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利特

馬格利特

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1.21-1967.8.15),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他對波普藝術的影響十分重大。作品有《戴圓頂硬禮帽的男子》、《夜的意味》、《襲擊》、《白紙委任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尼·馬格利特
  • 外文名:Rene Magritte
  • 國籍:比利時
  • 出生地:萊西訥
  •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7年8月15日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創立超現實主義畫派
  • 代表作品:《戴圓頂硬禮帽的男子》、《夜的意味》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人物簡介,作品特點,作品風格,對常識的質疑,對寫實性的超越,文字遊戲,印象派,代表作品,職業生涯,作品評價,人物評價,人物姿態,

人物簡介

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20世紀比利時最傑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出生於萊西恩。曾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學習,後開始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探索。1927年遷居巴黎,進入創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常常賦予平常熟悉的物體一種嶄新的寓意,或者將不相干的事物扭曲的組合在一起,給人荒誕、幽默的感覺。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ReneMagritte)馬格利特全名叫B, Francois Guislan Magritte,於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時的Lessines。他於1967年逝世於布魯塞爾,享年69歲。藝術史上的成就莫過於創立超現實主義,他是當時第一位超現實派畫家。馬格利特對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記得一乾二淨,當有人問他哪件事記得最深刻時,他便會說在孩童時,很喜歡與一個可愛的小女孩走到個匯置的墳場裡玩耍要。有一天,當他們爬過圍欄入到墳場後,看見一位畫家正在埋頭苦幹地畫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走上前去看畫,發覺畫中的景物就是墳場。當他看完幅畫後感到十分詫異,畫得異常真實,十分好,從此他便對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7-1930年居住在巴黎,此後一直住在布魯塞爾。早期受立體派未來派及純粹主義的綜合影響。1925年他深受基里科的影響,因此放棄自己早期的風格。他將突兀,不合理的物體並列,同時營造一種安靜,近似恍惚的氣氛,藉此表達他對神秘世界的感覺。他和達利不同,他不以繪畫表現個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智慧,諷刺,還有一種機智論辯的精神,而非自我披露。1943-1946年,他採用印象主義的畫風和顏料。1947年冬到1948年他所謂的野獸派時期~他畫了一系列色彩強烈,意象怪異的傑出作品,批評家對於實驗性的作品反映一般都不佳,於是他又回到他熟悉的風格。他對波普藝術的影響十分重大。作品有《夜的意味》、《襲擊》、《白紙委任狀》。全球最大搜尋引擎google在2008年11月21日將logo設定為雷尼·馬格利特風格的圖片,紀念他的生日。
雷尼·馬格利特雷尼·馬格利特
在未出道時,他做過幾年商業性的畫家。有一次,他被任命擔任牆紙的設計--一份沉悶的工作。縱使這樣,他仍然工作了好一段時間,並培養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學會了將一些影像不斷重複的技巧。1925年,他決定放棄抽象畫法,受到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詩,以及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Chirico)的影響,決定了自已在繪畫上的新方向。
雷尼·馬格利特雷尼·馬格利特
馬格利特1967年8月15日因胰臟癌病逝,死後葬在蘇哈比(Schaarbeek)公墓。

作品特點

1929年,在對未來派立體派進行了很短時間的審視之後,馬格里特加入了超現實主義派。他在巴黎生活了五年,成為保爾·艾呂雅的好友。當大部分超現實主義畫家都在參照安德烈·布雷東所提示的“純內部”典型,運用自動性,搞偏執狂式活動和探求夢幻時,馬格利特卻對自己身邊的世界和自己的物品發生了興趣。他要通過一種現實主義的,然而又是充滿詩意的表現,使我們看到它們的存在。他既把畫作為解放的方法,又把它作為知識的工具。從1925至1936年,他努力通過各種不同物品的衝突來創新,通過改變我們已經熟悉的東西來驚人。他還以交換、對立的手法,使我們看清這樣一些奇特的事情,便如石頭在燃燒,已經出現了裂縫的木質天空,馬身上的鈴鐺變成危險的花朵……十幾年前,基里柯為了創造離奇神秘的氣氛,曾經使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成分意想不到地聚合在一起過。馬格利特的生硬、精確,以及作“反繪畫”的意志有時會使人不禁想到喬治·德·基里科。1936-1940年,馬格利特擴大了研究的領域,不再把毫不相干的物品畫在一起了。相反,他考慮起孤立的物品與它自己本身可能會有的關係,也就是從包含出發,到被包含中去進行發現.比如樹和樹葉的關係,風景和畫面的關係,鞋和腳的關係,天和鳥的關係。這個已被荒謬的想像解決過千百次的內部問題使馬格利特成為了傑出的形象發明家。他每幅精美的畫面都是智識和感受融為一體的新發現。另外,他的顏色也放射出奇光異彩。它們從棕色過渡到綠色,從灰色過渡到藍色。這種變化又引導他在顏色起著首要作用的領域中進行其它研究。人們不應對馬格利特從戰爭爆發時開始的頗有爭議的印象派時期感到驚訝,因為繪畫對於他來說,只是加深對世界認識的一種手段。任何一種技術,即使是古老的,只要能使我們在畫家有意給予我們的角度里,去重新觀察對象,那它就是有用的。相反,如果只是在顏色上洋洋大觀,而對對象本身沒有什麼發現,那倒是應該頗感遺憾的,因為畫的外部形象的改變所伴隨的是內容的貧乏。1946年,自在得驚人的馬格利特最後一次一百八十度轉變又使他回到自己的老方法上,他的奇思妙想無疑不那么多了,手筆也更加猶豫了。然而,在《謝埃拉扎德》中,用珍珠畫出的女人面部實在是美不可言的獨特發明。他以名畫所作的變體畫有兩幅:熱拉爾的《蕾卡米埃夫人》和馬奈的《陽台》。他在畫中用棺材代替了人物。在改造名畫時和重新創造對象時,他使用的辦法都是一樣的,即教會我們去觀察,馬格利特的確是位偉大的幻覺者。
雷尼·馬格利特作品雷尼·馬格利特作品
雷尼·馬格利特雷尼·馬格利特
他的作品通過有目的的、理性的視覺錯置,顛倒了人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經驗,從而產生出精神上的震撼性。代表作有《強姦》、《圖像的反叛》、《受威脅的兇手》等。他的創作對年輕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麥桑等和波普藝術家,有一定的影響。馬格里特一生的風格變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響,而專注於創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滿特殊構想的形象。他的繪畫作品仿佛謎語一般讓人猜想,作品裡浮現一種死寂的安靜,表達的觀點含括了從政治到哲學的理性世界
他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中最具有哲學思維的畫家,專注於創作奇幻的、神秘謐靜的、充滿特殊構想的形象,他的繪畫仿佛謎語一般讓人猜想。

作品風格

對常識的質疑

馬格里特的眾多作品中都匯集了“繪畫中的寫實意義”這一現代美術所面臨的矛盾。在《人的條件》中,表現出將三維空間的現實社會表現為平面性繪畫的矛盾。在這幅畫中,畫家將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繪畫是通向世界的視窗”這一繪畫觀引為例證,在兩邊裝飾有窗簾的窗戶內測繪製了窗外景色。立在畫架上的作品畫上了被畫布遮擋住部分的景象,由於其中所繪的風景與窗外的景色完全相連一體,使觀看者抱有一種疑問,即不知道“真正的景物”一直延續到哪裡。同樣的質疑在《原野的鑰匙》中也有表現,在這幅畫中,畫家將窗外可見的風景畫在了被打碎而散落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上。

對寫實性的超越

馬格里特的繪畫風格準確,細膩而完美,多數內容取自日常生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他的繪畫基本上是以“寫實”為基礎的,但是,馬格里特的寫實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文字遊戲

馬格里特常常在作品中寫入文字。這種手法首先被使用於立體主義的繪畫中,在立體主義繪畫和拼貼畫中,文字只是圖形的一部分。而在馬格里特的作品中,畫家將其用於解釋繪畫表現,或者作為其替代物使用。在寫有文字的作品中,《圖像的背叛——這不是菸斗》是馬格里特最著名的系列畫中的一幅。
馬格利特

印象派

馬格里特細膩而經過千錘百鍊的繪畫風格終生未變,他只是在20世紀40年代的一個時期里,戲劇性地嘗試了迥然不同的其他藝術風格。從1943年至1947年間,馬格里特受到了雷諾瓦等印象派啟發,創作了印象風格的作品,他稱這個時期是“充滿陽光的超現實主義”。

代表作品

馬格利特的代表性作品有《戴圓頂硬禮帽的男人》、《強姦》、《戈爾達禮》、《單詞的使用》、《自然之美》、《集體發明物》《夜的意味》,《襲擊》,《白紙委任狀》等。
雷尼·馬格利特作品雷尼·馬格利特作品

職業生涯

馬格利特出生於埃諾省萊西納,是裁縫父親內浦·馬格列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長子,母親則做女帽的銷售。童年時常常搬家,10歲時就開始學畫,1912年母親投桑布爾河(Sambre)自殺,原因不明。當其母親的屍體被撈上來時,馬格列特當時在場,母親浮屍時被衣飾覆蓋著臉部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這令他在1927年至1928年所的畫的人物也是被衣布覆蓋著臉孔,包括《愛人》(Les Amants),但他本人並不喜歡這個解釋。馬格利特青年時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就學兩年,1918年畢業後曾在壁紙工廠負責花紋設計。
1919年,他開始對未來主義和奧費立體主義產生興趣,並受到大他十歲的義大利畫家基里訶的影響,開始了超現實主義的風格。1922年他與童年玩伴喬吉特·伯婕(Georgette Berger)結婚。(兩人在1913年認識)。1926年,他開始全職繪畫,並於同年畫成《迷失的騎師》(Le jockey perdu),為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並在192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首次的個人畫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評。這次失敗使他感到鬱悶,於是他移居巴黎。1927年到1930年間,他移居巴黎。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安德烈比圖,並加入了超現實主義者的行列,創造出大量具有神秘語意的迷人畫作,同時也為許多時裝海報或樂譜封面進行商業平面設計,1936年他的作品曾受邀到美利堅合眾國紐約展出,後來又在196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199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回顧展。後來他又回到布魯塞爾,與他的弟弟成立一間公司,賺取生活收入。在納粹德國占領比利時王國期間,他堅持留在布魯塞爾,因而與安德烈決裂。在這段時期,他放棄在作品中展現野蠻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後來又恢復了。
雷尼·馬格利特作品雷尼·馬格利特作品
晚年的馬格利特定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67年8月15日因胰臟癌病逝,死後葬在蘇哈比(Schaarbeek)公墓。自1960年代起,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眾的高度興趣,更影響普普藝術簡約主義及概念主義。在2005年,他被列舉為“大比利時人”瓦隆區的第九位,在佛羅明區的第十八位。

作品評價

馬格利特最為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畫作為一幅寫有《你看到的不是菸斗》的菸斗畫作。創作於1929年,名為《形象的叛逆(The Betrayal of Images)》。此畫經常被用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的觀點,並用於書籍和教學上。此外後世的學者認為馬格利特母親的投水自殺對他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此點可由他許多關於破碎的女體畫作看出。一個人不必睡熟了才做夢。在光天化日之下,夢也會降臨。正如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989-1967)所發現的那樣,事實經驗以過錯位後也會形成夢。馬格利特在接觸到基里科恩斯特的畫以前,一直從事廣告設計和壁紙設計,並因此獲得了顯然是廣告畫家的那種拙樸技巧。正是運用這些技巧,他做出了一些令人瞠目的發現。馬格利特在巴黎附近也居住過三年(1927-1930),當時布列頓稱讚他的和能表現在“對視覺現象進行試驗……顯示語言和思想形象的從屬性之上”。馬格利特的貢獻不僅在於將語言和思想的重要性置於視覺形象之下,還在於通過建立起詞語和符號之間新的對等關係,打破了邏輯因果關係的常規。
雷尼·馬格利特作品雷尼·馬格利特作品
起初,馬格利特的某些技巧,如滲色的雲石圓雕(bleeding g marble states),同浪漫主義形象中為追求轟動效果的雕蟲小技並無二致,但這些方法很快就得到了改進。1929年他在布列頓主編的《超現實義義的革命》最後一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物體、物體的形象以及物體的名稱之間都不存在非有不可或不可轉移的聯繫。“樹葉”一詞也可以完全用一幅大炮的圖畫來代表。馬格利特就這樣使自己的思想從熟悉和日常習慣的參照物中解脫出來,遵循超現實主義的戒律,從日常事物意外的並置中探討其隱藏的秘密,從最平淡的情景中揭示出深刻的恐怖和喜悅。在《光的世界》(1954)中,深夜裡郊外街道旁的一間小屋被陰影包圍,同時又被街燈照亮。萬物仿佛都安詳地入睡了,只有頭頂上方的空中溢滿了正午般的光亮。由於人們無法對此做出解釋,所以只得讓這個謎存在下去。在《傾聽的屋子》中,視覺上的謎使人們無法找到合乎邏輯的解決辦法。是蘋果太大,屋子太小,還是屋子太小,蘋果太大?無論那個答案正確與否,人們都無從知道。幽閉恐怖的感覺在這裡非常強烈。恩斯特達利和馬格利特等畫家,比利時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1897年生)和羅馬尼亞的維克多·布羅納(Victor Brauner,1903-1966)一直是“用手畫夢”的大師。在表現的強度和表達的複雜性上,他們既有達利的“妄想狂式批評方法”又有馬格利特的冷靜錯位法。對於他們,蒙德里安的抽象畫中被荒棄的屋子,如霍安·米羅(Joan Miro,1893年生)所說,根本沒有吸引人的地方。
雷尼·馬格利特作品雷尼·馬格利特作品

人物評價

馬格利特所選擇的道路,是孤獨,理性,而充滿智慧的。因此他在藝術界展開了長期的奮鬥,他認為一個藝術家為了一種專注於個人抱負的事業,是可以犧牲一些自我的自由和獨立性的。馬格利特在無限空間和絕對寧靜的條件下,將他所看到的世界一一的描繪出來,他在創作中常使用{撞擊}手法,迫使人們去看平時司空見慣的東西,隨著層次的變化,大小的變化,重疊的變化,這些都是他為了激發人類的情感,給人類帶來危機意識,讓人們驚奇和讚嘆他不斷創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1967年8月15日,他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悄然而逝……
雷尼·馬格利特作品雷尼·馬格利特作品
馬格利特就像一個謎,他那神秘,引起誤解,詩意般的創作,為人們打開了了解悲觀主義的大門,他曾說過:在任何時候都可能降臨,假如人們不專注的觀看事物就想有所發現,人們將永遠看不見所想要的東西,對於奧秘……人們不必去談論它,而應去捕捉它。

人物姿態

藝術和哲學姿態
他是一個完美的、技巧純熟的人 ,他通常畫一系列常見的物品,但這些物品在不同尋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義。他也只畫一個不同的蘋果,但又用一個小標題否定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