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堂村

駱堂村

駱堂村位於嘉祥縣縣城西北9公里的萬張鄉,萬張鄉駐地東1.6公里,駱堂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據清光緒二十五年本《朱氏家譜》載:朱氏祖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由徽州婺源遷至汶上縣鉤魚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駱堂村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萬張鄉
  • 郵政區碼:272401
  • 面積: 2000餘畝
駱堂村簡介,發展特色,農村建設,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

駱堂村簡介

六世祖於隆慶三年(1569)再遷此立村,並建有樓房,故取村名駱堂村。駱堂村一百多戶人家,近3000多人,姓氏主要以楚姓為主。農業以小麥、大豆、玉米、棉花等農作物為主。村里業餘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擁有駱堂國小附屬幼稚園等教育資源。
別名:駱堂村郵政編碼: 272401
行政區類別: 鄉村面積
所屬: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萬張鄉人口: 2000多人

發展特色

直從改革開放以來,駱堂村人卻硬生生地闖出了一條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的富民強村的路子。多年來,駱堂村黨支部連續獲得“優秀黨支部”、“富民強村黨支部”、“五好黨支部”等光榮稱號。90 年代,駱堂村就已經開展了“工業農村”的時代。今天,當你走近駱堂村時,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在一片生機勃勃的麥田深處,綠蔭隱映中,一座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昂然矗立,白牆、花鳥、廠房。走進村里,已全部硬化的街道平直、寬闊、乾淨;一排排的房屋整齊、標準、亮麗;路邊房下,剛栽種的楊樹正在喝水、抽絲、發芽。村民們自豪地說:“談起新農村建設,我們村變化可大了,以前荒草遍地,到處是垃圾,如今可是大變樣。道路硬化了,垃圾清理了,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我們真正有了美好的家。”2005 年以來,在中央連續三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案”精神的指引下,駱堂村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目標,統籌安排,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駱堂村新修大街 ,南北胡同,已初步達到了出門就有柏油路的目標,有線電視入戶率達 90 % ,電腦入戶50%,自來水入戶率達 100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及率達 90 % ,電話、移動手機普及率達 90 % 。

農村建設

有了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有了雄厚的物質保障,繼續發展就有了充足的後勁。從 2005 年起,駱堂村著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 一 : 加強村委會建設。農村要致富,必須建設好黨支部。凡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搞得好的農村,都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黨支部。駱堂村的做法是,首先要選好“班長”。他們說,班子強不強,關鍵看“班長”。建設一個好領導班子,關鍵得有一個好帶頭人。為把農村優秀黨員選拔到領導崗位,在農村黨支部換屆中,他們推行了“兩推一選”制度,使村黨支部班子整體結構得到改善; 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推進村民自治,在實施這一決策中,駱堂村充分尊重農民民眾的權力,倡導文明守法的民主選舉,引導民眾把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農民選為人民代表。
為了尊重農民民眾的知情權,實行公開、透明管理,駱堂村還進一步規範了村務公開制度。在公開內容上,除對財務收支、農民負擔、集體經濟經營、計畫生育、徵用土地和宅基地“五公開”外,還把公開項目不斷拓展,做到民眾關注什麼,村里就公開什麼。對公開時間、場所、形式實行了“三統一”。在時間上,規定村財務每年公開兩次,農民負擔每年公開一次,計畫生育每季公開一次,有些項目隨時公開;在公開場所和形式上,要求在民眾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統一、規範、固定的公開欄。公開內容必須留檔,做到欄檔一致,嚴禁“兩本帳”、假公開。截止目前,全村村務和財務公開率均達到 100 % 。
通過開展對繼續保持黨的先進性教育重要思想學習活動,駱堂村幹部提高了學習和實踐保持黨的先進性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強化了全心全意為民眾謀利益的觀念,增強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意識,激發了工作熱情,轉變了作風,解決了一批基層和民眾“最盼、最缺、最怕、最怨”的問題,有力地推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加快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
◆ 二: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實施舊村改造,加大對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街道全部硬化,兩旁也裝上了路燈,植上了樹, 重點建設了“文明一條街”。 全村集體安裝了有線電視,鋪設了自來水管,全村面貌為之一新。作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駱堂村環境整治堅持 “ 四節 ” (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具體整治內容包括:利用現有條件,以 “ 四清四改 ” (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廁)為基本內容,著力解決人畜分離、道路交通、垃圾排放、污水處理、安全防災等問題。同時,在農村將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改善村莊公共設施和生態環境,治理村莊髒、亂、差和環境污染。
◆ 三:培養新的經濟成長點。駱堂村的傳統產業是水泥預製件加工,在繼續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駱堂村積極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鼓勵村民積極向有條件、利潤高、風險小的行業投資。
現在的駱堂人,如商海中的蛟龍,越戰越強。
◆ 四:建設文明生態型村莊。 黨中央提出了 “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 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駱堂村用這個總體要求深化文明生態村建設,把文明生態村建設納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把文明生態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綜合創建載體,在 “ 綜合創建 ” 上狠下工夫,鞏固成果,擴大戰果。強調用文明生態村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實施村莊改造以來,梨行先後建了樓、鋪了路、安裝了有線電視、自來水、普及了新農合。同時,建設了文化大院,設定了電腦、電視,購置了報刊、雜誌等娛樂、學習器材 , 下一步將重點推廣沼氣池建設和村莊花園建設。開展 “好媳婦、好兒子、好公婆、好黨員、致富能手”評選活動,使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更具民眾性。駱堂村 用探索性的思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一起抓,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極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
現在的駱堂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猶如沙漠裡的一片綠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熠熠生輝。

自然資源

以農田為主,林業為輔,農田占地千餘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

農村經濟

駱堂村工業主要以水泥制管廠、電線桿廠、手套廠為主。民營企業有幾十家。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0餘戶,共有鄉村人口2000多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文化教育

村內設有駱堂村國小及附屬幼稚園,保證孩子的教育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