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菌性

食菌性

食菌性即以菌類為養料的特性,具有這種特性的物種有食菌性植物和食菌性昆蟲。食菌性植物是指本身沒有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與細菌共生,依靠細菌提供營養生長的植物,如天麻大蕈甲是重要的食菌性甲蟲,全球已知125屬約2500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菌性
  • 外文名:Edible fungi
  • 特性:以菌類為養料
  • 分類:食菌性植物和食菌性昆蟲
  • 主要物種:天麻、大蕈甲等
  • 歸屬:生態學
食菌性植物,食菌性昆蟲,大蕈甲科,偽瓢蟲科,囓蟲,

食菌性植物

天麻是一類異養植物,它沒有根和綠葉,除開花、結果階段伸出地面外,常年以塊莖形式生活在土壤中,專門依靠消化侵入其體內的真菌菌絲來取得養料,人們形象地稱這樣的植物為“食菌植物”。這種營養方式是十分奇特的,但是並不神秘。通過研究了解,食菌特性,只是植物和真菌互利的共生關係,在生物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向更高級方向特化的一種形式罷了。
天麻為蘭科多年生食菌草本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又名赤箭、離母、鬼督郵、神草、獨搖芝、赤箭脂、定風草、合離草、獨搖、自動草、水洋芋。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東北,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各地,生於雜木林或竹林下陰濕環境和腐植質較厚的土壤中,現多己栽培。春季植株出芽時挖出者為“春麻”,質量較差;冬季莖枯時挖出者為冬麻,質量較好。

食菌性昆蟲

大蕈甲科

大蕈甲科Erotylidae 是重要的食菌性昆蟲類群,隸屬鞘翅目Coleoptera 多食亞目Polyphaga 扁甲總科Cucujoidea,全世界已知約125屬2500種,以熱帶分布為主。該科的重要識別特徵是:觸角11節,端部3節膨大為棒狀;前足基節窩關閉,跗節5-5-5式,第4節通常縮小形成第5節的基柄;鞘翅和前胸背板多有鮮艷的塊斑。大蕈甲科的成、幼蟲常以擔子菌的子實體或菌根為食,占有生態系統的較高營養層次,對野生菌類和食用菌的生長產生一定影響,如Dacne japonicaD.picta 是香菇Lentinus edodes 的重要害蟲。該類群常棲於菌類、朽木、蟻穴及霉糧中;許多種類身體背面色斑艷麗,觀賞價值較高。成蟲性成熟後在寄生菌體上及附近交尾,雌蟲將受精卵產在子實體上或菌體附近供幼體取食。初孵幼蟲常有群集現象,有些種類的成蟲有保護幼蟲習性。幼蟲一般4 齡,老熟後因種類不同而選擇在菌體內、菌體附近的腐質或朽木中化蛹。成蟲生活習性主要有兩類:一類喜光,白天活動,如Tritoma 屬和Triplax 屬; 另一類夜間活動,白天聚棲於樹皮裂縫和鬆軟皮下,如lschyrus 屬和Pseudischyrus 屬,少數種有趨光性假死性。在季節分明的地區,常以成蟲和蛹休眠越冬。

偽瓢蟲科

偽瓢蟲科Endomychidae隸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扁甲總科Cucujoidea,該科包含12亞科,約130屬,1800種(亞種)。偽瓢蟲在所有主要的生物地理區均有分布,但在非洲的熱帶地區,亞洲和美洲,其種類表現出極大的多樣性。大部分種類為食菌性,取食菌絲和孢子。我國偽瓢蟲科包括6亞科、38屬,160餘種。

囓蟲

囓蟲Peripsocus phaeopterus Linnaeus是食菌性昆蟲,屬昆蟲綱、囓蟲目,主食棉花黑果病鈴之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器,是有益昆蟲。凡是能產生黑色、灰色、褐色菌絲體及黑色粉狀物者,均為囓蟲棲息和食用之場所,在霉狀物白色、綠色、紅色上少見,樹幹皮穴、鳥巢等潮濕環境,黑根菌存在較多,囓蟲也很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