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池口村

馬池口村為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下轄的一個村。馬池口於明代成村。北鄰京密引水渠,東鄰京昌公路,與燕山山脈遙遙相對。

馬池口村正在進行舊村拆遷改造,馬池口村占地面積約8000畝,第一期批准改造項目占地1200畝,其中回遷房占地約150畝,集體產業用地450畝,城市開發用地約670畝,總建築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池口村
  • 外文名:Machikou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北京市昌平區
  • 面積:8000 畝
  • 電話區號:010
  • 郵政編碼:102200
  • 東鄰:G6高速
  • 西鄰:G7高速
  • 南鄰:北六環
馬池口,起源,地圖信息,

馬池口

很早很早以前,馬池口村西南方向二、三里的地方,有個名叫火燒營的小村莊。後來,火燒營在一次突發的天火中,村落殆盡。余者痛定思痛。頓悟,原來犯了地名大忌。於是,便遷到馬池口村現在這個地方。所以,先有火燒營,後有馬池口。
荒野村落,名不見經傳,又無文字可證,只靠代代相傳,而村民卻深信不疑。火燒營演變成馬池口村,其間大約於明代中期偏後。
馬池口村四周,有多座規模較大的古墳。如蘭家墳、梁家墳、王家墳、尚家墳、楊家墳、馬家墳等。1956年,筆者曾悉數馬家古墳,從祖爺的第一個大墳頭起,數到最後一排墳頭,共二十三排墳頭,每排墳頭代表一代人,即為二十三代人。每代人平均以二十歲計算,至少延續四百年有餘。
從前,馬池口村中間有座古廟,大殿前面,橫向並排豎著四塊大石碑(石碑已於解放初被移走,不知下落),四塊石碑分別鐫刻著各次重修古廟事宜。在碑文中依稀可辨古廟修建年代,約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如果按當時“有村必建廟”的建制,這是馬池口建村四百餘年的又一佐證。
1997年出版的《北京市昌平縣地名志》,也標明,馬池口於明代成村。
至此,我們基本上摸清了馬池口村的來歷及村齡。
馬池口村名,有別於昌平區境內其他帶有“口”字的村名。如高崖口、南口、碓石口、桃峪口等等。這些帶“口”字的村名,幾乎都坐落在山口處,或于山口附近,因山口而得名。令人不解的是,馬池口村是典型的平原村莊,既不靠山口,也不傍渡口。那么,馬池口村的“口”是什麼意思呢?
馬池口村名“馬”字當頭,於是,那些不知內情的人便望文生義,認為馬池口村一定姓馬的人多。錯了。幾百年的老住戶,加上近代遷來的,馬姓人家也不過四十戶。在這個千餘戶的大村里,是個極少的姓氏。

起源

馬池口村名字的起源,與它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從前,人們習慣將長城以北地域,統統稱作口外。口外商隊的馬幫、駱駝隊,以及牛羊群,鑽出四十里的關溝進京,當時有東西兩條路線。西路,南下經陽坊、溫泉、頤和園等地爾後進西直門。東路,出關溝則向東南方向行進,擦三間房(南口鎮自然村)而過。然後,經奤夿 [hǎbā]屯、上念頭、馬池口、西沙屯、沙河、清河等村鎮,直抵德勝門。
走出關溝的牛羊群,以及負重的馬幫、駱駝隊,行走很慢。當時路況又很差,走到馬池口村,已時近中午。正好在此打尖,人吃乾糧歇歇腳,牲畜飲水加草料。更重要的是,當時馬池口村已具噶松潭喲蚣廡的條件。
馬池口村古廟門前,正是商隊進京的通衢大道。廟門前有塊偌大的場地,場地南端,有座四周用大條石加固的大戲台,場地本是村民看戲的地方。可是,一年裡只唱有數的幾場戲,可以說,場地常年閒著沒用。所以,大戲台至廟門之間的場地,正是商隊歇腳打尖的好地方。
廟門東側,與古廟一牆之隔,有座約三丈見方的小院,裡邊有一口石塊砌幫的大水井,井筒直徑約六尺,井口南北搭著兩塊巨大的條石,可容四人同時打水。此井水質甘甜,水源極旺,而且水位較高,用扁擔勾著水桶,就可以打水,極為便利。
廟門東西側,築有二尺多高的廟台。東側廟台下首,有一排巨大的石槽,每個石槽長一丈有餘。井口至石槽之間,有一條約五寸寬,三寸深的石溝,從井裡打上水,灌進石溝。水便順著石溝,流進廟台下首的石槽里,供牲畜飲用。
廟門東西兩側,曾經有兩棵古樹,西側為老槐樹(1950年春被大風摧毀,掛在上面的鑄鐘被摔成兩瓣。)東側是一棵氣度非凡的老楊樹(於“文革”中的1970年被砍伐),樹齡近三百年(鋸斷時,筆者曾數過其年輪)。其主幹需四個成年人才摟抱。樹冠碩大,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樹蔭可覆蓋兩畝地面積。
商隊之人,喝著甘甜水,乘著濃蔭,消疲解乏,甚為愜意。
但也不完全是喝口水歇會兒腳,就起身上路的商隊,從現存的兩處地名考證,也有過夜的商隊。一處名
叫“尚家店”,另一處名叫“駱駝圈”。現在村里五六十歲以上的人,對這兩個地名一點也不陌生。
1939年,日偽時期修建了京張公路,商隊便沿著公路進京了。但仍有少數商隊,嫌走公路繞腳,仍習慣走老路。直到公元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才完全消失。那些大石槽,因多年不用,又妨礙交通,後被移走。至此,馬池口村歷經四百多年的“驛站”作用,便告結束。但是,馬池口村在全縣的大村地位及其影響,仍在延續。
解放前後,昌平縣曾有“四大村”之譽,東有魯疃、百善,西有馬池口,蘇家坨(蘇家坨於1958年劃歸海淀區)。就四大村規模而言,馬池口村只能排在老末,但其大村地位及其影響,其他大村卻無法比擬。解放前曾流行一句口頭禪:“小昌平縣,大馬池口。”
馬池口不光村大,更重要的是臨近縣府,八里許。交通方便,也是馬池口村的一大優勢。東靠京張公路,西臨京包鐵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的各歷史時期的政權,都很看重馬池口村。日本人占領時期,在馬池口村建立中心據點,成為“模範村”。國統時期,成立馬池口偽大鄉。新中國成立後,建立馬池口鄉。1950年至1956年,全縣入伍新兵,連續七年在馬池口村集中。1950年,昌平縣農業試驗場建在馬池口村。馬池口村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旱澇保收,糧食年年增產。解放初的幾年,被縣領導譽為昌平縣的“烏克蘭”。
農村改革開放之初,馬池口村勇於開拓,成效顯著,很快成為京郊上空一顆耀眼的明星。李鵬、陳慕華、鄒家華等中央領導人,先後來這裡參觀訪問。馬池口村又大大的風光一回。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