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緩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千金》卷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之功效。主治風毒腳氣。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髒,胸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
基本介紹
- 名稱:風緩湯《千金》
- 出處:《千金》卷七
-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獨活、麻黃、犀角各三兩(9克),半夏一升(15克),大棗、烏梅二十枚,桂心、鱉甲、升麻、橘皮、枳實、甘草、吳茱萸、大黃各一兩(3克),生薑、石膏各六兩(18克),貝齒七枚。
用法用量
上?咀。以水一斗四升(2800毫升),煮取四升(800毫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愈,至三劑必愈。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主治
風毒腳氣。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髒,胸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
方義
本方中犀角清熱解毒,涼血定驚,貝齒亦可鎮驚安神,獨活、麻黃走表而祛風,肉桂,吳茱萸溫中散寒,烏梅、鱉甲滋陰,橘皮、枳實行氣,大黃、石膏清熱,生薑、大棗、甘草顧護脾胃,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之功。
加減化裁
如果病人陰虛有熱,可加乾地黃6克。
使用注意
非內實者不可用。
附註
一方用羚羊角。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問對》:“治宜緩風湯(風緩湯),若飲食未消而風逼,則痰食交結而胸滿作痛,先用鹽湯探吐之,口不拂者,經所謂風淫於內,治以甘涼,是症多陰虛瘦削之人。”
《千金方》:“風緩湯治腳弱,舉體痹不仁,熱毒氣入髒,胸中滿塞不通,食即嘔吐方:獨活、麻黃、犀角各三兩,一方用羚羊角,半夏一升,大棗、烏梅、烏梅、桂心、鱉甲、升麻、橘皮、枳實、甘草、吳茱萸、大黃各一兩,生薑、石膏各六兩,貝齒七枚。上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不瘥,至三劑必瘥。”