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發

馬林發,他的電影生涯開始於 1947 年,進入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當攝影練習生。當時,他國中畢業,為謀生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其繼父介紹給攝影黃紹芬,並由黃紹芬推薦,進入文華影業公司當攝影練習生,從師黃紹芬、許琦,先後在《太太萬歲》、《夜店》、《我這一輩子》等影片中擔任攝影助理。

基本介紹

馬林發藝術經歷,馬林發創作風格,馬林發藝術成就,馬林發作品,

馬林發藝術經歷

上海解放後,他隨文華公司轉至聯合影片公司,1953年正式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繼續擔任攝影助理。由於他一貫勤勤懇懇,並且不斷顯露出攝影上的才華,1955年,被上影廠保送到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修班進修,這是他在事業上進展的關鍵階段。在這所藝術學府中,他開闊了視野,吸收了藝術養料,在以往實踐的基礎上,獲得了理論上的提高。他改變了過去把電影攝影僅僅視作“活動照相”的簡單認識,意識到攝影作為電影的一個重要部門,有著極其廣闊的藝術創造的可能性。他曾經對自己已經熟練、準確地掌握了曝光、測距以及攝影機運動等技術手段而滿足過,但此時,他深感自己在藝術上的貧乏,與一個稱職的電影攝影師的要求,相距甚遠。“金字塔沒有一個塔基,那個尖頂是放不上去的!”因此,他如饑似渴地觀摩中外名片,閱讀大量文學作品,並且學習繪畫,欣賞音樂,還從文藝理論上提高了自己對於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的認識。就這樣,他博學好問,全面加強了自己的藝術修養,著迷地邁入了電影藝術大門。在電影學院,系統地學習了電影理論,攝影理論,攝影技法等專業知識,深感以前掌握的知識太少,因此,刻苦學習,大量觀摩中外名片,學習繪畫,音樂等多方面的知識,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水平,也提高了藝術修養。
馬林發馬林發
馬林發
“天道酬勤”,經過兩年的刻苦努力,1957年,結束學習的馬林發回到上影廠,擔任影片《不夜城》的副攝影。與老攝影師周達明一起,成功地完成了拍攝任務。1958年他便升任攝影師,獨立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長虹號起義》。就是在獨立拍攝這第一部影片中,就大膽採用了剪影,半剪影的手法,使影片氣氛真實可信。 此後,他相繼在《追魚》、《紅日》、《白求恩大夫》、《英雄交響曲》、《難忘的戰鬥》、《愛情啊,你姓什麼?》、《海囚》、《張衡》等近二十部故事片、紀錄片中擔任攝影。在這些影片中,有黑白片、彩色片,有窄銀幕、寬銀幕,有以大場面為主的氣勢雄偉的戰爭片,有纖細多采的抒情神話片。它們不僅表現了馬林發具有嫻熟的攝影技術、技巧,並且也展示了他廣泛的藝術趣味。隨在影片拍攝中,採取“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原則,在光線和色彩的運用上仔細推敲;鏡頭的運用也十分精細,特別是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的鏡頭。注重真實,反對“花哨”,強調“要讓攝影機代表觀眾的眼睛”。如拍攝《白求恩大夫》時,所彩的光線幾乎快達到自然光線了,就是這種樸實的藝術手法,才真實地顯示了白求恩的偉大。 馬林發的藝術風格真實,樸素,貼近生活,不求“花哨”,攝影創作嚴謹,但也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如《追魚》中“鯉魚精變幻”等特技鏡頭就是他設計創造的。 從1947年從影到1983年,先後擔任了二十餘部故事片,紀錄片的攝影,這些影片有戰爭片,抒情片,有正劇,有喜劇,影片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說明了馬林發在電影攝影藝術上有較深的造詣,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1983年以後,馬林發開始擔任領導職務。

馬林發創作風格

馬林發的作品,可以發現,他在攝影創作上所追求的嚴謹的現實主義。這一特色是他接受了老一代電影工作者的創作傳統,在電影學院進修了二年及日後不間斷地從中外優秀電影作品中汲取養料後形成的。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環境氣氛的創造,他都力求運用真實、樸素的布光、構圖和色彩。在影片的整體構思上,他又總是把握著“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原則。《長虹號起義》中許多夜景處理,他有意擺脫細部的清晰,大膽採用了剪影,半剪影的形式,造成了環境上的真實感,也準確地烘託了劇情的緊張氣氛。在《紅日》中,他為了真實地再現戰爭的艱苦,創造特殊的藝術效果,竟不顧拍攝上的困難,大量採取在陰天的條件下拍攝。為了保證影片的技術質量,避免畫面調子的灰平,他則採取了種種措施,先是試驗改變洗印條件,以加大影調的反差;而後,又別出心裁地採取在景物、服裝、道具上噴漆加黑的方法,提高色差,增加畫面的層次和表現力,達到了理想的效果。《紅日》的戰爭場面,他基本上運用廣角鏡拍攝,表現了氣勢,甚為壯觀。而對於影片主要人物的一些主要片斷,尤其是那些揭示人物思想情緒的鏡頭,他則又十分注意運用近景、特寫和大特寫。在布光、構圖上也極為精細,如“石東根醉酒縱馬”、“團長之死”、“張靈甫垂死掙扎”等等,人物的情態、細節的內容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正由於馬林發在攝影構思上體現了這種“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精神,所以,《紅日》不僅具有壯闊的氣勢,又有飽滿的形象,是我國軍事影片攝影中比較出色的一部。馬林發在他的影片攝影設計中,經常強調“要讓攝影機代表觀眾的眼睛”,他認為:只有使觀眾不覺得攝影機的存在,不讓觀眾對攝影技巧的欣賞超過對影片思想內容的欣賞,這才是出色的攝影技巧。所以,他的影片中,很少有技巧上的故意耍弄,也不感到“花哨銀頭”的存在。《白求恩大夫》中許多激動人心的場面,如白求恩給那位垂危的英雄連長輸血、白求恩犧牲等場面,他都是採用徐而不促的鏡頭運動,樸實到近於生活的光線處理來拍攝的,但正是這種質樸的藝術形式,卻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在激情。其實,各種技術、技巧手段,對於當過長期優秀助理的馬林發來說,是駕輕就熟的事情,在他的影片中,也不乏這樣的鏡頭:畫面構圖優美,鏡頭運動別致。但是,這些充滿視覺美感的鏡頭,又總是與影片內容、與彼時彼刻人物心理情緒貼切一致的,觀眾通過這些鏡頭,能夠更形象地感受到影片的思想內涵和人物情緒。譬如,《白求恩大夫》中,在老攝影吳印鹹的指導下,他拍攝的醫療隊唱著《游擊隊之歌》前進的鏡頭:夕陽西下,白求恩和他的同志們在太行山區景色如畫的環境裡,邊唱邊走,隨著音樂的節奏,鏡頭邊跟邊拉,然後逐漸升高(採用了五十公尺高台升降)畫面越來越開闊,最後,猶如一幅充滿詩情的夕照風景圖,那種情調,那種氣韻,表現了白求恩大夫身在八路軍隊伍中的愉悅,揭示了他必然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獻身的思想基因。這樣的畫面,毫無形式主義之嫌,倒是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即使在 《愛情啊,你姓什麼?》這類帶喜劇色彩的影片中,馬林發所創造的輕鬆活潑的畫面效果,也無形式主義之痕可尋,更沒有迎合低級趣味的噱頭。《追魚》是馬林發另一種形式的作品。這個優美的神話故事,通過馬林發恰如其分的藝術手段,化成了引人入勝的畫面形象。在這部影片裡,他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性,認真地設計,大膽地探索,眾多的特技鏡頭,諸如“觀音娘娘撥麟”、“鯉魚精變幻”等都是由他自己設計出的方法拍攝的。整個影片充滿著奇特的銀幕效果,瀰漫著神話色彩,令人嘆為觀止。這部影片曾得到觀眾和評論界較高的聲譽,馬林發的攝影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馬林發
馬林發
馬林發在創作上的嚴謹、認真,實際上是他嚴肅的生活、工作態度的一種反映。他為人敦厚、樸實,從影三十多年來,一貫勤奮、踏實,從不擺架子。尤其在艱苦的拍攝條件下,他更能夠任勞任怨。影片《海囚》大部分是船上的戲,在烈日炙烤的海輪甲板上,他冒著四十二度高溫,一會兒躺在燙人的甲板上仰拍,汗水從甲板上蔓延開來,勾出一個人形,很快又被灼人的鋼板吸乾;一會兒又攀高俯拍,雨珠般的汗水就一滴一滴從高處落下,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他曾經一天連續拍過三十四個鏡頭。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全片一千幾百個鏡頭,馬林發竟然沒有進行過一次補拍,使整個影片的成本節省了一半。這件事受到電影界的讚譽。眼下,馬林發正當壯年,他必將會更奮發、更有創造性地在中國電影攝影事業上作出貢獻。

馬林發藝術成就

馬林發是中國電影攝影師。1930年1月1日生於上海。1947年進文華影業公司當攝影助理,參與拍攝《太太萬歲》、《夜店》、《我這一輩子》等影片。建國後入上海電影製片廠。1955年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修班進修。1957年回廠後任攝影師。先後拍攝《長虹號起義》、《追魚》、《紅日》、《白求恩大夫》(與寇紀文合作)、《愛情啊,你姓什麼》、《張衡》(與任志新合作)等影片十餘部。1984年後任中共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委員、銀星假日酒店董事長、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馬林發作品

1.《張衡》 (1983).... 攝影
2. 《海囚》 (1981).... 攝影
3. 《愛情啊,你姓什麼?》 (1980).... 攝影
4. 《 失去記憶的人》 (1978).... 攝影
5. 《難忘的戰鬥》(1976).... 攝影
6. 《渡江偵察記》 (1974).... 攝影
7. 《戲曲集錦-小保管上任》 (1965).... 攝影
8. 《戲曲集錦-怎么談不攏》 (1965).... 攝影
9. 《白求恩大夫》 (1964).... 攝影
10. 《紅日》 (1963).... 攝影
11. 《斗詩亭》 (1960).... 攝影
12. 《追魚》 (1959).... 攝影
13. 《消防之歌》 (1958).... 攝影
14. 《無名英雄》 (1958).... 攝影
15. 《不夜城》 (1957).... 攝影
16. 《有一家人家》 (1951).... 攝影
17. 《思想問題》 (1950).... 攝影助理(機工)
18. 《腐蝕》(1950).... 攝影助理(機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