蒙人每多侵擾,烽火相望,戰釁頻仍,陣亡於役的游擊以上將佐即有10餘人之多。清入關,蒙漢一統,邊患稍息,遂次第改置游擊、守備、都司坐鎮,兵員減至幾百人。民國間,國民黨以整團軍隊及補訓營、自衛隊盤踞,擁兵將佐有陝北保全副司令、榆林城防副司令等。1947年,解放軍許光達部揮師圍城,鏖戰三天兩夜,解放該鎮。現南城外有明清校場、演武廳遺址,城內有都司衙門、阜益倉、驛正站遺址等。明延綏兵備副使劉餘澤至堡巡防並觀戰陣操練後曾賦詩盛讚說:“戰氣高張虎豹符,漢壇敵愾賣夷俘。只今震疊皇靈遠,試問單于近塞無。”又說,“雕弓玉劍紫金裝,舍矢爭穿百步楊,佩甲能馳玉驄馬,英風妒殺羽林郎”。

商貿重鎮

高家堡自古即為商貿集散重鎮,北通河套,南接河東,物資暢阜,商事如流,人稱“旱碼頭”。當地民眾農商並舉,長於營謀,舊諺說:“若要富,買賣帶莊戶”。明清至民國間,該地商事以鹽鹼、皮毛、銅鐵制具、茶葉、煙土為重。明末清初的鹽鹼業極度興盛,有“十六家鹽行半座城”之說。《延綏攬勝》說該地鹽鹼皮毛生意利息暢旺,年營業額有60多萬元銀幣之巨。同時,各地邊商在此購買茶煙、布匹、日用百貨赴蒙古各旗販賣,數量之巨,難以估計。據一些古廟碑刻所錄,明清間有各色商事字號百餘家、當鋪4家、錢莊1處。清末,巨商宋憲宇已開始發行銀票,名叫“帖子”;韓士恭創辦瑤鎮鹼廠,首開陝西化工企業先河。其時,以“杭(營邊宿富杭榮)、韓、彭(儒商彭鶴年)、宋”為代表的老“四大家族”形成,財勢縱橫,稱雄塞上。民國間,新“四大家族”劉(大榮)、寇(瑞生)、亢(萬里)、張(子英,國民黨二十二軍伊東遊擊縱隊代司令,駐堡兼商)崛起,農商兼營重實業,如日中天。劉、寇、亢創辦的馬蓮河“三盛長”鹼廠,生意之隆,冠甲一方。解放後,該廠成為陝西第一家公私合營企業。

文教衛生

高家堡自古即有重文崇武之風,私塾公學,遍布城鄉,人才輩出,代不乏人。清中葉至清末,已知的中榜及第的有文武進士3人、文武舉人5人、拔貢3人、中式監生15人、貢生3人、文武秀才及庠生70餘人。名儒楊如柏、彭行之、黃琮、方鏡堂、劉培英、杭錫齡,名將高崇禮、李映邦、李如元、張靜波,名宦王安國、裴宜丞、李復初、高子尊,名書法家王興、李秀、杭熙齡,邊商韓士恭、寇瑞生等皆為當時聞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立高等國小堂。民國四年(1915)創立神木縣第二高等國小校及女子學校,倡行新學,開授英文、地理、自然、算學等科目,校有清譽,人才濟濟。留美學子、博物館學家韓壽萱,北大學子劉大智、李復初、王直卿、高子尊,上海大學學子劉文蔚,國家八大名醫之一杭逢源,保定軍校學子張少波,黃埔23期學子張志明、高登峰,抗日軍政大學學子石鳴、楊和、劉磊、王暉,革命先驅史仙舟、劉文蔚、張秀山、李登瀛、王治歧、劉志健等皆為該校所培養。
高家堡醫藥之風昌盛,清末民初立有大小藥鋪醫館10餘家,其中的仁壽堂、萬和堂、太和堂較有名氣。名醫有杭鵬齡、杭澍堂、李秀、李如春、王佐、李建禎、郭允中、何成忠、韓體元、呼子安、王直卿、郭維一、杭繼承等。

革命傳統

高家堡人事雄豪,民多不畏強暴,敢於抗爭。同治七年(1868)正月,回民起義軍破城仇殺,民眾奮起反抗,悲壯之情至今傳頌。光緒末期,陝蒙邊界糾葛連綿,綏蒙當局派員據占境北諸地。堡人裴兆星等人聯絡沿邊各縣士紳赴省進京,據理力爭,終獲勝訴。同盟會會員裴宜丞、方鏡堂、劉培英等致身民主革命,引領時潮。宣統三年(1911),堡人馬紅紅、高秀頭、劉澍堂等人組立洪漢軍舉事,趕走都司袁順安,奪印攝政,光複本境。民國二年(1913),當局借禁種罌粟之由,課罰奇酷,該堡民眾及西溝神團信徒揭竿而起,殺死知縣劉萬清、榆林禁菸委員尤仲容等10多人。民國五年(1916)三月,盧占奎匪眾攻陷堡城,民眾殊死抵禦,死傷慘烈。民國末期,抗捐抗稅,揪斗貪官劣紳,回響北伐戰爭,反對封建禮教等運動此起彼伏,革命風化遍及城鄉。
1927年,中共高家堡支部在“二高”國小成立,擁有黨員10多人。在此前後,本籍共產黨人劉文蔚、史仙舟、劉志健、王治歧等人分別參與了3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渭華暴動、神府蘇區創立、山西平定兵變等重大事件。同時,高家堡支部亦先後配合南鄉革命武裝開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動,為神府蘇區及神府人民武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一大批本籍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和貧苦農民投身革命洪流,沃血南北,死志不渝。保護和開發
綜前所述,我們可以對高家堡這一歷史文化名鎮有個大致的了解,但即使是大致的了解也肯定會激起有識之士對她的保護意識和開發念頭。據實所知,該鎮的歷史人文景觀的現狀是十分堪憂的,有的已被破壞,有的正在遭遇人為的和自然的雙重肢解,如不及早採取有力的措施,用不了多久,這筆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便會煙消雲散。真那樣的話,我們必將愧對前人,愧對後人。為了保住日益頹敗的風景,地方賢達也曾奔走呼號,不遺餘力地對部分景觀做了些修補,但因資力不濟,所做自然十分有限,加之熱心者缺乏應有的文物常識,修補的同時難免發生二度破壞,粗俗濫造,隨意歪曲等問題,所以,通過行政手段和社會專門力量重建歷史文化名鎮已是勢在必行。
作為陝北四大名堡(另三堡為鎮川堡、瓦窯堡和安邊堡)之一的高家堡,集軍事、商貿、文化、交通重鎮於一體,其山川形勢、城池架構、古建民宅、風土人情無疑是首屈一指的,其歷史風貌、文化積澱的蘊藏和存留無疑也是首屈一指的。作為長城要塞的袖珍城堡,該鎮具有北京、西安、平遙等古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內涵,保護和開發的潛力與價值十分明顯。這一特點已經引起外界注意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八一電影製片廠、陝西電視台、萬里長城考察組先後前來考察,讚賞惋惜之情溢於言表,保護和挽救的動議也極其迫切。該鎮正在積極申報“歷史文化名鎮”。按照該項目要求的文化型、商貿型、軍事型、堡塞型、寺廟型、古建型等八個類型來看,具備其中任何一款即有可能獲得資格,而高家堡幾乎同時兼具各類型條件,應該說獲取“歷史文化名鎮”稱號是有足夠資格的。由此也可以從另一側面證明她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