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香港筲箕灣東喜道,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是香港歷史博物館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是由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香港海防博物館
  • 地點:香港筲箕灣東喜道
  •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三、星期五至星期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逢星期四、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 占地:34,200平方米
  • 建築前身:由鯉魚門炮台改建
簡介,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建築,參觀信息,相關新聞,

簡介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港島筲箕灣,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是由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
鯉魚門地區控制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要衝。英軍早於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由於疫症流行,不少駐兵病死,該兵營遂被棄置。在其後的四十年間,軍部雖多次計畫在鯉魚門興建炮台,但遲遲未有落實。
及至1885年,為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英軍乃決定在鯉魚門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築鯉魚門炮台。堡壘是整個防衛體系的核心,由英國皇家工程兵設計和建造。他們首先從鯉魚門岬角的最高點移走面積達七千平方米的泥土,然後建造十八間地下室,闢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最後再填回泥土,將堡壘完全隱閉起來。所有工程在1887年完成。
堡壘中央建有露天廣場,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壘內配備兩門六英寸後裝「隱沒式」大炮,四周並建有壕溝。英軍另於堡壘附近修築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布於岬角上。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在占領新界及九龍後,英軍即加強鯉魚門的防衛,防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入。守軍雖曾多次擊退日軍的偷襲,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月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前市政局鑒於鯉魚門炮台的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於一九九三年決定將之修復,並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整項計畫耗資約三億港元,由建築署設計及興建,其建築設計曾於2000年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大獎 — 銀獎,與及綠化都市顯才華銀獎 — 綠化效果。香港海防博物館於2000年7月25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為鯉魚門炮台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發展歷史

鯉魚門炮台建成於1887年,炮台主要由堡壘、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組成。堡壘中央建有露天廣場,供士兵集散之用。堡壘內配備兩門6吋後裝“隱沒式”大炮,四周並建有壕溝。英軍另於堡壘附近修築多座炮台,包括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及渡口炮台,依山勢由東至西分布於岬角上。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1890年,英軍更在岬角海邊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水下武器之要塞。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
可是,在隨後的30多年間,香港並沒受到攻擊,鯉魚門的海防武器一直無用武之地。到了1930年代,由於武器技術的改進以及其他新炮台相繼落成,鯉魚門炮台在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遂逐漸減退。
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開始進攻香港。在新界九龍淪陷後,守軍立即加強鯉魚門的防禦力,防止日本從魔鬼山經鯉魚門渡過維多利亞港。守軍曾多次擊退日本的突襲,但他們最終也被打敗了,要塞於12月19日被日本占領。在香港光復後,這要塞已不再是戰略要點,所以成為了英軍的操練場。直至1987年,鑒於要在1986年8月興建東區走廊第三期,該處的軍事設施正式停用。
前市政局鑒於鯉魚門炮台的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於1993年決定將之修復,並改建成一所以香港海防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整項計畫耗資約3億港元,由建築署設計及興建,其建築設計曾於2000年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周年大獎 – 銀等獎,與及綠化都市顯才華銀等獎–綠化效果。香港海防博物館於2000年7月25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同年8月31日正式舉行開幕禮,為鯉魚門炮台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建築布局

香港海防博物館主要分為三個區域,接待區、堡壘及古蹟徑,從有接近100年歷史的鯉魚門炮台改裝而成。博物館的歷史建築有一個很大的露天廣場,獨一無二的建築設計, 再加上其他原始的建築物料,為遊客提供一種舒適及古色古香的感覺。堡壘被改裝成為永久展覽走廊,包括明朝清朝、前殖民地時期、日治時期、後殖民地時期及回歸後的香港防衛歷史。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展出的了400多件藏品全部均與香港的海防歷史有關,包括:槍械、大炮、手提武器、軍服及紡織品等。藏品全部屬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另外又有超過20件珍貴文物是從中國國內及香港文博單位借展而來的。

建築

堡壘:於1887年興建,是鯉魚門要塞的核心地點。
中央炮台:於1887年建成,展覽的大炮闊7呎、射程達3,600米。
西炮台:於1887年建成,展覽兩門於金鐘發掘出來的闊9呎的大炮、射程達5,400米。
皇家炮兵紀念碑,原置於香港墳場皇家炮兵紀念碑,原置於香港墳場
布倫南魚雷發射站:於1892年及1894年分別建成,是英軍在海外占領地的最後一次建成的建築。
鯉魚門渡口炮台:於1892年興建,這炮台是用來防止快艇、魚雷的突襲。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三、星期五至星期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逢星期四、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休館
添馬艦的船錨添馬艦的船錨
入場費
成人:10元(適用於成人及未合乎購買優惠票者)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60歲或以上人士:5元
團體:7元(20人或以上)
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公共運輸
港鐵筲箕灣站B2出口沿指示牌步行15分鐘。
城巴85號,由北角碼頭往小西灣。
博物館停車場
博物館設有私家車停車場,由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開放(逢星期四、農曆新年年初一及年初二除外)。每位參觀者可免費停車3小時。

相關新聞

中新網2003年1月24日電由今日(24日)起至4月21日,香港海防博物館將舉行"中山艦文物展",展出50多件遠道從湖北省武漢市付運到港的中山艦歷史文物,輔以文字和歷史照片,讓市民認識中山艦的規模及特色,以及它在中國歷史上浮沉的歷程。
中央炮台資料中央炮台資料
1997年1月28日,一艘炮艦從長江底被撈起,結束了逾半個世紀的黑暗歲月,重見天日。這艘炮艦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動亂,包括護法運動、孫中山蒙難、國民黨分裂,以至抗日戰爭等歷史大事。這艘炮艦,正是著名的中山艦。
據介紹,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於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易名。永豐艦是清政府於1910年向日本訂購的一艘炮艦,用以整頓海軍的實力。永豐艦於1913年3月駛回中國上海服役,並駐守岳州。1917年7月,永豐艦駛至廣州,加入以孫中山為首,以對抗北洋軍閥、維護國會和約法為目標的護法政府,組成護法艦隊。1922年,孫中山積極扶持的陳炯明率領粵軍發動叛變,孫中山遂移駐永豐艦上指揮平亂,期間永豐艦險被炸毀,其後,孫中山由英炮艦護送到香港再轉返上海,是為歷史上著名的永豐艦事件。1924年11月,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乘永豐艦離廣州北上,途經香港轉赴北京共商國是。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
孫中山於1925年3月病逝,永豐艦亦於同年易名中山艦,以表揚孫中山對中華民族的貢獻。1938年10月,中山艦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戰機連番攻擊下而終告沉沒。
為緬懷孫中山與抗日英烈,湖北省文化廳獲準從1986年起開始籌備中山艦的打撈工作。中山艦於1997年1月在長江底被成功打撈,並在艦上清理出3400多件各類文物,及至2001年經修復後不但恢復了1925年時的歷史面貌,而1938年被炸沉時的歷史痕跡亦同時得以保留,令該炮艦更具歷史研究價值。中山艦專用船塢建成後,中山艦將發展成中國第一座水上流動博物館。
"中山艦文物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湖北省文物局聯合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及中山艦博物館承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