馘

馘 “guó”與“xù”,(因“xù”極少用,一般字典無“xù”音,《康熙字典》中有所記述) 形聲。字從首,從或(huò),或亦聲。“”義為“邊境巡邏時偶然遇到敵情”。“首”指“首級”。“首”與“或”聯合起來表示“在一次邊境巡邏時偶然碰到來犯之敵,將其執殺並割其頭顱”。本義:邊防軍取得的敵人首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馘
  • 外文名:cut off left ea
  • 拼音:guó 
  • 解釋:邊防軍取得的敵人首級
引申義,同本義,解釋,古籍解釋,引申,出自,示例,近義詞,語法,鄭碼,

引申義

與敵國交戰時取得的敵人首級。說明:擊殺少量敵人時可以蒐集敵軍頭顱以獻功。大規模戰役,殺死的敵人如亂麻一般多,蒐集頭顱就顯得力不從心,於是改為蒐集敵人左邊的耳朵以獻功授爵。在前者的情形,使用從首從或的“馘”表示;在後者的情形,使用從耳從或的“聝”字表示)

同本義

馘,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為俘馘。――《說文》
馘,獲也。――《爾雅》
攸馘安安。――《詩·大雅·皇矣
以馘馘告。――《禮記·王制》
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左傳
矯矯虎臣,在泮獻馘。――《詩·魯頌·泮水》
獻馘萬計。――《三國志·武帝紀》
(袁可立)每出奇兵,馘俘累累。——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
象升與總督陳奇瑜分道夾擊,自烏林關……箐口諸處,連戰皆捷,斬馘五千六百有奇,漢南寇幾盡。――《明史·盧象升傳》
馘 xù
槁項黃馘 gǎo xiàng huáng xù

解釋

槁:枯乾;項:頸項;馘:臉。頸項枯瘦,面色蒼黃。形容不健康的容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韻會》古獲切《集韻》骨或切《正韻》古伯切,並音蟈。《玉篇》截耳也。《說文》軍戰斷耳也。《詩·大雅》攸馘安安。《注》軍法,獲而不服,則殺而獻其左耳。《禮·王制》以訊馘告。《注》訊是生者,馘是死而截耳者。《爾雅·釋詁》馘,獲也。《注》今以獲賊耳為馘。
又《五音集韻》呼狊切,音洫。面也。《莊子·列御𡨥》槁項黃馘。 《說文》本作聝。《字林》截耳則作耳旁,獻首則作首旁。
又葉況壁切,音翕。《詩·魯頌》矯矯虎臣,在泮獻馘。葉上德服。

引申

出自

《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示例

賢者~而死於下,不賢者比肩接跡而顯於世。 ◎明·瞿佑《剪燈新話·修文舍人傳》

近義詞

面黃肌瘦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不健康的容貌

鄭碼

UAJA,U:9998,GBK:D9E5
筆畫數:17,部首:首,筆順編號:4313251111251153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