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聖賢堂

《風雨聖賢堂》描繪了楊立夫、楊銘翰等楊家七代人教書育人的奮鬥歷程和坎坷命運,表現了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下楊銘翰跨過沉重、痛苦,在壯闊、曲折中艱難掙扎的靈魂和奮進的力量。當人們還在“讀書無用、知識改變命運、分數萬能、素質教育”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怪圈裡迷茫徘徊的時候,楊銘翰依然堅守著以德治校,以德樹人的責任感,堅持開展“致用教育”,表現出於國事民生不敢須臾忘懷的戀戀之情。 《風雨聖賢堂》以教育為核心,言國事、家事、人間事瑰偉博麗,言父子、兒女、往來酬酢異彩紛呈,文字厚重凝練,故事懸念迭出,體現了史實與文學創作的完美統一,堪稱是歷史題材創作上的一次大膽突破。讀者在品讀跌宕起伏的故事時,也將會得到心靈的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風雨聖賢堂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432頁
  • 開本:16
  • 定價:35.00
  • 作者:李俊寶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66397, 7506366398
  • 品牌:作家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風雨聖賢堂》是一部描寫國小教育題材的長篇小說,上自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下至2005年的國小百年教育一覽無餘,時代風雨盡在其中,傳統文化魅力獨射,可以稱之為中國當代小說版新《師說》。小說脈絡清晰、時間跨度長、人物眾多,真可謂是百年聖賢堂,數代教書人。尤其是主人公楊銘翰,一輩子致力於“致用教育”,教書育才,鞠躬盡瘁,感人肺腑。

作者簡介

李俊寶,朝陽北票市人,1955年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表小說、散文、曲藝等作品,偶爾獲獎。先後出版散文集《歲痕》、長篇小說《白楊魂》。現就職於鳳城市地稅局,系丹東市曲藝家協會理事,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一、廢除科舉 清廷倡導新學 005
二、寒門之子 恩師免其學費 007
三、金榜題名 師薦衙門當差 011
四、賄買縣令 一步登堂拍案 015
五、美好姻緣 埋下恩仇隱患 018
六、清帝退位 憂患身無子嗣 022
七、尋醫問藥 合謀借種生子 027
八、擺筵設局 賢妻受辱自盡 031
九、妹死父亡 辭職接管學堂 035
十、不思懺悔 抵毀“五四”新文 039
十一、竹原被殺 詭辯搪塞日人 042
第二章
十二、見人貌美 搶走員外用人 049
十三、草菅人命 罷官流貶為民 053
十四、減人自益 魚肉鄉里鄉親 055
十五、奴化教育 引狼入侵校門 058
十六、棄教學醫 只為救國救民 061
十七、醫道漸進 藥供抗日聯軍 064
十八、精忠報國 血染山城忠魂 068
十九、為父報仇 舉旗抗日心真 072
二十、辱我學生 毀車報復日軍 076
二十一、子病求醫 薩滿惹出禍根 079
二十二、意外得財 惹下殺身禍患 084
第三章
二十三、霸占房屋 調戲劉鳳母女 091
二十四、歸屯並戶 命喪深山老林 095
二十五、酒醉色徒 夜深智劫兵火 099
二十六、趁熱打鐵 偷襲倭寇老巢 102
二十七、箭在弦上 無畏救助鄉親 106
二十八、絕路重逢 巧遇漢奸藏身 112
二十九、人走樓空 安插劉鳳入進 115
三十、養精蓄銳 暗殺漢奸未逞 120
三十一、日寇末路 屠殺千名礦工 124
三十二、光復之日 又來三光國軍 129
三十三、惡貫滿盈 漢奸死無葬身 134
第四章
三十四、心生怨懟 勾引老實男人 139
三十五、紅杏出牆 幽會半夜時分 141
三十六、姦情敗露 吞下黃連安心 146
三十七、不聽規勸 魔鬼窟里聯姻 150
三十八、臨終囑託 親人淚濕衣襟 152
三十九、撫養四侄 耗費實情真心 157
四十、躬身教學 不忘身上重任 160
第五章
四十一、東北解放 教育煥然一新 167
四十二、開門辦學 廣招農家後人 170
四十三、傳承國學 風波乍起廟門 174
四十四、熱血青年 與師分庭抗禮 178
四十五、枝梅回歸 重續往日戀情 182
四十六、保護孔廟 銘翰煞費苦心 186
四十七、以德報怨 枝梅感動回門 190
四十八、籌建校舍 發動父老鄉親 193
四十九、軍民一家 母子意外重逢 199
五十、固執己見 自命不凡能人 204
五十一、無故生怨 牴觸同學同仁 207
五十二、慷慨解囊 母女助學救急 208
第六章
五十三、建國鴻基 教育重獲新生 215
五十四、倡導新學 傳承國文精粹 218
五十五、刁婆賢媳 夜校根治愚昧 223
五十六、項莊舞劍 國難又將面臨 226
五十七、抗美援朝 熱血湧向國門 230
五十八、支援前線 盡己一份責任 234
五十九、為人師表 豈能良莠不分 237
六十、潛移默化 激勵後生做人 240
六十一、淫慾過度 糟蹋純真戀人 243
六十二、侵凌道德 百般推卸責任 248
六十三、致用教育 實乃利國利民 251
六十四、演出慰問 意外遇見親人 255
第七章
六十五、辱人求勝 最終引火燒身 263
六十六、母生不孝 根本不配做人 265
六十七、操辦結婚 惘顧人之常倫 269
六十八、知恩圖報 不忘淳風化民 271
六十九、父子同台 事跡報告感人 276
七十、巧言花語 難掩骯髒靈魂 279
七十一、貶正排賢 如願調離校門 285
七十二、勤工儉學 行醫問藥便民 288
七十三、沽名釣譽 只為迎合世道 292
七十四、歪打正著 走上反右前哨 297
七十五、身為組長 重返當年老校 300
七十六、恩師頭頂 扣上右派高帽 305
七十七、聲討大會 村長拍案大怒 308
七十八、猥褻美女 淫浪遭遇暗礁 311
七十九、編造謊言 玩弄權術花招 315
八十、忍辱負重 當上右派事消 319
第八章
八十一、全面躍進 教育先入軌道 327
八十二、公共食堂 哪是共產來到 331
八十三、腰腿致殘 純屬指揮亂套 335
八十四、餓殍哀號 還在猛唱高調 341
八十五、侄上大學 廣開治學之道 346
八十六、辦學經驗 竟成惹禍根苗 349
八十七、半農半讀 名曰紅專學校 354
八十八、文化文革 頭上烏雲籠罩 355
八十九、牛鬼蛇神 低頭彎腰認罪 361
九十、剷除毒草 秧苗連根拔掉 367
第九章
九十一、批林批孔 又掀新的高潮 373
九十二、工農大學 抵制考試入校 377
九十三、下鄉插隊 愛情如此奧妙 382
九十四、偷挖珍寶 疑惑終於破曉 386
九十五、自作多情 暗戀為人恥笑 390
九十六、“文革”結束 教育春天來到 395
九十七、石原尋子 秘密身份引爆 399
九十八、厚積薄發 創辦私立學校 403
九十九、致用教育 枯樹煥發新貌 408
一〇〇、教書育人 實際實用為要 412
尾聲 繼往開來 光大聖賢之道 418
後記 420

文摘

一、廢除科舉 清廷倡導新學
一個滴水成凍的早晨,吐口唾沫落在地上就凍成冰坨。
落榜生陳聚寶提著棉袍,嘴裡吐著一團團霧氣,從村里拚命跑到聖賢堂大門口,一跟頭撲倒在門檻上號啕大哭,那哭聲,像孝子失去了爹娘一般悲愴。
正在學堂上課的塾師楊立夫聽到哭聲,一步從教室里衝出來,直奔陳聚寶跟前:“聚寶,如此悲傷,究竟發生了何事?!”
陳聚寶抬起淚臉:“先生,科舉廢止啦!學生聞悉此訊……心如死灰啊!”
又一陣砭人肌骨的寒風吹來,楊立夫頓感身子透涼了,禁不住“啊”的一聲,哆嗦著雙手將陳聚寶扶起來說:“聚寶,快快進屋,細說詳情……”
陳聚寶說,清廷詔令,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楊立夫聞之,猶如五雷轟頂,不知朝廷發生何種變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廢除千年古制……驚駭之下,他派兒子楊吉業火速到龍原縣,找縣令張鴻運探聽虛實。
行武出身的張鴻運聽過楊吉業的來意,禁不住哈哈大笑,順手拿起一張《時報》磕磕巴巴地念道:“這個……廢除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念畢,又眉飛色舞地說:“回去告訴令尊,此事不但對學堂無妨,可能還是件好事呢……”
楊吉業從縣衙回來,把帶回來的《時報》和張鴻運的話說與父親。楊立夫接過報紙,戴上花鏡一字一句研讀起來:自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新政立憲之變故,清廷內外憂患,朝野有志者改革圖強,科舉早已到了不得不廢之地步。過去閉關自守,愚弄國之百姓,天下尚可太平。而今海道大開,萬國交通,競逐富強,吾國再以科舉閉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國滅種之患指日可待也。變科舉,倡新學,開民智,求人才,乃當務之急,必由之路……庚子之亂後,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審時度勢,聯名上奏朝野,建議廢八股,設特科,建新學……
楊立夫放下報紙,嘆息道:“科舉制度自隋唐至今,已行之千年,一旦廢止,影響之大,不言而喻呀!”
楊吉業說:“張知縣說,開始,光緒帝對廢止科舉之奏一直舉棋不定,一拖再拖,這時,兩廣總督周馥和岑春煊又給皇帝燒了一把火,同奏朝廷立廢科舉,光緒帝才不得不下了詔令。”楊立夫搖著頭說:“廢除科舉,朝廷將失去官僚體制的再造功能,朝野之間的平衡機制將遭到破壞,有志之士進仕無門,窮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反,也會導致社會失序,人心離散,若有登高一呼者,難免應者雲集發生動亂,到那時,大清的基業恐怕要毀於一旦啊!”
楊吉業見父親痛心疾首,又翻出一張報紙寬慰父親說:“爹,這篇文章上說,讀書未必出仕,道統與政統分離後,士人的力量將在民間迅速聚集,社會基層將更加強大,中國之前途,當有可驚可駭之變革!”
楊吉業見父親沉默不語,又說:“爹,詔令一出,舉國上下亦喜亦憂。上海維新《時報》盛讚,除千年沉痼之積弊,新四海臣民之視聽,驅天下人士各奮其精神才力,鹹出於有用之途,所以做人才而興中國者,其在斯乎……”
楊立夫神色黯然地搖著頭說:“此事並非他們想像得那樣簡單。應該看到,進仕之路一旦堵死,文人的地位就會迅猛降低,軍人與商人的地位就會直線上升,隨之就會出現官不如紳、文不如武、士不如商的後果。士倘若不能成為維護皇權的大夫,就會成為顛覆皇權的革命者啊!”
楊吉業沉思良久,猛然抬起頭說:“爹,您的意思是說,廢除科舉,儒家文化就會失去朝廷的權力依託,咱們的學堂也辦不下去了?”
楊立夫慢慢摘下花鏡,說:“行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中國封建社會四分之一的時間,它曾為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各民族融合產生過巨大作用。爹覺得,這樣一個被歷代帝王都認可的古制,決不會在一朝一夕廢除的。”
楊立夫嘴上這么說,心裡卻十分清楚,在中國歷史上,科舉之利弊同存,進可使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退也以科舉銷天下英雄氣。甲辰年全國會試,江蘇舉人劉師培會試落第,心灰意冷之下憤而參加了反清革命,後又東渡日本參加同盟會。一個本想讀書入仕、報效朝廷的青年才俊,竟然成了推翻帝制的革命者。千百年來,朝廷雖以科舉之道盡收天下賢才豪傑,可一旦考場失范,就會釀成天下大亂。歷史上黃巢屢舉進士而不第,遂為盜,翻卻曹州天下反,差點斷送了大唐江山;還有宋江,酒醉之時寫下“心在山東身在吳,敢笑黃巢不丈夫”的詩句,最終也被逼上梁山……
好的構想,壞的打算,像一塊巨石壓在楊立夫心頭。他知道,學生一旦失去考取功名之“正途”,必然會給學堂和塾師帶來滅頂之災。想到這兒,他心情愈加沉重,抬起頭,望著那座恢弘的孔廟和歷經三代的學堂,淚水潸然而下,禁不住哀嘆道:“廢除科考,不知世道人心遷流何所,可憂可懼耳!”
果然,廢除科舉的訊息傳到民間,那些想通過科舉謀官取仕的官宦子弟,更是心灰意懶,紛紛提出退學。楊立夫勸慰他們說:“天命無常,唯道是處,這個道,就是孔夫子的聖人之道。縱觀歷史,不管讀書做官,還是經商做官,凡為官者,必得識文斷字,目不識丁者永遠登不了大雅之堂。雖說朝廷取締了科舉,但又提倡建新學育新人。只要發奮學習,照樣官運亨通,光宗耀祖也。”
就在這時,省里傳下公文,要求各縣署開啟現代教育,擴大學生數量,保證教學質量。
張鴻運不敢怠慢,馬上帶著隨從陳滿囤來到聖賢堂,巡視了解教學和生員情況。
張鴻運聽了楊立夫匯報,立刻皺起眉頭,遂向學生闡述了廢除科舉之利。他磕磕巴巴地念著陳滿囤寫好的文書:“這個……科舉不廢,新學不興,國之不強。當下,全國新學勢如破竹,傳播新思想、新觀念迫在眉睫。全體同學,當努力接受啟蒙思想,崇尚民主科學,禮儀天下君民……將來縣衙鄉黨用人,還要經過考試拔取人才。人才在哪兒,就在學堂。不管咋變,當官的還是舞文弄墨、識文斷字之人……”張鴻運說得情理交融,誠摯有加。同學們聽後備受鼓舞,一些回家的同學又紛紛返回學堂。
陪同張鴻運巡察的是三年前從聖賢堂考到縣衙當差的頭名狀元陳滿囤。張知縣打道回府時,楊立夫趁陳滿囤向他拜別之際,把他拽到一邊,想跟他細探一下廢除科舉的內幕。沒承想,楊立夫剛開口,陳滿囤卻擠咕著小眼苦笑一下,拱手抱拳轉身離去。楊立夫一愣,不知陳滿囤為何如此無禮,看著他離去的背影,不由想起十年前他入學的情景……

後記

創作一部自己滿意的作品很難,創作一部人人都滿意的作品則更難,所幸我一直在努力。《風雨聖賢堂》醞釀於我兒子上國小時,其時,中國出現了新一代“小太陽、小皇帝、小公主”,孩子教育難的問題已經擺在國人面前。於是我蒐集資料,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思索,最終歷時五年增刪六次,從原稿的五十八萬字,刪減到四十萬字定稿。可以說,《風雨聖賢堂》是蘸著心血,伴著長長的孤獨完成的。
全球化時代,西風日盛,民族傳統文化面臨著邊緣化危險。經典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一旦消亡,後果不堪構想。因此我認為,國小教育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應是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試問,西方的孩子可以讀《聖經》,中國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學“四書五經”呢?
有人認為,傳統經典是封建產物,信息化時代沒有必要學習和繼承。這種錯誤觀念,在於他們忽視了教育發展的歷史延續性,看不到傳統經典對於現代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導意義。天變、地變、人亦變。不管咋變,做人的道德底線不能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早已被西方公認為黃金道德律;老子的《道德經》一直為西方所推崇;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說,他發展的靈感來源於少年時代讀過的《莊子》,等等。外國人都十分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炎黃子孫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我渴望用手中的筆為已經漸行漸遠的歲月創造一個理想的空間,使自己的靈魂得以安頓。正是由於二十多年對教育事業的傾情關注和思考,正是由於從小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和滋潤,才有了以教育為題材創作《風雨聖賢堂》的原動力。
小說依據歷史資料,力圖完整、藝術地展示出聖賢堂國小的風雨變遷和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在楊銘翰他們身上,也充溢著我個人對百年教育史的分析和理解,比如提出的“致用教育”理念,它既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契合點,又是當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儘管管中窺豹,但我認為,現代國小教育即使不再用私塾的辦法,也該用現代科學的理念認識歷史上私塾教育的科學性,而不能人云亦云,毫不費力地重複維新時期、“五四”時期的片面看法。應該著眼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需求培養經世致用人才。當下,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地位懸殊,收入差距大,普遍認可的評價標準還是學歷、成績、名校,只有考個好成績、進個好學校,才能找個好工作。這種壓力必然驅動考試競爭不斷升級……不管咋說,教育事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發展,應當成為文學創作責無旁貸的重要課題。
在小說創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領導、朋友的大力支持。地稅局王曉兵局長為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創作條件。賈方玉老師在百忙中,割捨自己寶貴的時間為我作序,孫秀華、齊偉等文友為這部小說傾注了滿腔熱情和鼓勵,在此,真誠地向他們道一聲謝謝!
因水平所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指正。
李俊寶2012年7月12日於斗室

序言

當代小說版的新《師說》
作家李俊寶窮五年之功創作的國小教育題材的長篇小說《風雨聖賢堂》殺青了,這是小說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如果說“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以一篇不足六百字的《師說》闡釋了從師的必要並一舉奠定了教師作用的話,那么,李俊寶先生的《風雨聖賢堂》就足以被稱為中國當代小說版的新《師說》了。他以大氣恢弘的四十萬言給我們立體地雕刻出遼東地區百年中以楊家七代人為代表的教育者的群像,他懷著濃厚的人文精神把一百年教育界的風雨吹灑在我們面前,引領我們沿著聖賢堂的脈搏走進教育的長河,去感受教育之由來、育人之偉力。小說具有史詩般的磅礴和大地般的淳樸。還沒有哪位作家在此之前做過這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或者說嘗試和探索得沒有如此深刻。
舉凡國內外文壇,寫小說的不計其數,描摹教育的小說也不乏其人,但或者篇幅短小,或者隔靴搔癢裝模作樣,或者蜻蜓點水以一代之,或者僅為歌功頌德禮讚師道,或者反映問題籲請關注,缺乏對教育史的梳理和教育理念以及內容的反觀,缺乏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國學教育的審視,也即缺乏理性的批判、繼承和光大。作家李俊寶先生填補了這個空白。
《禮記·學記》中說:“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今天我們終於高興地看到一部全面反映化民成俗、教學為先的小說問世了,上述問題頓成明日黃花。在此意義上,如果說《風雨聖賢堂》開創了國小教育長篇小說之先河的話,那么小說的主人公楊銘翰則是文學領域中遼東乃至中國推行素質教育的鼻祖了,而我們多姿多彩的文學長廊里又增添了一個新形象。加上小說故事情節以小見大,從波瀾壯闊的時代風雲中採擷細小美麗的浪花,足可觀照眾多人物迥然不同的內心世界,足可映射豐富多彩而生動的歷史真實,讀來意味盎然,實為文學之幸事。
《風雨聖賢堂》以龍原縣鳳凰鎮二龍山村聖賢堂國小的發展變遷為主線,以楊家祖傳三百年的銅鐘和《楊氏家訓》為副線,把一個個重大時代的風雨和自然風雨融為一體,在一次次社會變革的重大主題中,在獨具特色的遼東地域文化和滿族文化中,一大群鮮活的來自山村的生命,生動地演繹著仁、義、禮、智、信,演繹著愛國、光榮、清廉、卑鄙、可恥,演繹著各自真善美抑或假醜惡的人生價值。從中看到傳統教育、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歷史功績,看到以楊銘翰為代表的國小教師即使在日本人統治的黑暗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瘋狂年代,仍然頂著被殺頭坐牢的巨大壓力,堅持在學校開展“誦古詩學經典”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光輝形象。雖無說教,而讀者卻自有其中庸大道之選擇,因為作家已將他飽含深沉憂患意識的個性尊嚴融於人性尊嚴、師道尊嚴和傳統文化尊嚴之中,讀過豈能忘懷?小說緊緊抓住一百年間聖賢堂師生的思想和生活經歷,尤以突出教育教學,從而展現了儒家傳統文化在遼東風雲變幻的百年歷史中於童蒙教育潤物無聲繼而修身齊家的現實作用。因此,《風雨聖賢堂》的問世還是繼承傳統文化的一件大事,可謂三位一體。
我們慶幸有這樣一部好作品問世,這在當下好多人信仰迷失、理想不張甚或空虛浮躁的時代,很有教育意義。因此說,此書也是一部通俗的化民成俗、勸學淳風的教育著作。有人說儒家文化的孱弱影響到近現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格局,作家予以批駁,市井的俗言俚語口頭禪並不在儒家文化之內,只不過是傳統文化的糟粕,由此作家提出批判地繼承以儒家經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這顯然也是唯物的、科學的。作家求真求實,但又不僅僅遵循藝術上的真實,而是運用靈魂寫出自己對於未來和當下的想像和思考。作家對教育理想的追尋,對教育走向的探索,對儒家文化的繼承性批評,批評式發揚,觸及到了我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思想脈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作家對遼東這一地域百年教育史所作的深情回眸,是對當下物質主義崇拜的正面詰責和有力批評。而這些,又都服務於作家的深層思考,那就是,在今天如何正確看待和繼承傳統文化為我所用,小者使人知書識禮,大者“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好的作家是民族的希望,雖歷經百代而精神不滅;好的作家更不是對著所謂的熱點和更多的利益而奔忙。李俊寶先生只是為了自己的責任和社會需要來奔忙,即我以我血寫軒轅,好的作家對得起生他養他的水土,因此他的文字,也是用水和土凝結而成的,具有永恆而質樸的美。所以,《風雨聖賢堂》即使讀者不像玄幻武俠小說那樣多,社會效應不像都市言情小說那樣大,但價值仍然不滅。
猶太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反過來,人類不思考,上帝就不發笑嗎?作家是不憚於上帝發笑的,為了良心和責任,李俊寶先生選擇的是像數學家帕斯卡那樣“好好地思想”。教育已成為今天社會熱議的話題,面對現實中的人性險惡、道德淪喪,以及其他的好多問題,好多人不僅要思考要拷問,為什麼教育越來越普及,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但人們的文明理智水平卻並沒有隨之越來越高?深受高考影響的中國基礎教育體制,又當走向何方?如何解決這一歷史問題?作為一位非教育工作者,李俊寶先生用了二十多年時問探索我們的教育何去何從,研究“三百千千”等儒家傳統文化在國小教育中的獨特作用,並把它寫在小說中,而主人公楊銘翰切合教育和社會實際提出的“致用教育”觀,不僅是對應試教育的一種批判性反思,也是作者面向未來面向社會提出的一種素質教育觀,給我們的教育和教師,給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帶來了思考和借鑑。
小說著力塑造了以楊銘翰為代表的楊家七代人砥礪胼胝於教書育人,以教育為己任孜孜以求,化民成俗振興國家,前赴後繼不懈奮鬥的歷史形象。楊銘翰的高祖楊衍文本是山東入,帶著父親啟蒙生民的囑託,攜妻帶子闖關東,於遼東龍原縣二龍山村始創聖賢堂,為聖賢堂第一代教師,其後又歷經楊魯浦、楊立夫、楊吉業、楊銘翰、楊善信、楊肇慶六代,百年傳承,楊銘翰為轉折點和中心人物。粗看寫百年,實則跨越二百餘年,不過重點寫楊立夫以後的百年史而已。楊銘翰之前,聖賢堂是私塾,楊家幾代人是私塾先生,遼東的解放使楊銘翰成為人民教師,聖賢堂也開始翻天覆地,成了公立國小,開始了大量招收農民子弟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初期,楊銘翰還自發地為農民辦夜校,提高鄉親們的文化知識;他在國小成立了合唱隊,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得到了志願軍將士的由衷喜愛;他推行誦古詩學經典活動,傳播國學,淳風化民;他舉辦課外興趣小組,意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他種試驗田,辦養殖場,辦技工班,結合農村、農民實際搞教育。即使在耄耋之年,楊銘翰仍心繫教育,20世紀90年代初,他用一生積累的教育經驗開辦了龍原縣第一所私立國小,並不斷豐富和探索致用教育形式,開創了私立國小打敗公立國小的歷史,為教育發展又譜寫了新的光彩一筆。
小說善用俗語和土語方言,尤其是口語對話,樸實如泥,滿含著滋味濃郁的東北地方特色,新鮮生動,耐人品味。
作家創作是極其嚴謹的,又是很樸素的,如果說有點缺欠的話,小說在反映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現實方面,作家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社會風雨中,自然風雨顯得少了些。還有個別語言已經被時代淘汰。個別情節還有張力的空間。
作家的靈魂和良心就是一盞燈,掛於滾滾紅塵之中,給後來的探路者和迷路者甚或醉酒的人一點光亮,照亮他們道德的眼睛,開啟他們封閉的心門,去思考去追求,從而讓精神站在高原之上,這樣的作品,才稱得上傳世之作。
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受到教益。
是為序。
2012年7月12日於鳳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