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和喬治城

馬六甲和喬治城

馬六甲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以傳統建築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國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依然保存完好。馬六甲城內的政府建築、教堂、廣場以及防禦工事展現出了這座城市早期的發展歷程。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瑞獅門扣、鑲龍嵌鳳,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喬治城則以民居與商用建築為特色,反映了自18世紀末期開始的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面貌。這兩座城市呈現出的獨特的建築與文化景觀在東亞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絕無僅有。

馬六甲與喬治城在500多年間推動了東西方在馬六甲海峽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亞洲歐洲的影響賦予它們獨特的物質和非物質多元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六甲和喬治城
  • 外文名:Melaka and George Town
  • 地理位置馬來西亞
世界遺產,遺產簡介,

世界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馬六甲和喬治城
Melaka and George Town, Historic Cities ofthe Straits of Malacca
入選時間:2008年(2011年對邊界做小幅度的調整)
批准依據:文化遺產(ii)(iii)(iv)
地理位置:N05 25 17 E100 20 45
遺產編號:1223bis
遺產描述
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是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總長1080公里,西北端通印度洋安達曼海,東南連南中國海,歷來是打通東方和西方,連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非常重要的國際水道。地處海峽邊上馬六甲和喬治城(檳城)是兩座著名的古城,它們的歷史和命運與海峽休戚與共。馬六甲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北岸,喬治城(檳城)位於馬來半島西部沿海的濱鉚嶼東北角,瀕臨馬六甲海峽東北側的入口處。
馬六甲和喬治城
馬來西亞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08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iv),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馬六甲和喬治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 (ii):馬六甲和喬治城是東亞和東南亞多元文化貿易城鎮的代表性例子,它們是由馬來、中國和印度文化的商業和交流以及近500年來連續三個歐洲殖民國家建立的,每一個都在建築和城市形式、技術和不朽藝術上留下了印記。 這兩個城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連續的變化,具有很好的互補性。
遴選依據標準(iii):馬六甲和喬治鎮是亞洲多元文化遺產和傳統以及歐洲殖民影響的生動見證。多元的有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在不同信仰的宗教建築、民族聚居地、多種語言、宗教崇拜和宗教節日、舞蹈、服飾、藝術、音樂、飲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遴選依據標準(iv):馬六甲和喬治城反映了一種混合的影響,創造了獨特的建築、文化和城市景觀,在東亞和南亞的任何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它們展示了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店屋和聯排別墅。這些建築展示了許多不同類型和發展階段的建築類型,有些起源於荷蘭或葡萄牙時期。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在500多年間推動了東西方在馬六甲海峽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亞洲與歐洲的影響賦予它們獨特的物質和非物質多元文化遺產。馬六甲城內的政府建築、教堂、廣場以及防禦工事展現出了這座城市早期的發展歷程,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5世紀馬來蘇丹政權時期及其後的葡萄牙統治時期,再到16世紀早期開始的荷蘭統治時期。喬治城則以民居與商用建築為特色,反映了自18世紀末期開始的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面貌。這兩座城市呈現出的獨特的建築與文化景觀在東亞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絕無僅有。

遺產簡介

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馬六甲與喬治城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5世紀馬來蘇丹政權時期及其後的葡萄牙統治時期,再到16世紀早期開始的荷蘭統治時期。馬六甲城以傳統建築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國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依然保存完好,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喬治城則以民居與商用建築為特色,反映了自18世紀末期開始的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面貌。這兩座城市呈現出的獨特的建築與文化景觀在東亞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絕無僅有。
馬六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該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馬六甲王國的都城,1511年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641年為荷蘭占據。1826年成為英國海峽殖民地一部分。馬來西亞第一位首相拉曼在1956年2月20日宣布馬來西亞獨立。
馬六甲盛產橡膠、椰子、水果與稻米等,以工藝品著稱於國內外。郊區亞沙漢山是馬來西亞最早的橡膠種植園誕生地,附近巴株美連南的魚類研究所在東南亞頗具規模。馬六甲交通發達,它與吉隆坡和新加坡有航空與公路交通,港口為橡膠出口和大米、白糖等雜貨的進口提供了便利。
馬六甲的居民主要有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葡萄牙人後裔及歐亞混血兒等,多通曉數種語言。
馬六甲世遺範圍共214.6公頃,其中包括核心區和及緩衝區。核心區即包括聖保羅山、哥打路、河邊街、荷蘭街、雞場街、觀音亭街、吉靈街、板底街、打鐵街、打金街等老街區。三保山則被列入緩衝區。馬六甲市內匯集有多國風格的文化遺產,其中包括青雲亭、紅屋、基督堂、法摩沙堡等建築。流經市內的馬六甲河在馬六甲王朝是一條重要的水道,河岸設立了許多貿易場所。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曾停靠馬六甲,在當地可以看見許多以鄭和命名的古蹟。
馬六甲城內以傳統建築最具特色,包括很多中國式的住宅,古代修建的街道,依然保存完好。馬六甲城內的政府建築、教堂、廣場以及防禦工事展現出了這座城市早期的發展歷程。街道曲折狹窄,屋宇參差多樣,很多住房的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瑞獅門扣、鑲龍嵌鳳,處處顯示出馬六甲這個歷史古都的獨特風貌。
市內匯集有多國風格的文化遺產。 華人領袖鄭芳楊於1567年建造的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廟宇,供奉有觀音菩薩、關帝、王母娘娘,仍是華人宗教活動的中心。中國之上是一座大山岡,是馬來西亞保留中國史跡最完整、最豐富的地方。此外還有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的三保山、三保井、三保亭等。葡萄牙式古蹟有聖地亞哥古城門和聖保羅教堂等。荷蘭式建築有史達特斯教堂(現為市政廳)以及由荷蘭民宅改建的馬六甲博物館,館內陳列有國王(蘇丹)曼蘇爾·沙建國構想圖、鄭和與公主漢麗寶朝見國王的圖文、古代兵器、農村用具等。郊外的東奎那教堂為蘇門答臘式建築,內有柔佛蘇丹的陵墓。
喬治城
喬治城(檳城)位於馬來半島西部沿海的濱鉚嶼東北角,瀕臨馬六甲海峽東北側的入口處,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港,又是著名的轉口貿易港。它是西馬來西亞北部主要物資集散中心。工業在西馬來西亞北部居首位,主要工業有造船、機械、煉錫、建築、橡膠、印刷及電子等。馬來半島北部地區、泰國西南、印尼蘇門答臘北部等鄰近地區的農、林、礦產品多經此加工或轉口。檳榔嶼和東岸的北拇港區之間有檳城大橋相連,橋長為13.5km。檳城已發展成為全國大工商業城市之一。檳城州首府喬治市自1786年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當地融合了中國、馬來、印度、英國、荷蘭、葡萄牙等多元文化,當地建築也反映出英國文明170多年的存在和中式、印度、穆斯林風格的並存,其中檳城大會堂、張弼士故居和甲必丹吉靈清真寺都是代表性建築。壁畫遍布古蹟區的核心區四周,反映出當地生活風情、歷史文化氣息及人文。核心內也擁有超過數千棟的歷史建築物,其中主要位於海墘、土庫街、椰腳街和愛情巷等4條主要街道,或是一些與其成直角的舊關仔角、萊特街、漆木街、牛乾冬、打銅仔街和打石街等街道上。
喬治城以民居與商用建築為特色,城內保留了不少十八、十九世紀的建築物,街上到處有噴泉和雕塑,河邊還鋪有木板路。它反映了自18世紀末期開始的英國統治時期的歷史面貌。這一帶不僅是有名的觀光區,還集中了許多小型餐廳和服飾店,中心地帶的威斯康辛大道更是購物天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