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

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

《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是201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內科學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779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秦嶺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718088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以現代骨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線,全書共分六篇,涵蓋骨內科國內外發展現狀與展望,生物醫學基礎和研究進展,醫學影像和實驗室診斷技術,骨科理療、康復和傳統中醫治療,骨科非常規外科診治性疾病,骨內科科研與臨床服務的社區拓展等,並附骨內科主要疾病的國際和國內指南解讀等。涉及的骨內科常見和多發病包括:骨組織發育異常、骨質疏鬆症、脊柱疾患、骨軟骨病、關節炎、骨壞死、骨髓炎、腰腿痛、肌腱止點無菌性炎症和神經出口卡壓綜合徵,骨與關節腫瘤、骨與關節感染等。由於骨內科學的發展是一典型的從臨床到實驗室再到臨床和社區的過程,因此以疾病為導向的轉化型研究、肌骨健康的社區教育和服務也是《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聚焦的重要內容。
《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面向從事骨科及相關學科,如放射科、內分泌科、風濕科、婦產科、老年科和中醫骨傷等科的醫生和研究人員,亦可作為醫學院校教學和學生自學的參考。《骨內科學:從臨床到實驗室到臨床和社區》也適用於其他各級醫護、衛生管理人員和保健人員、全科醫師等人群,對提高患者的防病意識和生活質量具有普遍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篇骨內科學發展史
第一章發展骨內科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一節骨內科學發展的背景和迫切性
第二節骨內科學——與吋共進的醫學學科分支
第三節現代骨內科學的特徵
第四節跨學科骨內科科室的建設
第二章骨內科學發展史、現狀和發展方向
第一節國外骨內科學發展史、現狀發展方向
一、骨內科的範疇
二、骨內科的診斷進展
三、骨內科的治療進展
四、骨內科與其他系統學科的交融
五、骨內科的國際學術組織和活動
第二節、中國骨內科學現狀和發展方向
第三節中國骨內科學科建設的背景與意義
一、骨內科產生背景
二、建立骨內科的意義
第三章骨與關節十年與骨內科學的發展
第一節骨與關節十年
一、引言與背景
二、BJD與骨骼肌肉醫學的相關性
三、BJD影響社會及其與過去其他措施的不同
四、BJD嘗試連線世界
五、BJD在中國
六、這十年發生的重要事件和表現指標
七、骨關節肌肉科學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八、未來的計畫,十年續期至2020生
九、小結與展望
第二節骨與關節十年續期促進骨內科學的發展
一、中國“骨與關節十年”計畫的啟動
二、“骨與關節十年”計畫的
宗旨和工作原則
三、第二個“骨與關節十年”計畫
四、“骨與關節十年”計畫及其延續
促進骨內科學發展
第三節與骨內科學相關的國內外主要學會與學術團體
一、中國國內相關學術和公益團體
二、國際上相關學術團體
第四章怎樣建立和發展好骨內科學
第一節骨內科學一綜合骨科建設的經驗
一、以患者需求作為科室發展的原動力
二、綜合診療模式優勢突出
三、建立規範診療系統
四、科研工作是培育學科品牌的載體
五、建立骨內科骨質疏鬆健康管理制度
第二節骨內科學在中國香港地區的建設、合作與發展
一、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多學科的骨內科中心
二、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組織管理架構和合作
三、中心使命
四、重點建立和完善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及治療方案
五、與骨內科相關疾病的其他預防計畫
六、中心經濟來源與持續發展
第三節骨內科引人ISO國際管理標準及其套用
一、國際管理標準認證(ISO)及其使命
二、ISO註冊的標準程式及準備
三、骨骼健康及骨質評定中心ISO9001認證經驗分享
四、小結
第二篇肌肉骨骼系統的生物醫學基礎與研究進展
第一章肌肉骨骼系統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骨骼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一、骨組織的基本組成
二、骨骼的基本形態和結構
三、骨組織的主要細胞成分
四、骨組織的基本生理活動
第二節軟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一、軟骨的分類
二、透明軟骨
三、其他軟骨和軟骨結構
第三節肌腱和韌帶的基本結構功能與對比
一、肌腱和韌帶的發育
二、基本結構
三、功能
四、肌腱和韌帶的癒合
第四節肌腱—骨接點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一、概況
二、肌腱與骨止點的解剖結構
三、腱止點輔助結構
四、肌腱與骨止點的功能
第五節骨骼肌的結構與功能
一、骨骼肌的結構
二、骨骼肌的功能
第二章骨和軟骨代謝的基本知識與研究進展
第一節骨重建及其調控
一、骨塑建和骨重建
二、參與骨重建的細胞
三、骨重建過程
四、骨重建過程中的調節信號
五、小結
第二節營養和骨代謝
一、骨骼生長發育
二、骨質疏鬆症
三、營養與骨健康
四、小結與展望
第三節維生素D和骨代謝
一、維生素D的基本知識
二、維生素D在調節骨骼代謝作用中的研究進展
三、小結和展望
第四節肌骨力學信號傳導與調控
一、骨和肌肉之間的功能相關性和力學信號傳導
二、組織和細胞的力學信號傳遞
三、肌肉刺激產生的頻率與髓內壓和骨應變相關
四、動態肌肉刺激延緩骨丟失
五、肌肉刺激有助於促進骨折修復
六、骨對力學載入反應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七、總結與展望
第五節軟骨代謝的最近研究進展
一、軟骨基質合成代謝的調控
二、軟骨基質分解代謝的調控
三、小結與展望
第三章骨內科研究常用實驗動物
模型的建立與評定
第一節去卵巢動物模型和骨質
疏鬆臨床前研究的實驗設計
一、去卵巢(OVX)大鼠模型
二、採用年輕成年期OVX大鼠模型的實驗設計
三、去卵巢小鼠模型
四、去卵巢犬模型
五、去卵巢山羊模型
六、去卵巢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七、其他去卵巢動物模型
八、總結
第二節繼發性骨質疏鬆動物模型與評定
一、建立繼發性骨質疏鬆動物模型的必要性
二、繼發性骨質疏鬆動物模型建立和評定方法
三、小結與展望
第三節腎性骨病動物模型
一、引言
二、動物
三、模型種類
四、分析方法
第四節骨性關節炎動物模型的
建立和選擇
一、原發性OA動物模型
二、繼發性OA動物模型
三、OA動物模型的組織學評分方法
四、小結
第五節骨性關節炎動物模型的建立與評定
一、正常關節軟骨特點
二、骨性關節炎的病理學進程
三、骨性關節炎動物模型
四、動物模型選擇
五、小結與展望
第六節類風濕關節炎動物模型
一、小動物RA模型
二、大動物模型
三、小結與展望
第七節常見椎間盤退變多種動物模型與評定
一、椎間盤退變動物模型研究的意義與現狀
二、椎間盤退變動物模型的分類及特徵
三、選擇和套用椎間盤退變動物模型的原則
四、模型建立技術和評定方法案例
五、在選擇動物模型中應注意的事項
六、結語
第八節關節盤退變模型的建立與評定
一、椎間盤退變模型的建立與評定
二、椎間盤退變相關分子生物學機制
三、模型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四、小結與展望
第九節骨壞死動物模型與評定
一、骨壞死概況
二、骨壞死動物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三、骨壞死動物模型的建立和評定方法
四、利用動物模型預防和治療骨壞死的效果
五、小結與展望
第十節轉移性骨腫瘤動物模型
一、脛骨內注射模型
二、動脈內注射模型
三、心室內注射模型
四、皮下或乳腺脂肪墊模型
第十一節肌腱炎動物模型與評定
一、肌腱病的臨床特徵
二、肌腱病的發病機制
三、建立研究肌腱病的動物模型
四、肌腱病動物模型的評估方法
五、結論
第十二節糖尿病動物模型
一、引言
二、動物
三、動物模型製備、觀察和評價
四、小結與展望
第十三節基因修飾動物模型在骨科研究中的套用
一、Cre—lox系統概述
二、靶細胞和靶基因概述
三、Prx1—Cre
四、Dermo1(17wist2)Cre
五、Sox9—Cre
六、Ⅱ型膠原a1—Cre(Col12a1—Ce)
七、X型膠原a1—Cre(Col10a1—Cre)
八、Osterix1—Cre
九、I型膠原a1—Cre(Col1a1—Cre)
十、骨鈣素—Cre(OC—Cre)
十一、DMP1—Cre
十二、TRAP—Cre和CtsK—Cre
十三、其他轉基因小鼠模型
十四、問題與展望
第四章骨科生物技術的發展和套用
第一節間充質幹細胞技術與骨科套用
一、MSC簡介及其相關技術
二、MSC在骨科中的套用
三、總結與展望
第二節誘導多能性幹細胞與骨科疾病
一、誘導多能性幹細胞概述
二、誘導多能性幹細胞的研究領域
三、誘導多能性幹細胞與骨科疾病
四、小結
第三節微小RNA技術與骨科疾病
一、miRNA概述
二、miRNA與骨科疾病的研究進展
三、miRNA在骨科疾病中的臨床套用前景
四、小結與展望
第四節骨科和相關學科的現代基因研究技術與套用
一、現代基因研究技術及發展
二、基於現代基因研究技術的套用
三、展望
第五節促進骨修復的組織工程和細胞治療
一、骨組織工程
二、細胞治療
第三篇肌肉骨骼系統的醫學影像和實驗室診斷技術
第一章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及骨科套用
第一節概述
一、骨科醫學影像學技術簡介
二、骨折的影像診斷
三、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影像診斷
四、骨密度和骨結構的檢測
五、骨腫瘤的影像診斷和治療隨訪
六、小結與展望
第二節骨科醫學成像的靈敏度和解析度
一、分子醫學成像與臨床常規醫學成像技術
二、醫學成像技術與影像特徵
三、醫學成像技術靈敏度和解析度的相關性
第二章骨密度測量的基本技術
第一節骨質疏鬆症的X線影像評估
一、骨質疏鬆症的x線徵象
二、X線片有關不同部位骨質疏鬆指數的評估
三、胸腰椎椎體骨折x線片形態判定方法
第二節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的基本原理和套用
一、DXA的基本原理及其優缺點
二、DXA診斷骨質疏鬆
三、DXA檢查結果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定量CT骨密度測量的基本原理和套用
一、QCT基本原理
二、QCT的優勢與局限性
三、QCT骨密度測量的臨床套用
第四節QCT與DXA測量骨密度的比較
一、QCT與DXA測量骨密度的比較的相對性
二、測量方法的感興趣區的選擇性
三、DXA與QCT的選擇
四、DXA與QCT對比要點和展望
第三章骨密度和骨質量測定的基本技術及套用
第一節pQCT和HR—pQCT的基本原理和套用
一、pQCT和HR—pQCT
二、pQCT/HR—pQCT的臨床套用
三、pQCT的動物研究套用
四、小結與展望
第二節基於影像的骨結構非線性有限
元分析方法
一、概述
二、方法
三、討論
第三節骨形態計量學的發展和套用
一、骨形態計量學概述
二、二維骨形態計量學的基本方法
三、骨組織二維形態計量學在骨質疏鬆防治藥物藥效試驗中的套用和局限性
四、骨小梁顯微結構(三維)定量測定——microCT測量
五、骨組織形態計量學的生理及臨床意義
第四章骨與軟骨代謝標誌物的檢測和臨床套用
一、檢測原理和方法
二、骨代謝標誌物
三、軟骨代謝標誌物
四、OA標誌物的臨床套用
五、研究進展
……
第四篇骨科理療、康復和傳統中醫治療
第五篇骨科非常規外科診斷治性疾病
第六篇骨內科科研與臨床服務的社區拓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