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鯧(食人魚(南美洲食肉淡水魚))

食人鯧(南美洲食肉淡水魚)

食人魚(南美洲食肉淡水魚)一般指本詞條

食人鯧,也稱食人魚,是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中的一種魚,是水虎魚(Piranha)的一種。水虎魚有近56種,屬脂鯉科中的鋸鮭脂鯉亞科,按食性不同,可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兩種。肉食性的食人鯧,正名紅腹鋸鮭脂鯉(nattereri),即納氏鋸齒鯉。該魚體長 30厘米(不計尾鰭)。

主要分布於安第斯山以東至巴西平原的諸河流中。除亞馬遜河外,庫亞巴河和奧利諾科河也是其主要產地。現處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分布於阿根廷巴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人魚
  • 拉丁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 (Serrasalmus nattereri)
  • 別稱:水虎魚、食人鯧、淡水鯧、比拉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脂鯉亞目
  • 脂鯉科
  • :鋸脂鯉屬
  • 食人鯧
  • 亞種:紅腹魚(又名卡巴拉,卡氏鋸鮭鯉)
  • 分布區域: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分布於阿根廷、巴西
  • 拼音:shí rén chāng
  • 天敵:巨骨舌魚、亞馬遜河豚、巨獺等
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布,繁殖狀況,鑑別方法,物種天敵,主要危害,代表物種,襲人事件,影視形象,
外形特徵
食人鯧又叫做食人魚水虎魚等,它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體呈卵圓形,側扁,尾鰭呈又形。屬於可食性的魚類。體呈卵圓形,側扁,尾鰭呈又形。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牙齒銳利,下顎發達有刺,以兇猛聞名。雌雄鑑別較困難。一般雄魚顏色較艷麗,個體較小,雌魚個體較大,顏色較淺,性成熟時腹部較膨脹。
食人鯧食人鯧
成熟的食人魚雌雄外觀相似,具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有高度發達的聽覺。兩顎短而有力,下顎突出,牙齒為三角形,尖銳,上下互相交錯排列。咬住獵物後緊咬著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裂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公分的肉。牙齒的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列可引致嚴重的咬傷。
食人鯧的品種很多, 水族市面常見的是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品種。該魚全身呈龜綠色。成群的食人鯧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體長可達200毫米。
食人鯧
因長有鋒利的牙齒和成群攻擊大型動物,水虎魚成為最臭名昭著的動物之一。在巴西逗留期間,有人曾目睹一群水虎魚在短短數秒內將一頭牛撕成碎片的可怕景象,雖然真實性不夠高。水虎魚長有與眾不同的三角形牙齒,咬力驚人,能夠輕易將獵物撕裂。進食時,它們將獵物吃的乾乾淨淨,只留下一堆白骨。

生活習性

食人魚棲息在主流、較大支流,河寬甚廣、水流較湍急處。成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以昆蟲、蠕蟲、小型魚類、腐肉為主,但其有些相近種只吃植物和小魚。活動以白天為主,中午會到有遮蔽的地方休息。
食人鯧食人鯧
“食人魚”對水質要求不嚴,喜歡弱酸性軟水,生長適宜水溫為22至28攝氏度。這類魚大多群體覓食,主食比較小個體的魚,獵食水中任何移動的東西,尤其對血腥味敏感,任何一點血腥味都會激起大群“食人魚”的狂暴攻擊。“食人魚”體質強壯,易飼養,但不適宜與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魚=混養。
食人魚以兇猛聞名,俗稱“水中狼族”。以魚類和落水動物為食,也有攻擊人的記錄。但有些相近種類(如阿唐巴齊魚)只吃水果和種子,中午會聚在蔭涼處休息。成年個體一般在晨昏活動,體長15~24厘米的個體通常黃昏活動(12:00~22:00),幼魚(8~11厘米)則整日活動。
群居性食人鯧聽覺高度發達,牙齒尖銳異常。咬住獵物後緊咬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下來。一口可咬下16立方厘米的肉。牙齒會輪流替換使其能持續覓食,而強有力的齒立刻導致嚴重的咬傷。常成群結隊出沒,每群所有魚地位均相同。旱季水域便消失,食人鯧會聚集成大群,攻擊經過此水域的動物。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是血的氣味引發了大群食人鯧的攻擊,但也有人認為是受傷動物所造成的噪音和水花引起它們的注意。
群居性食人魚的體型雖然小,但它的性情卻十分兇猛殘暴。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就會瘋狂無比,用其鋒利的尖齒,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一般瘋狂地撕咬切割,成群的食人魚性格兇殘,瘋狂無比,用其尖齒撕咬切割獵物,直到剩下一堆骸骨為止。 如果是家養的少量食人魚,它們膽小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裡不敢動彈。
食人鯧
群居性食人鯧的智商在脂鯉目中較高,捕食時會先攻擊獵物的尾巴和眼睛。等其游不動了才會一擁而上,分享獵物。即使是大型動物也會先攻擊肩部,因為那裡最薄弱。但食人鯧體型笨拙,游速較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它們相互辨認的標誌。食人鯧還有一個獨特稟性,就是只有成群結隊時才兇狠無比。一旦離群或數量少時就會變的很膽小。如果它們不餓,即便將手伸入水中,它們也不會攻擊。甚至會在角落裡縮成一團。
獨居性食人魚一般個體較大,但性格較為害羞,一般不會主動攻擊比自己大的生物,也沒有食人的記錄。
食人魚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面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食人鯧(食人魚(南美洲食肉淡水魚))
食人魚的生活按屬分是群居性和獨居性,群居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最小6隻也可成群,能同時用視覺、嗅覺和對水波震動的靈敏感覺尋覓進攻目標。但是它的視力較差,靠鐵餅一樣的體形區分同類。
食人魚有膽量襲擊比它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動物,而且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圍剿戰術”。當它們獵食時,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衝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後讓開,為後面的魚留下位置,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分布範圍

食人魚分布於安地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蓋亞那的沿岸河流。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委內瑞拉有發現的紀錄。
食人鯧腹部鮮紅色食人鯧腹部鮮紅色

亞種分布

生物學家統計,已發現的食人魚有30多種,不僅存在於亞馬孫河流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從加勒比海南岸至阿根廷北部的一些拉美國家都有食人魚的蹤跡。
食人鯧的60餘個品種中,又分為尖頭和圓頭兩大屬,具有較強攻擊性的只有個別幾種。如紅腹(又名卡巴拉,卡氏鋸鮭鯉),黑斑紅腹,黃腹,胭脂等等。其中尤以胭脂水虎最為兇悍,有水虎之王的美稱,體長可達60厘米,國內很少有人能辨認清楚。
食人鯧的品種很多。成群的食人鯧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體長可達200毫米。
中國發現的有卡氏鋸脂鯉、納氏鋸脂鯉(紅腹鋸鮭脂鯉)等,這兩種魚魚體呈卵圓形、尾鰭呈叉形,成魚體長多在25厘米左右,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下顎發達有刺,牙齒銳利、三角形、呈鋸齒狀排列。

繁殖狀況

繁殖期的親魚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約1000餘枚。9~10天孵化,親魚會護卵。河水泛濫會影響孵化的成功率。養在水族箱裡的食人鯧繁殖相當困難,這也是其價位居高不下的原因,而不像紅鰭鯧那么低廉。它們18個月性成熟,雄魚會比較鮮艷一點。
成群食人鯧成群食人鯧
繁殖期時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一次可產上千顆的卵。親魚會有護卵的行為,受精卵在9~10天之後孵化。河水的泛濫情形會影響其繁殖的成功率。

鑑別方法

食人鯧”又稱“食人魚”,是公眾對一類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魚類的統稱,也有翻譯作水虎魚(Piranha)的。實際上這類魚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鯧魚在分類上根本不屬同類,親緣關係也相距甚遠,只是從體型上看二者有些相似而已。從動物進化的角度來看,這類魚與廣泛分布於中國的鯉形目魚類(如鯉魚)的親緣關係比較近,但背部多有一個小小的主要由脂肪組織形成的鰭,被叫做“脂鰭”,所以中國魚類學家通常稱其為“脂鯉”;又因為鮭形目鮭科魚類(如大麻哈魚或“三文魚”)也具有類似的脂鰭,兩者在這一點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也有稱其為“鮭鯉”的。
食人鯧捕食食人鯧捕食

物種天敵

食人魚難以稱霸亞馬遜地區,主要因為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遜流域的河流里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厘米。
食人鯧食人鯧
食人魚的主要食物當然不會是落到水裡的人、猴子或其他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獵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頓,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各種魚類。
食人魚的游速不夠快,這對於許多魚類來說無疑值得慶幸,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極快。游速慢的原因歸咎於食人魚的那副鐵餅狀的體型。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什麼沒有賦予它一副苗條一點的身材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所有種類的食人魚相互辨認的一個外觀標誌,這個標誌起到了阻止食人魚同類相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
參觀食人鯧參觀食人鯧
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條食人魚腹下,不管食人魚怎樣遊動,它都與之同步動作。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 而且在亞馬遜河殺手排行榜上刺鯰排第一,食人魚只排在第四。
食人魚還有一種獨特的稟性,只有成群結隊時它才兇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里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裡,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 如果手指有傷就另當別論了。
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亞馬遜河的恐怖”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裡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

主要危害

在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成群的“食人魚”常將誤入水中的動物在短時間內吃得只剩白骨,甚至將誤入水中的人吃掉。巴西人稱其為“皮拉尼亞”,意思是“割破皮膚的”,印第安人常將其牙齒當小刀來用。在中國,“食人魚”咬傷飼養人員和養殖愛好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食人鯧頭部食人鯧頭部
更為嚴重的是,“食人魚”對水域生態環境的潛在影響不可低估。體質強壯、對水質要求不嚴的“食人魚”在南方廣大地區都能找到適宜其繁殖生長的氣候條件和水體,一旦流入自然水域將打破生物鏈,威脅中國的本土魚類,破壞現有的魚類區系,降低生物多樣性,而且會對中國漁業資源和生產造成重大損失。食人魚在20°時候就會開始新陳代謝緩慢,15度以下遲鈍,無法長期生存,因此,食人魚只能在常溫最少在20°以上的地區生存,在中國地區並無真正野生食人魚,且食人魚在野外天敵較多,更不用擔心它們會像新聞和謠言裡那樣能在此落地生根並破壞生態。

代表物種

紅鰭鯧是食人鯧的近親,市場上不法商販就是用它來牟取暴利的。這些商販利用它和食人鯧相似的外形來混淆人們的視覺。這兩種魚在幼魚時期幾乎一模一樣,但食人鯧下齶更為發達,撕咬角度更大。紅鰭鯧又名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
食人鯧的利齒食人鯧的利齒
20世紀80年代,中國從巴西引進的推廣品種。體長可達60厘米以上 ,屬食人鯧家族中的植食性種類。紅鰭鯧口內有牙上下各兩排,第一排12~14枚。第二排2枚。牙呈鈍三角型,上下齶閉合後呈平行狀。食人鯧口內有牙上下各一排,數量28~31枚,牙呈銳三角鋸齒型,上下閉合後呈交錯狀。紅鰭鯧市場價(幼魚)每條是0.20元,而食人鯧幼魚至少在80~150元之間。罕見品種如紫羅蘭,價位在萬元左右。普通人中飼養真正食人鯧的不多,因為它們不是很漂亮,價格又昂貴。除非是一些有特殊愛好的專業玩家,真正喜歡它們的野性。食人鯧的口感類似鯧魚,魚身比白鯧厚實,口感不像鯛魚石斑魚那麼細緻,但是較有嚼感,魚腹肉最嫩,魚皮膠質厚。
食人鯧(食人魚(南美洲食肉淡水魚))

襲人事件

2013年12月26日,聖誕節,阿根廷羅薩里奧市氣溫直逼38攝氏度,酷熱難耐的人們紛紛跳入巴拉那河降溫消暑。然而,約有60餘人在游泳時遭到大規模食人魚的攻擊,其中還包括20多名兒童。大多數人身上都被咬出深深的傷口,一名7歲女童的指頭甚至被生生咬掉。
此時正值阿根廷悶熱的夏季,但游泳納涼的人們不僅沒有享受到河水的涼爽,反而帶著血流不止的傷口從河裡逃出,拚命喊救的兒童在父母的幫助下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河岸護衛人員立即聯繫到醫護人員,以便在警察暫時關閉海灘之前救治傷勢嚴重者。儘管危險重重,但仍有不少不聽勸阻的人繼續在水中游泳消暑。
這起襲擊事件的罪魁禍首是一種名為紅腹食人魚的食人魚,攻擊強,在數分鐘內就能把屍體吞噬掉。據當地政府發言人里卡多·比亞薩提稱,這樣大規模的襲擊實屬罕見,成群結對的食人魚迅速地從人群中穿過。早在2008年,就有40名泳者被它咬傷。
2015年3月12日,秘魯一位11歲的小男孩不小心掉進一個養殖食人魚的池塘,結果在短短几分鐘就被食人魚啃食殆盡,男孩被打撈上來後只剩骸骨。
食人魚的襲人事件絕大部分是由群居的紅腹食人魚引起的,與其他大型食人魚(如黑食人魚)沒有任何關係。

影視形象

食人魚事件》:事件發生在上世紀剛剛解放的銀山市,國民黨特務精心策劃,布下了一個死局:他們利用銀山湖過去兩年封湖的機會,將食人魚放進了湖裡,大量繁殖,它們吃光了湖裡所有的魚類,進而開始攻擊牲畜和人。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特大的暴雨洪水就要來臨,卻不能開閘泄洪。紅色政權的公安人員和從海外歸來的民族資本家與潛伏在我內部兇險的國民黨特務鬥智鬥勇,展開了一場環環相扣、生死對決的嚴峻鬥爭。
《食人魚3D》:影片以亞利桑那哈瓦蘇湖區為背景,講述了因湖底火山爆發造成隱藏百萬年的飢餓食人魚重見天日,傷害屠殺小鎮居民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