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歲月: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

風雲歲月: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

《風雲歲月: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作者除充分利用有關的中外檔案文獻資料外,還從塵封的《字林西報》、《申報》、傳教士的稿本及法國《氣象》雜誌等文獻中發掘有關的珍貴史料與圖片,同時吸收了學術界近年來對土山灣工藝、慈善活動研究的最新成果,對若干有關文獻的錯訛進行了考訂。《風雲歲月: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為國內第一部記述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史的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風雲歲月: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2751652
  • 作者:王錢國忠
  • 出版社: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 頁數:202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風雲歲月:傳教士與徐家匯天文台》以近代上海徐家匯天文台為中心,概述法國耶穌會在徐家匯地區的宗教與科學文化的種種活動,介紹徐家匯天文台自創辦後80年的傳奇歷史及其科學業績。

作者簡介

王錢國忠,上海人氏。海內李約瑟研究第一人。長期從事科學史、上海史及李約瑟研究,多年來發表有關學術論文近70篇,出版《李約瑟與中國》(1992)、((李約瑟大典》(合著,2012)等14部,其中《李約瑟與中國》、《上海科技六千年》(合著)及《李約瑟傳》,分別獲得1993年上海市優秀圖書二等獎、2006年華東地區科普圖書二等獎及2008年上海市科協科普圖書佳作獎等。2012年5月,應邀參與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紅色友人·李約瑟》的拍攝工作。

圖書目錄

引言
一、從開教到重返江南
二、中國天主教的策源地
三、土山灣的慈善事業與工藝技術
四、徐家匯天文台:宗教與科學的奇觀
五、遠東著名的航海氣象預報中心
六、從觀星授時起步的天文觀測活動
七、鼎盛時期的科學觀測工作
八、繼往開來的科學史研究
九、在社會大動盪中落幕
十、歷史的啟迪
附錄:徐家匯天文台歷史紀年(1842~1953)
人名索引
後記

後記

筆者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土著民,一直對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懷有深深的敬意,並以此引以為榮。記得在1983年,上海學術界及天主教界隆重舉行紀念徐光啟逝世350周年,《徐光啟著譯集》的線裝本也同時問世,上海興起一股“徐熱”。當時,報刊上發表了不少相關的資料與文章,為此,我特地編輯了一本關於徐光啟的剪報本,複製後分送給有興趣的學術界及出版界朋友,得到了他們的讚許。20世紀80年代初,學術風氣較今天純潔得多,我在胡道靜、吳德鐸兩位前輩的指點下,邁人了農史研究的殿堂。當時,我的一篇《徐光啟的》的考證文章,與游修齡、吳德鐸、朱洪濤、周源和等先生的論文一起,發表在當年的《中國農史》紀念徐光啟的專輯中,這對我自然是一個不小的鼓勵。80年代中期,我從一研究所考入市檔案機構工作,整日置身於上海地方史檔案之中,其間編過幾本檔案史料集,參加過數次全國性學術會議,但對研究科學史的興趣並未減退,更在探尋新的學術方向。不久,我便從科學史方向轉入到無人問津的李約瑟研究領域,這在當時是一塊未曾開墾的處女地,有著無限廣闊的空間。在歷經了數年的資料蒐集及深入研究之後,於1992年出版了首部李約瑟傳記——《李約瑟與中國》,並深受學術界及外交界的注目,為我今天編寫《李約瑟學術年譜長編》及《李約瑟大事典》奠定了基礎與方向,並由此擴展到中西文化科學交流及國際漢學研究領域。多年來,我在進行李約瑟研究的同時,一直想在徐光啟及西方傳教士方面做些工作,現在呈現在讀者朋友面前的這部《風雲歲月》,可謂是實現了個人多年的夙願。
徐家匯天文台的歷史不但包括其所屬的外灘信號台、佘山天文台及陸家浜天文台三台的史實,而且還涉及青島觀象台、南通軍山天文台及紫金山天文台的歷史,相關的史實眾多,複雜紛繁,並要與明末的天主教在上海的開教史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以“天主教一徐光啟一徐家匯一天文台”為主線的、明末以來以徐家匯天文台為中心的上海宗教史與科學文化史相結合的色彩絢麗的歷史畫卷,顯然,這並非是一個輕鬆的選擇。好在自己在上述領域有著多年的知識與資料積累,更依託於個人五萬餘冊的各類藏書。因此除需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外,基本可足不出戶、潛心寫作。
雖然自己有著上述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但對歷史檔案的利用還是必不可少的。四處蒐集資料、查閱各種檔案的甘苦想必是每位學者都感同身受的經歷。30多年來,我國的文博、圖書、檔案部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各級檔案館,擯棄了過去長期以來神秘、封閉的保守觀念。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同時也出現了諸如功利主義、沽名釣譽及以職為權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都成為廣大檔案利用者不可逾越的障礙。
令人欣慰的是,並非所有的檔案部門都是如此。在寫作本書的日子裡,筆者還是得到眾多有關機構及學者朋友的支持與協助。我國著名氣象史志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鵬飛教授,歐亞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前校長袁運開教授,上海史專家、上海市檔案館的昔日同事馬長林研究館員,他們都熱情地為本課題推薦申請上海科普創作出版基金。國家氣象局檔案處提供了有關接收徐家匯天文台的歷史檔案;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辦公室及圖書館提供了相關的珍貴資料;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圖書館、《上海天文台年刊》編輯部、上海市氣象局檔案科、上海市地質局資料室、上海圖書館及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光啟社、無錫圖書館、蘇州圖書館等單位均予以大力協助,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謝忱。特別要感謝的是,上海天文台佘山工作站站長林清博士,在我二上佘山蒐集資料時,他每次均予以熱情周到的安排,並慨允使用天文博物館的有關圖片,從而為本書增色不少。此外,還要向上海市檔案館曹勝梅副研究館員在法文資料上的協助及外灘氣象信號台的包曉波先生的支持深表感謝。本書還參考了氣象學界前賢的一些資料,如前輩李珩、束家鑫先生及閻林山、馬宗良、朱楞等先生關於徐家匯天文台史的研究成果,除在書中一一註明外,在此順向他們致意。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的領導一貫扶持與支持科普著作的出版,本書是筆者在該社出版的第四本科普著作便是最好的證明,感激之情難以言表。責任編輯史炎均老師為本書付出了大量心血,自當深以致謝。
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這雖是句老話,但比喻卻形象貼切。筆者數年前選擇徐家匯天文台這個題目,自然與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無關係,但也並非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考慮在今天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的時代,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與教訓,提高人們防災減災的意識,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人類將來廢棄地球,移居月球、火星,這畢竟還是十分遙遠之事。對於本書的不足與錯訛,懇望有關行家與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序言

作為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徐家匯,如今樓宇林立,花團錦簇,人流車潮川流不息。每當華燈初上之時,霓虹閃爍,流光溢彩,一派繁榮昇平的華麗景象。然而,在19世紀,徐家匯還是一個偏於上海西南隅的小村落,河網交錯、阡陌縱橫。這裡是科學先驅徐光啟的故土,後來成為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策源地,上海地區宗教與科學的文化中心。這裡人文薈萃,宗教建築成群,天主堂、修道院、天文台、藏書樓、印書館、孤兒院、博物院……一幢幢飽經滄桑的老建築無不透露出19世紀40年代以來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
本書以徐家匯天文台史為中心,概述法國耶穌會在上海的宗教與科學文化方面的諸多活動,介紹徐家匯天文台自創辦起80年的傳奇歷史及其科學業績。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創辦的徐家匯天文台是當時遠東著名的觀象台,也是西方列強侵犯中國主權的產物;同時,又是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的結果,因而在近代上海史及中國科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徐家匯天文台在它不長的發展歷史中,曾數易其名:1923年,該台被命名為“徐家匯觀象台”;1930年,徐家匯天文台與佘山天文台合併,更名為“江蘇天主教觀象台”;1945年抗戰勝利後,兩台又分別改組為“上海氣象台”和“上海天文台”;1950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接收,又分別更名為“徐家匯觀象台”和“佘山觀象台”。儘管徐家匯天文台早期的主要業務是氣象觀測和預報,屬地學學科,並數易其名,但其“天文台”之名在中外人士及民間早已約定俗成,故本書也以此名之。
眾所周知,徐家匯天文台的建立與發展,均與當時西方列強的入侵及天主教重返江南的時代背景有關,故本書追本溯源,開篇於天主教來滬開教,再敘其一系列宗教與科學文化的歷史活動,並從現實與理論上探討有關的問題。
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發現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