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縣小南山遺址

饒河縣小南山遺址

饒河縣小南山遺址位於烏蘇里江左岸、饒河鎮小南山的一級階地上。在這裡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骨器和古生物化石共生,距今約一萬三千年左右。是中國最東部的一處舊石器遺物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饒河縣小南山遺址
  • 類型:遺址
  • 屬於:饒河縣
  • 地方烏蘇里江左岸
考古發現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饒河縣文物管理所在2015年7月至11月對該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位於小南山東坡的中部,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本年度獲得的文化遺存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遺存以第3層及開口該層下的墓葬為代表,其中3座墓葬的碳14年齡分別是8020±30、8150±30和7880±30年,經樹輪校正後為距今8595-9135年。早期遺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玉器有匕形玉佩、觿形玉佩(彎條形器)、玉管、玉珠、玉璧、玉環、玉錛和玉斧等。石器有筒形器、雙面尖狀器(矛)、端刮器、石葉及其製成的長鏃、磨製的鏃等。陶器主要為罐和小杯類,夾砂黃褐色,內芯多為黑色,質地非常疏鬆,外表面上部飾由斜向壓印梳齒紋構成的條帶,個別唇部也飾壓印梳齒紋。墓葬為豎穴墓,在山體基岩上開鑿墓坑,有燎屍習俗。晚期遺存出自第2層,包括陶器和石器。陶器僅見罐類,紋飾以篦點之字紋為基底,再飾曲線、圓圈等劃紋和壓紋,部分表面塗有紅彩。石器主要為壓制的短的三角形石鏃。
在小南山遺址發現的早晚兩期遺存與周邊地區以往發現的考古學文化相比具有鮮明的特徵和聯繫。早期遺存陶器中的梳齒紋和器物口沿及上部飾紋的風格在新開流-魯德納亞文化以及孔東文化中也有體現,但小南山早期遺存陶器上的紋飾和構圖更加簡單,早期遺存中的雙面尖狀器是黑龍江下游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奧西波夫卡文化中最流行的器物,因此小南山遺址的早期遺存填補了奧西波夫卡文化和新開流-魯德納亞文化(孔東文化)之間的空白,代表了一支以往未被識別出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小南山遺址的晚期遺存與黑龍江下游的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有接近之處,是該文化遺存在我國首次發現,其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末期,距今約4000年左右。
本年度的發掘顯示小南山遺址在東北亞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系統中占有獨特、重要的地位,早期遺存集中發現的大量玉器顯示出與紅山文化系統既有聯繫又具區別的反映著東北亞考古學文化系統特色的重要特徵。小南山遺址的發掘為烏蘇里江及黑龍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和譜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饒河縣小南山遺址饒河縣小南山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