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海蛾魚

飛海蛾魚

飛海蛾魚,學名Pegasus volitans (Linnaeus, 1758),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蛾魚科海蛾魚屬魚類。飛海蛾魚生活於1~73米深的海域,游泳能力不強,常停棲在沙泥地上,以寬大胸鰭的游離鰭支撐魚體,並據說能以游離鰭緩慢爬行。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態,經濟利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飛海蛾魚
飛海蛾魚
學名:Parapegasus natans
定名人:Linnaeus
定名年代:1758

形態特徵

本魚體縱扁,口小,吻端延長呈管狀,鱗片特化成盾甲。體呈黃棕色,具數列暗色短橫斑,胸鰭寬大呈圓形,背鰭軟條5枚;臀鰭軟條5枚,體長可達18厘米。
飛海蛾魚
體長為體高9.8~15.3倍,為體寬4.8~5.8倍,為頭長3.0~3.3倍。頭長為吻長1.5~1.7倍,為眼徑5.4~7.0倍。
體較細長,平扁,軀幹部稍寬,尾部細長,四棱形,尾柄長為尾柄高25.2~32.3倍。體寬大於體高,體寬為體高1.8~2.8倍。頭部較短,平扁。吻部甚突出,延長,平扁,兩側各具鋸齒狀小棘。眼較大,圓形,側位,腹面看不見眼。眼間隔微凹,眼間隔寬為眼徑0.9~1.1倍。鼻孔較小,具短鼻瓣,位於吻後側眼正前方的小凹窩中。口小,下位,位於吻後腹面,稍可伸出。上頜稍長於下頜。上下頜無牙齒。鰓孔小,裂縫狀,小於眼徑,緊位於胸鰭基部前方背側。肛門位於體腹部中央,距吻端與距尾鰭基幾相等。
體無鱗,全體被骨板,軀幹部骨板密接,背面有4對骨板,腹面5對骨板,不能活動。尾部由12節尾環構成,稍能活動。軀幹部背方具隆起棱4列,中間2列稍大,向後與尾部上側棱相連續,外側2列較低平,僅達第一尾環上;軀幹部的體下側棱與尾部下側棱連續;各隆起棱無鈍棘。尾環四棱形,兩側背腹各具1列隆起棱。
背鰭、臀鰭均較小,位於尾部且相對,起點分別在第二尾環的上方和下方,止於第四尾環。胸鰭發達,翼狀,平扁,左右平展,與體側腹緣在同一水平線上;鰭條棘狀,無特別粗大的鰭條,以第六、第七鰭條較長,其長小於頭長。腹鰭腹位,緊位於肛門稍前方,具1鰭棘、2鰭條,鰭棘短,第一鰭條細長,呈指狀,端部扁尖,第二鰭條短小,以膜與第一鰭條相連。尾鰭小,後緣截形。
體背黑褐色,具紅褐色斑點,腹面色較淺;體上具不明顯的暗褐色帶4~6條。胸鰭具2縱行褐色帶以及黑褐色和白色斑點。尾鰭上具黑褐色斑點。

種群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西部海域。

生態

本魚游泳力不強,常停棲在沙泥地上,以寬大的游離鰭支撐魚體,屬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經濟利用

非食用魚,可做為中藥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