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引二首

《飛龍引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組詩作品。這組詩主要寫《史記》所載黃帝升天的故事,蘊含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慨。第一首詩根據《封禪書》中兩個方士欺騙漢武帝的謊言演繹成詩,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第二首詩繼續寫黃帝、宮女仙去的故事,表達了對人生短暫的哀嘆。這兩首詩極盡想像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飛龍引二首1
其一
黃帝鑄鼎於荊山2,煉丹砂3
丹砂成黃金4,騎龍飛上太清家5
雲愁海思令人嗟6,宮中彩女顏如花7
飄然揮手凌紫霞8,從風縱體登鸞車9
登鸞車,侍軒轅10,遨遊青天中11,其樂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閒12,軒轅去時有弓劍13,古人傳道留其間。
後宮嬋娟多花顏14,乘鸞飛煙亦不還15,騎龍攀天造天關16
造天關,聞天語,長雲河車載玉女17
載玉女,過紫皇18,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19,後天而老凋三光20
下視瑤池見王母21,蛾眉蕭颯如秋霜2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飛龍引:樂府《琴曲歌辭》舊題名。
  2. 黃帝:古帝名,傳說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上天,因名其處為鼎湖。荊山:亦名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湖城附近。
  3. 丹砂:即硃砂,礦物名,深紅色,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煉丹,中醫作藥用,也可製作顏料。
  4. 丹砂成黃金:《史記·封禪書》:“李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5. 太清:道家三清境之一。此指天庭。
  6. 雲愁海思:謂愁思廣大。
  7. 彩女:宮女的一種,泛稱宮女。
  8. 紫霞:紫色雲霞。道家謂神仙乘紫霞而行。
  9. 縱體:輕舉貌。鸞車:神仙所乘之車。
  10. 軒轅(yuán):即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11. 遨(áo)游:暢遊。
  12. 鼎湖:水名,在荊山下。古代傳說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閒:舒緩。
  13. “軒轅”句:《水經注·河水》:“(黃)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
  14. 嬋娟:形態美好。此指美女。
  15. 乘鸞:用簫史乘鳳之典故,喻成仙。
  16. 天關:即天門。
  17. 長雲河車:仙人所乘。長雲,積聚的雲氣。
  18. 紫皇:道教傳說中最高的神仙,即天神。《太平御覽》卷六五九:“《秘要經》曰:太清九宮,皆有僚屬,其最高者,稱太皇、紫皇、玉皇。”
  19. 白兔所搗之藥:一作“白兔所搗藥方”。樂府古辭《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採取神藥若木端,玉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
  20. 後天而老:比天還老得慢,即長生不老之意。凋三光:言三光有時凋落而其身長存。三光,日、月、星。
  21. 瑤池: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之處,在崑崙山上。傳說西王母曾在此宴請周穆王。
  22. 蛾眉:蠶蛾觸鬚細長而彎曲,因以比喻女子美麗的眉毛。

白話譯文

其一
黃帝採集首山之銅在荊山之下鑄造寶鼎,煉製丹砂。
等到丹砂煉成黃金的時候,便身騎驪龍飛上了天庭。
黃帝成仙之事是多么令後人羨慕啊,而且他後宮的彩女嬌艷如花。
就是她們也都隨黃帝飄然升天,從風縱體,凌霞而去,登上了鸞車。
她們在鸞車上侍候軒轅黃帝,在青天上暢遊,那種樂趣真是妙不可言啊。
其二
鼎湖之水清澈寧靜,黃帝仙去之後留有弓劍等遺物,傳給後人得道成仙之秘方。
黃帝後宮像花一樣的美人,也乘鸞車飛煙一去不復返了,她們同黃帝一道乘龍到了天宮。
到了天宮,黃帝將載著玉女的雲車停下,與天公一起談話。
然後再載著玉女一起到紫皇那裡拜謁,於是紫皇便將月宮中白兔所搗的仙藥賜給了黃帝。
黃帝吃了這種仙藥可以壽逾三光,後天而死,即使是西天王母頭白如霜,他卻依然年輕。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均載於敦煌唐人寫本,字句略異,疑為李白游荊山、鼎湖時有感而作。一說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初年(742—744)李白在長安為翰林待詔時。朱諫《李詩選注》曰:“按《飛龍引》者,本為樂府魚龍之曲,白則以黃帝之事言之,蓋亦不泥於陳跡,而自出乎新意也。”胡震亨《李詩通》注曰:“古詞無考,擬言黃帝上升事,曹植有《飛龍篇》,言求仙者乘飛龍升天,豈白祖此歟?”《樂府詩集》第六十卷載隋代蕭憩之作與李白體調,詩意均不相類,則李詩應為敷衍曹子建《飛龍篇》之意而自創的歌行體曲辭。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描敘黃帝荊山丹成騎龍上天的神話傳說,歌頌道家的延年益壽之術,屬於遊仙詩。其意表明詩人不滿當時社會現實,漫言神仙之事,以求解脫。
第一首詩是詩人根據《史記·封禪書》中兩個方士欺騙漢武帝的謊言演繹而成。開頭四句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煉丹,騎龍升天仙去。中間四句言宮女亦隨黃帝飄然縱體登天。最後四句言仙女與黃帝共乘鸞車,遨遊青天,其樂無極。此為典型的遊仙詩。宋葛立方韻語陽秋》言乃“怨懟妃子之詞”,恐非是。
第二首詩繼續寫黃帝、宮女仙去的故事。詩人追慕黃帝仙去,載玉女造訪天關,拜謁紫皇得仙藥,壽高三光,長生不老,下視瑤池王母已蛾眉如同秋霜。其主旨當為哀嘆人生之短暫。
這兩首詩演繹神話傳說,表達的基本是出世的情緒,幾乎沒有任何入世的思想,這表明了詩人對道家學說的推崇。從藝術方面看,這組詩語言通俗幾近童謠,而極盡想像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名家點評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飛龍引二首》,當是明皇仙去之後。又有“彩女”“玉女”之句,則怨之深矣。
元代蕭士贇李太白集分類補註》:《飛龍引》者,古樂府魚龍六曲之一。此詞專言黃帝鼎湖丹成騎龍上升之事。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高簡古貌,如秦儀漢制。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按《樂府詩集》,《飛龍引》乃琴曲歌詞。太白二篇皆借黃帝上升事為言,乃遊仙詩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後天而老”,猶蛾眉蕭颯,則不老者先老矣。學仙何為哉!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第單句起,甚奇。嚴云:多疊語,如兒謠。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